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培两优288是湖南农业大学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 ,1998年安徽省桐城市引进作双季晚稻种植 ,表现出产量较高、米质好等特点。随着轻型高效农业的发展 ,再生稻栽培面积近几年不断扩大 ,为了掌握培两优288再生稻栽培技术 ,2000~2001年桐城市进行了试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示范情况1.示范面积与产量2000年示范安排在桐城市文昌翻身村 ,示范面积2.1hm2,经市、县两级专家组测产验收 ,头季稻平均单产8.15t/hm2,再生稻平均单产2.78t/hm2,两季合计单产10.93t/hm2。2001年扩大示…  相似文献   

2.
水稻双优双抛产量15t/hm^2的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季优质水稻品种(组合)抛秧9种搭配模式试验结果,在配套栽培技术相同的情况下,早籼嘉早935分别搭配特早熟晚粳丙93-390、翻秋杂交稻K优402和早籼嘉早935(作晚稻)3种模式,产量超过15t/hm^2,分别为16.8t/hm^2、15.52t/hm^2、15.29t/hm^2,比双季移栽对照(嘉育293搭配秀水11)显著增产或平产。另外,上述3种模式,每公顷可省工54个,节省秧田60  相似文献   

3.
蔡典明 《杂交水稻》1997,12(4):33-33
晚稻两系粳杂70优04大面积单产超7.5t/hm2栽培技术总结Thecultivationtechniqueforyieldingover7.5t/hm2onalargescaleoftwo-linejaponicahybridrice70You04...  相似文献   

4.
杂交晚稻威优198单产9.0t/hm^2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1997年在国家水稻工程醴陵基点,对杂交晚稻新组合威优198进行了连晚高产栽培技术和有关生理生态研究,创造了2a产量平均8.8t/hm2的7.2hm2高产样方和9.5t/hm2的高产丘。分析了威优198高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大面积单产9.0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中试效果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课题组进行了“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间示范试验(简称中试),累计面积977.83hm2;头季稻平均单产8.55t/hm2,再生稻3.67t/hm2,比同地区示范前的1991年头季7.65t/hm2,再生稻2.28t/hm2分别增产0.90和1.39t/hm2,两季增产2.29t/hm2。其中再生稻验收的最高单产达5.21t/hm2,两季总产13.03t/hm2。对比试验结果,“规范”较原再生稻产2.25t/hm2栽培“模式”(以下简称“模式”)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加0.66和0.94t/hm2。说明“规范”是一套更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一季加再生单产超15 t/hm 2/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朝昌 《杂交水稻》2000,9(6):33-34
介绍了广西西林县1999年用Ⅱ优63等组合示范栽培66.5hm^2一季加再生稻,获年平均单产15t/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样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6~1997年在湖南省湘乡市进行的双季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样方的分析表明,通过采用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肥料运筹、先进的化学调控和科学的水浆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样方获得了年产量16.23~16.97t/hm2的高产量,比样方前3a(1993~1995)增产2.12~2.86t/hm2,增产12.85%~13.04%,净增产值3384~4224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样方高产主要是由于前、中期生长发育快,群体结构合理,孕穗期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高,后期光合生产优势强。  相似文献   

8.
首次进行西瓜——两系杂交稻培杂山青秋制轮作试验获得成功;西瓜单产37.4 t/hm 2,杂交种子单产2.69 t/hm 2。介绍了其两熟栽培的条件、技术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粤优938系江苏省农科院用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R938配组而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粤优938具有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该组合已于2000年3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一、产量表现粤优938在1994年测产品系比较试验中产量为9.28t/hm2 ,比汕优63增产4.8%;在1996年江苏省杂交中籼稻联合鉴定试验中产量为10.05t/hm2,比汕优63增产8.3 %。在1997年江苏省杂交中籼稻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9.06t/hm2 ,比…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流市种子公司1998 年秋制培杂山青160 hm 2,平均产量2.83 t/hm 2,高产田块达3.9 t/hm 2。总结了两系杂交水稻培杂山青秋制高产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流市种子公司1998年秋制培杂山青160hm^2,平均产量2.83t/hm^2高产田块达3.9t/hm^2。总结了两系杂交水稻培杂山青秋制高产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黔阳县是湖南西部一个山区县,1994年引种培两优288,1996年试种6.7hm2,平均单产7.62t/hm2,比对照威优64增产660kg/hm2,增产幅度9.48%,达显著水平;1997年在铁山乡大面积推广。该组合作晚稻栽培熟期适宜,产量高,抗性好,特别是米质优。为了加速发展推广,1997年我公司在本县深度乡曹垅、下寨2村制种5.7hm2,平均产量2.79t/hm2,下寨村农户向培英制种800m2,折合产量3.15t/hm2。现将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选择最佳扬花期和安全育性转换期,定准播差培…  相似文献   

13.
高产优质杂籼新组合K优8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优818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三系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R818配组而成 ,1997年定型 ,1998年参加杂籼品比试验 ,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00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一、特征特性1.产量高1998年参加杂籼品比试验 ,平均单产10.2t/hm2,比对照协优63增产19.49% ,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杂籼区试 ,平均单产9.23t/hm2 ,较对照汕优63增产9.93% ,达极显著水平。2000年参加江苏省杂籼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9.56t/hm2 ,比对照汕优63增产…  相似文献   

14.
水稻软盘育秧抛秧栽培技术在我区试验、推广已达3a之久。1997年抛栽面积达4244.6hm2,其中早稻为3248.1hm2,双晚为996.5hm2。早稻抛秧平均产稻谷7.40t/hm2,比手插秧增685.5kg/hm2,增长10.2%。在临川市河埠乡河埠村连片抛秧41.3hm2(品种为协华2号),平均产稻谷9.37t/hm2,比旱床育秧手栽秧增产稻谷2.25t/hm2,增长31.6%。双晚抛秧平均产稻谷6.65t/hm2,比手工插秧增424.5kg/hm2,增长7.34%。抛秧稻具有“四省一增”…  相似文献   

15.
唐纯林 《杂交水稻》1997,12(4):39-39
33.4hm2Ⅱ优501制种单产达6.4t/hm2的技术总结ThetechniquesforⅡYou501toobtainayieldof6.4t/hm2onanareaof33.4hm2initshybridseedproduction唐纯林(四川...  相似文献   

16.
特优559系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用龙特浦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现简单介绍本站在近几年制种中,获得单产4.5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1合理安排播期,保证花期相遇特优559制种单产4.5t/hm2父母本穗粒结构是:母本有效穗27...  相似文献   

17.
新疆焉耆垦区属甜菜高产区,甜菜种植面积4667hm2左右,平均单产近60t/hm2。24团1997年甜菜种植面积达800hm2,单产63t/hm2,含糖率16%。其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1.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增加化肥投入量,提高P、N比(每吨甜...  相似文献   

18.
D702优多系1号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D702A与多系1号配组而成的中晚稻杂交新组合。1996年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引进 ,200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近年来在尤溪县大面积示范。现对其特征特性和作再生稻高产栽培的技术总结如下 :一、主要特征特性1.产量表现1999年在尤溪县管前乡作单晚示范0.433hm2 ,平均产量9.3t/hm2 ,比汕优63增产18.1%。2000年在下保村作再生稻种植 ,面积108.5hm2,经专家现场抽样实割 ,头季稻平均产量9.6t/hm2,再生季平…  相似文献   

19.
1999年Ⅱ优838在江汉平原湖北省国营华严农场制种13.3hm^2,实收单产达4.71t/hm^2。介绍了Ⅱ优838的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文执远 《杂交水稻》2000,15(1):18-18
介绍了Ⅰ优200在1998年7.8hm^2春制中平均单产5.57t/hm^2、创大面积高产纪录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