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祖树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42-145
对顺昌县5a生杉木、厚朴及马褂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该混交林的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各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各树种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各混交树种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杉木和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而马褂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不同混交树种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位最高,中坡位次之,而上坡位最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坡位9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钦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123-2125
对福建省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9年生秃杉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秃杉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总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而言,不同坡位平均木叶和干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枝生物量表现为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骨骼根、大根、中根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小根和细根生物量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秃杉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叶〉枝,上坡位和下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粗根〉小根〉细根;中坡位则表现为骨骼根〉大根〉粗根〉中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3.
黄修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52-2654
对福建尤溪县6年生厚朴纯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厚朴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林分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就干、枝、骨骼根、大根及中根各器官皮的鲜生物量分配率来说,除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位外,下坡位和中坡位均表现为枝皮的生物量分配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齐文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34-136
对南平市7a生油樟香料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油樟香料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随坡位上升而不断下降;从生物量看,下坡位油樟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油樟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上坡位和下坡位油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而中坡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不同坡位油樟地下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粗根〉细根。  相似文献   

5.
不同坡位杉木樟树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尤溪县4年生杉木、樟树人工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混交林生长指标来看,不同坡位杉木及樟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单位面积平均材积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杉木、樟树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杉木、樟树林分总生物量最低;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坡位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樟树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樟树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相似文献   

6.
张章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55-13257,13259
分析了不同坡位5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长量、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从杉木木荷混交林的胸径生长、树高生长、鲜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来看,均表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平均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木荷不同坡位均表现为树干〉枝〉叶。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木荷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小根〉细根〉大根。  相似文献   

7.
林文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149-151,207
通过对霞浦县7a生乐昌含笑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乐昌含笑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林分生物量大小也表现出类似规律。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不同坡位乐昌含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规律来看,乐昌含笑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粗根中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8.
长乐沿海山地不同坡位湿地松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长乐沿海山地3年生湿地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下坡位湿地松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东西冠幅均高于上坡位,而平均南北冠幅则低于上坡位;(2)湿地松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高于上坡位,下坡位湿地松地上部分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与上坡位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3)不同坡位湿地松地上部分各器官鲜生物量及干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湿地松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鲜、干生物量差异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汀溪国有防护林场17 a生不同坡位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树高差异极显著,平均木材积差异显著,胸径均值差异不显著,下坡位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2)马占相思在不同坡位之间平均木及林分生物量差异均显著,各器官大小依次为:树干主根树枝树叶,侧根和细根生物量最小,平均木及林分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均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林分持水量较大且对水源的涵养能力较强及土壤养分充足,利于植物的生物量积累;(3)不同坡位胸径、树高及材积的总生长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持续增长,生长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快速下降到稳步降低的变化趋势;(4)经显著性检验,所拟合的马占相思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与树龄的生长模型,各指标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精确度,可用于其生长评估。  相似文献   

10.
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坡位5年生无患子人工林生物量及结实量差异,为无患子科学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无患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分析不同坡位对无患子生长量、生物量及结实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坡位无患子林分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范围在4 370.22~21 456.08 kg/hm~2,根系生物量变化范围在3 507.69~8 898.01 kg/hm~2,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变化范围在11 167.23~18 084.24 kg/hm~2,林分结实量变化范围在180.01~384.03 kg/hm~2。[结论]无患子林分生长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结实量均表现为下坡位最大,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小。  相似文献   

12.
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幼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炼山和劈条带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劈条带处理不同坡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及草本层生物量均高于炼山处理;炼山处理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同一坡位杉木和马尾松林分生长及杉木和马尾松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及单株干、枝和叶等器官生物量均优于劈条带处理;同一林地清理方式不同坡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中杉木和马尾松生长及干、枝叶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劈条带处理有利于提高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幼龄期林分生产力,但炼山处理有利于提高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幼龄期林木生长量。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位对木荷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木荷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木荷上坡位平均树高分别比中坡位、下坡位减少0.25m、2.81cm,平均胸径分别减少0.39cm,3.32cm;上坡和中坡的木荷鲜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分配率最小的为叶,下坡位的木荷鲜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分配率最小的为枝。  相似文献   

14.
以30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的结构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油杉各器官的生物量构成比例稳定,坡位差异对各器官(组分)间生物量的大小排列顺序影响不大,但对同一器官(组分)的生物量大小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主要测树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江南油杉整株各器官间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且坡位间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差异不大,分别为50%、22%~23%、15%~17%、8%、3%~4%。树干生物量占比约是树枝的2倍,侧根生物量占比约是主根生物量2倍。江南油杉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不受坡位因子影响,均表现为树干大枝小枝皮叶,所占比例分别在59%~60%、16%~17%、10%~11%、9%~10%、4%;树干、大枝、皮和总生物量坡位间的大小排列均为下坡中坡上坡;而小枝叶生物量排序为中坡下坡上坡,数值上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立地条件下巨尾桉人工林生长差异。[方法]对七坡林场上思分场不同坡位的巨尾桉人工林进行连年(1~5年)监测。[结果]坡位显著影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进程,其生长状况下坡最优,中坡次之,上坡较差;随着年限增加,巨尾桉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逐渐降低,但蓄积生长量逐年增加;自第2年起,各坡位巨尾桉胸径、树高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随着年限增加,差异越加显著。[结论]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优先选择中、下坡进行造林,上坡林分应加大施肥量;桉树属于前期快速生长树种,应加强前期经营管理,确保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香椿人工林在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为香椿人工林的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以32~39年生香椿人工林为对象,按照不同坡位(上、中、下)设置样地,测定样地内的香椿生长指标;使用Weibull函数对不同坡位林分直径分布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林木分级统计并分析各样地林分特征;解析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香椿人工林呈中高度郁闭,下坡位香椿平均树高为13.71 m,胸径为21.32 cm,南北冠幅为5.29 m,均显著最高,而上坡对应各生长指标显著最低。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的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为下坡>上坡>中坡,拟合形状参数c均在1.0~3.6,为单峰左偏状分布,c下坡c上坡c中坡,下坡趋向于竞争期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下坡林分林木分级集中在Ⅱ、Ⅲ级,占81.48%,而上坡Ⅰ、Ⅱ、Ⅲ、Ⅳ级林木占比分别为19.23%、21.79%、37.18%、20.51%,并存有少量Ⅴ级木,林木分级分布相对分散。解析香椿人工林生长过程显示,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均为下坡>中坡>下坡。试验区下坡的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冠幅均有生长优势。全试验区林分径阶分布呈单峰左偏状分布,下坡林分趋向于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且林木分级多集中于Ⅱ、Ⅲ级,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坡位火力楠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测定,研究了不同坡位火力楠人工林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研究表明:(1)不同坡位火力楠人工林不同层次持水量表现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林分总持水量主要集中在土壤层,0-60 cm土层持水量占林分总持水量的98%以上;(2)下坡位火力楠人工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生物量最大,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则最低;(3)下坡位火力楠人工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最大持水量最大,上坡位最低;(4)下坡位火力楠人工林综合水源涵养能力最大,其次为中坡位和上坡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米槠人工林生物量生长情况,采用坡位、密度、施肥三因子三水平的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米槠人工林生物量生长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坡位密度施肥,坡位是最主要的因子,密度是重要的因子,而施肥对生物量生长影响较小。在坡位因子中,下坡生长最好,中坡生长次之,上坡生长最差,下坡林地的单株平均生物量为80.2kg,中坡为61.1kg,上坡为50.9kg;下坡林地的林分平均生物量为206.52t/hm2,中坡为159.00t/hm2,上坡为132.81t/hm2。在密度因子中,密度与单株林木的生物量生长成反比关系,密度越小生物量越大;密度与林分生物量成正比,密度越大林分生物量也越大,但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坡位下,以30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江南油杉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一致,均为粗根主根大根小根,但所占比例差异范围比地上部分有所增加;江南油杉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坡位对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江南油杉的小根、大根和粗根生物量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随着根径的增大其主要分布土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0~20 cm土层,小根、中根、粗根的生物量分别占其总生物量的71.7%、53.4%和48.1%。在不同土层中,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的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其中小根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大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粗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在水平方向上,江南油杉大根、粗根生物量从树兜向外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小根在下坡位表现为近区中区远区,在上坡位和中坡位则表现为中区近区远区。在不同区位,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生物量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尤溪3种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林分总生物量均体现为6年生>5年生>4年生;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6年生及4年生厚朴药用林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而5年生厚朴药用林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根>骨骼根>大根>小根>细根;就同一器官皮生物量分配率差异而言,6年生厚朴药用林平均木骨骼根皮生物量分配率最高,而5年生厚朴药用林平均木干、中根、枝皮生物量分配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