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抛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经数学模型选优,抛栽再土稻获得350kg/666.7m^2,两季产量(头季+再生季)970kg/666.7m^2,需抛栽2.35万苗/666.7m^2,氨基肥用量占74%(8.14kg/666.7m^2),促芽肥施尿素15.5kg/666.7m^2,留桩44cm,发苗肥尿素用量6.8kg/666.7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3.
双季两系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实施双季两系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选择香两优68 和培两优288 新组合、旱育秧浅栽、合理肥水运筹、化学调控等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点年产量平均15.87 t/hm 2,最高达18.22 t/hm 2,净增产值3 660 元/hm 2,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双季两系、双优双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中稻皖稻153为材料,研究了孕穗肥氮肥用量对抛栽杂交水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孕穗肥氮肥用量能提高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有效叶面积,保持后期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增加二次分枝数、每穗粒数、着粒密度.杂交水稻皖稻153抛栽孕穗肥以施用尿素120 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稻香两优 6 8旱直抛栽培的抛栽密度、抛栽叶龄与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田块 ,抛栽密度以 40 .0万~ 45 .0万株 /hm2 基本苗为宜 ,纯氮施用量以 15 0 .0~ 172 .5kg/hm2 为佳 ,以 3.5~ 4.5叶龄抛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杂交晚稻塑盘旱育秧抛栽,要选用孔径较大的秧盘,用苗床肥泥灌盘,每孔播2 粒谷种,秧龄控制在25 d以内;抛栽密度以40 穴/m 2 为宜,控苗宜早且重,苗数达到400 万/hm 2 时应开始晒田。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优培九具有大穗优势,合理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40.0万~247.5万/hm^2,每穗总粒190粒左右。栽培措施应以壮秧和适宜密度保足穗;适期早播早成,在最佳时段抽穗结实;针对生育期较长、需肥量较大的生育特点,搞好施肥和水浆管理。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选用2两优培九和培矮64S/E32等两系组合进行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技术上采取“苗期-旱育、假植、重肥攻低位蘖促根,中期-宽行、控氮、润田攻大穗促壮秆,后期-补肥、控水、防病攻粒重促稳健”的“三攻三促法”,达到了一季单产大面积10t/hm^2以上,小面积12t/hm^2以上,基本上实现了超高产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再生稻抛秧栽培高产稳产的实施方案,利用二次回归模型,设计优化技术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抛栽综合栽培技术是:每667m^2抛栽1.64万丛,头季施用氮素基肥比例为71%,头季稻齐穗后15d左右每667m^2施25kg尿素作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5d每667m^2施2kg尿素作促苗肥,留桩高度为46cm。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的制种新方法———小苗抛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昆大 《杂交水稻》1998,13(6):36-37
1997年广西应用小苗抛栽制种474.67hm2,总产1189t,分别占制种总面积和总产的3.39%和3.47%。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武鸣、田东、桂平等县市,其抛栽制种面积占90%以上。据各地验收结果,小苗抛栽比常规手插制种增产7%~51%,特别是早...  相似文献   

11.
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成穗率、有效穗数有显著的影响,以每公顷抛栽33.0万~34.5万蔸最好,不同的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早稻以每公顷抛栽33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每公顷抛栽34.5万蔸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大麦籽粒产量和氮积累的农艺因素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大麦籽粒产量和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地区以基本苗为172万/hm^2的群体籽粒产量最高,增加壮蘖肥和穗肥比例可明显提高植株器官氮含量和籽粒产量。明确了生产上宜采用的基本苗密度和氮肥运筹比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杂交委抛秧高产实用技术,设置了多因素试验,结果明确:杂交稻软盘育秧,适宜播种量为每盘40g,适宜抛栽期为三叶一心期,适宜抛栽密度为1m^2 25穴,盘秧上泥浆前底施营养剂、1.5叶龄撇布多效唑,空穴率低,秧苗矮壮,省工易行,抛秧分蘖力旺盛,适当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可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形成穗多穗大兼容的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双优双抛产量15t/hm^2的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季优质水稻品种(组合)抛秧9种搭配模式试验结果,在配套栽培技术相同的情况下,早籼嘉早935分别搭配特早熟晚粳丙93-390、翻秋杂交稻K优402和早籼嘉早935(作晚稻)3种模式,产量超过15t/hm^2,分别为16.8t/hm^2、15.52t/hm^2、15.29t/hm^2,比双季移栽对照(嘉育293搭配秀水11)显著增产或平产。另外,上述3种模式,每公顷可省工54个,节省秧田60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异常低温导致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降低的问题,开展了无毒化学去雄剂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Ⅶ期中,按0.360g/m2剂量使用无毒化学去雄剂能显著提高培两优288和培两优特青制种纯度,真杂种产量略有降低,药剂对杂种一代幼苗生长无不利影响,但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对“九二0”轻度钝感,且生育期延长2~3d  相似文献   

16.
早稻穴盘旱育抛秧出苗成秧快 ,发根力强 ,抛栽后大田期植株地上部生长迅速、旺盛 ,并且省工、高产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以掌握 ,而在使用了水稻壮秧营养剂后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 ,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 ,穗分化提前 ,能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 ,增加产量。早稻穴盘旱育抛栽既有穴盘抛栽省工、省力的特点 ,又有旱育秧苗根系发达的优势 ,在晋安区新店镇深受农民的喜爱 ,通过试验和示范表明 ,在其它栽培措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应用穴盘旱育抛栽技术能提高水稻产量 5 % ,但是培育旱育壮秧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上难以到位 ,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早稻塑盘秧抛霜与旱育秧抛栽相比,塑盘秧的秧苗素质,抛栽方法和空间利用上有比较多的优势,可增产1009.72kg/hm^2,节本增收1851.20元/hm^2。  相似文献   

18.
在土壤肥力中等,配施P2O5为6kg/667m^2、K2O为3.75kg/667m^2的条件下,双季稻田免耕栽培饲用裸大麦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每667m^2施纯N7.5kg,且基肥、分蘖肥各半的处理最高,高产原因是该处理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多,个体与群体关系协调,因而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裸大麦秸杆富含钾素,秸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9.
培两优288是湖南农业大学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 ,1998年安徽省桐城市引进作双季晚稻种植 ,表现出产量较高、米质好等特点。随着轻型高效农业的发展 ,再生稻栽培面积近几年不断扩大 ,为了掌握培两优288再生稻栽培技术 ,2000~2001年桐城市进行了试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示范情况1.示范面积与产量2000年示范安排在桐城市文昌翻身村 ,示范面积2.1hm2,经市、县两级专家组测产验收 ,头季稻平均单产8.15t/hm2,再生稻平均单产2.78t/hm2,两季合计单产10.93t/hm2。2001年扩大示…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中籼高产组合两优培九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及优势特点,栽培上各项措施必须依照其特点,在稳定适宜苗数基础上,提高总颖花量,主攻大穗。采取扩行减苗使 1~6 节位分蘖形成大穗,肥料上满足需要,挖掘产量潜力,在倒 3 叶和倒 2 叶期施好穗粒肥,以氮磷肥混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充分发挥大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