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相当严重,由此衍生的养老问题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将更加突出和严峻。基于2019年陕西省6个县区农村老年人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82.8%的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有需求意愿,社会养老服务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3种方式,其中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且区域差异较小;其需求内容意愿最为强烈的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经济收入和政策法规完善程度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婚姻状况、子女数、家庭规模、代际关系、健康状况、政策重视和宣传力度、生活照料评价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有负向影响。因此,需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以农村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199-202
运用问卷调查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差异。整体上来说,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更高,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农村老人的需求程度高于城市老人,在文化娱乐和法律援助方面,城市老人的需求程度高于农村老人。城乡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和自理能力、子女数量和家庭结构、居家养老设施、居家养老政策,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倩  赵慧  崔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6,(32):229-233
根据对重庆市642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水平分布及家庭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老年人获取代际支持较少,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较高,家庭养老仍是其认可的主要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对其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子女数目、子女回家频次、受教育程度对于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且子女代际支持呈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及改进对策,对山东Z村通过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养老的部分老年人的个人情况和生活状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建立了SPSS回归模型,从经济收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情况四个方面对影响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收入水平、老人的健康状况、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老人的精神状态都对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满意度产生较大影响。提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建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加强新型农村医疗建设、加强农村养老理念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利娜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6):1222-1226
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基本家庭情况,辅以子女的陈述,以家庭结构中的养老支持力为立足点,比较老年人与其子女之间养老意愿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以家庭结构与养老方式选择作为依据,论证影响钱清镇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多子女多家庭是该地区父母与子女主要的实际居住结构,父母与子女对最合理的居住结构、养老支持力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子女性别构成与居住人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大勇  梁盛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18-11620
对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还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提供的资金来维持老年生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宋以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养老制度安排和民间实践。有子老年人主要将儿子作为所需人力和生活资料的提供者。其中一些多子老年人借助对土地等财产的掌管权力抑制已婚儿子分家,以此保证家产的完整和自己的养老需求。中下层产业较少之家养老方式更为多样,老年人或者与一个儿子同居,其他儿子分摊生活资料;或者生活能够自理时独居,儿子提供生存所需。诸子"轮养"老年人也是一种做法。独子老年人则以与儿子同居共爨为主。总体看,直系家庭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家庭形态。无子老年人则不得不通过过继、收养子女和留女招婿等方式弥补养老资源的不足问题,但在重视男系传承的血缘宗族环境中,养子和招婿养老受到较大制约,无子家庭的养老资源被蚕食。由于对子代养老水平存在隐忧,一些有产家庭在分家时为老年父母,主要是母亲划拨出膳田,由此老年人有相对稳定的可支配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8.
农村老年人无法通过劳作换取生活保障,而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难以维系他们的养老需求。贵州城乡融合过程中农村老年人面临生活来源短缺、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对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从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传统孝文化引导教育、激发家庭养老的内生动力以及积极引入市场化养老模式等方式建立长远有效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促进农村养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省东北部地区H村进行的调研和访谈,系统分析该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得出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养老问题堪忧,老年人养老不仅在生活和医疗方面存在不足,同时老年人精神需求被长期忽视和压抑。基于政府、社会、老年人和子女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老漂族"作为新兴的养老需求群体,对其异地养老现存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国家、社会、家庭等不同层面养老制度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为研究对象,对"老漂族"产生原因、"老漂族"异地养老存在的问题以及"老漂族"异地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自我养老四种模式,为了比较四种养老模式下铜仁市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差异,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和基本资料调查表对铜仁市年龄≥60岁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幸福感分数分别为33.99、21.39、38.48、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2.474,P<0.01;(2)相比于机构养老和自我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显著性较强(P<0.01),依次为:社区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因此,不同的养老模式下农村老年人幸福感有所差异,应针对不同养老模式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城市养老供给“9073”或“9064”模式,农村养老主要以家庭为主,子女代际赡养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式微,养老问题成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如何积极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亟待创新社会养老路径,弥补家庭养老供给不足。本研究基于哈贝马斯交往共同体理论分析农村“时间银行”生发原理、优势、困境与优化路径,有利于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7):179-182
农村社区养老是目前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农村社区养老需要多主体、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老年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养老在支持主体方面表现出政府支持不足、社区组织支持缺乏、家庭支持弱化等问题,以及在支持内容方面存在物质经济条件、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和心理慰藉相对匮乏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诸如加强政府经济支持、社区组织生活照顾支持、家庭精神支持等,以此完善农村社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农村社区养老系统化制度化,真正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宏观数据和CHARLS数据,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综合运用这两种数据来源,深入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患病情况、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揭示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制定更加精准的养老政策,加强医疗保健服务、推广居家照护服务、鼓励家庭支持和加强机构照护服务,以保障农村老年人。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25-228
几十年间,粗放的城镇化进程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家庭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农村老人的生活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目标强调农村的城市化,要求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进行更多的思考。列举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几点要因,客观描述了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困境,并从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视角提出了加快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探索、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2009年江苏省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方法,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和子女过"的养老意愿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自己过"的养老意愿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经济来源的稳定与否对养老意愿有显著地影响,个人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养老意愿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积极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政策标的,“老有所为”成为社会热点诉求,而农村老年人需要“一直干到不能动为止”的无休止劳动问题却经常被有意无意隐匿起来。以家庭现代化为理论视角,使用2018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截面数据,对农村老年人无休止劳动状况及其形成机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无休止劳动不是农村老人劳动需要的自我满足,而是家庭养老功能替代,家庭的微型化、核心化和独立化使养老责任与伦理约束双重弱化;子女数量和居住安排等传统支撑性结构要素的功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延长老年人劳动休止时间,而居住安排已与老年人劳动休止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北京市郊区七个区县的农村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满意度的多维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整体养老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近三成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养老境况不满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特征的健康状况、反映家庭特征的有老伴、反映人际关系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数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反映经济状况的月支出、反映精神状况的孤独寂寞感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同时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支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老年人口逐渐增多,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升高,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至16%,预计到2020年将达18%。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给传统养老方式造成巨大冲击。失能无靠、孤独无依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失能等问题更为严重,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主要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方式,选择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对养老问题进行研究,找出相关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养老模式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