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森 《林业研究》2002,13(4):289-293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网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全方位的防风作用、防霜作用以及林网内的综合气候效益场。在林网内,全方位防风效能大于10%的区域为防护效益区。作物产量和质量分析表明,林网的防护范围为25倍树高。根据高生长分析确定了构成农田防护林主要杨树品种的成林高度。根据综合分析确定适宜农田防护林网的规格为400m×400m。图7表3参11。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省国营淮海农场杨树防护林网农业效益的研究分析,阐述了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不仅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有较高的农业效益,农业效应与林龄有密切关系,相关系数接近1,产量平衡年为6a,林带平衡高为7.6m;产量补偿年为10a,林带产量补偿高为11.4m。  相似文献   

3.
以泰来县的庄园式沙地防护林网为试验基点,对防护林网内的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防护林网的增产效果及防护面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地防护林网内以系统聚类法分成的高产区、增产区和平产区,玉米的茎高、穗长和底径的差异极显著,高产区可增产310.5%,增产区可增产142%,防护作用明显.为增加防护面积,达到防护面积90%以上的防护目标,应在网格内增设复合林带,在樟子松林带内栽植杨树大苗,以进一步提高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4.
民勤农田防护林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保护下的小麦产量均有胁地区和增产区的产量分布规律:胁地区为平产区产量的67.3%,增产区比平产区产量高3.3%;大片防护林庇护下的民勤绿洲,有防护林的小麦田产量比无防护林小麦田的产量高出4.7%。相对于防护林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长期耕作对小麦有3.2%的增产作用。凉州区的防护林以疏通结构为主,有防护林的小麦产量高于无防护林的18.6%。比较民勤与凉州区防护林影响下的作物产量,民勤地区的防护林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0.8%。民勤位于石羊河下游,受风沙危害严重,而小麦产量高于石羊河上游的凉州区,说明农田防护林及其它因素共同影响对民勤绿洲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庄园式沙地防护林网的防护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来县的庄园式沙地防护林网为试验基点 ,结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嫩江沙地治理与示范” ,对防护林网内的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 ,防护林网的增产效果及防护面积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沙地防护林网内以系统聚类法分成的高产区、增产区和平产区 ,玉米的茎高、穗长和底径的差异极显著 ,高产区可增产 310 .5 % ,增产区可增产 14 2 % ,防护作用明显。为增加防护面积 ,达到防护面积 90 %以上的防护目标 ,应在网格内增设复合林带 ,在樟子松林带内栽植杨树大苗 ,以进一步提高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立标准地、走访农户的方法研究辽宁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辽宁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能减轻农作物受风沙危害;在彰武冯家镇得力村玉米平均增产35.0%,花生平均增产40.6%;昌图县三江口镇庄稼窑村玉米平均增产为17.8%,花生平均增产23.9%。在风沙区,农田林网比带状防护林、块状防护林对农田的防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内蒙古中磴口县新开发乌兰布和沙地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作了评价。试区土地开发建立防护林体系后,森林覆盖率由零增加到26.4%。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网增产效益显著,林网内小麦、籽瓜、甜菜的单产分别比林网外提高45.77%、155.71%、25.0%。2)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6年后,即可盈利,第10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2.2217×10^4元。3)年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浮尘日、尘卷风日、大风日  相似文献   

8.
农田防护林的防护及增产效益,在省外普遍得到重视,在云南是否需要农田防护林,亦应得到有关_疗面的关注。农田防护林不仅具有防风固沙、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功能,而且还有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可塑性和稳定性,使农作物稳产高产的作用。试验证明,农田防护林中小麦增产10—25%,水稻  相似文献   

9.
为了指导“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辽北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和营造技术,本文侧重对1978年前营造的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方案主要因素及树种、栽植技术、苗木规格、抚育管理和效益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农田林网的规划设计按风沙危害程度划分重、轻风沙区及一般风害区,因害没防,其主带距分别为200—300m、300—500m、500m,主带宽12、10、6m;路网、水系网设计亦有规格。认为适宜营造树种为小钻杨类、旱快柳、白榆、刺槐、樟子松、油松、紫穗槐、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簸箕柳等。总结出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的造林技术措施。并为制定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最佳方案提出了科学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梁燕 《林业科技》1998,23(3):22-24
嫩江沙地庄园式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梁燕(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刘立明李连海(黑龙江省泰来县林业局庄园式沙地防护林网是嫩江沙地治理开发中创立的农田水路综合防护生态经济体系,具有较好的抗灾减灾功能。1研究地区概况1.1自然概况研究地区位于黑龙江省泰来县...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标尺法对杨树和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地表风蚀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对于表层土壤具有保育作用。这2种农田防护林网在防护距离、防护效能上有一定差别,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表层土壤风蚀量小于杨树农田防护林网,杨树防护林网内风蚀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20 m处,风蚀深度3.1m;樟子松防护林网内风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100 m处,风蚀深度为4.17 m。  相似文献   

12.
杨树人工林林麦间作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索杨树对林下间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对杨树3种不同配置模式对小麦生物量、小麦品质、小麦产量以及小麦营养与生殖生长关系的影响展开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杨树不同配置模式对小麦生长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3 m×5 m×30 m配置模式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最高,3 m×15 m配置模式最低;而小麦出产率则恰恰相反.单穗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则以4 m×5 m×50 m模式最大,3 m×15 m模式最小.3 m×15 m模式产量和质量的各项指标均较低,而4 m×5 m×50 m模式单位面积所能种植的杨树株数偏少.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认为3 m×5 m×30 m配置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四种核桃栽植密度以5m×6m、4m×6m较适合。小麦产量构成因子中,5m×6m栽培密度模式的穗粒数、千粒重最高,4m×6m栽培密度模式的次之。4种主要栽培模式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距核桃树越近,小麦产量越低,核桃树越远,小麦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4.
平原地区农防林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胁地副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速生期的意杨农田防护林树冠遮荫,对大麦的有效穗数无不良影响;林带迎风面的每穗实粒数高于对照处,背风面距林缘5m处有所下降;千粒重不受影响;林带背风面麦子的增产部分足以弥补迎风面的减产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立监测样地连续5年对辽西北风沙区营造的杨树+樟子松、杨树+沙棘混交防护林防护区域和对照(农田)的风蚀情况进行调查,对受防护林保护的农田和对照(周围没有防护林的农田)农作物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造林能显著减轻风沙区风蚀危害,5年期间,项目林内风蚀比对照减轻9.3%~55.5%;造林后,受防护林保护农田产量比对照增产幅度为4.0%~15.3%。通过大量走访风沙区农民可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营造防风固沙林后,辽西北风沙区的农作物产量增产幅度为10%~30%。  相似文献   

16.
沿海防护林对农业减灾增产的初步研究及价值核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海防护林对农业减灾增产的效益明显,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分析研究,核算出沿海防护林对文旦、柑桔、水稻的减灾增产价值分别为26 600、3 124、585元.hm-2.a-1,台州市沿海防护林对农业减灾增产总价值为9 934万元.a-1,平均单位面积农田的增产价值为1 834元.hm-2.a-1。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赤峰东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以及林带的增产效益、动力效益、热力效益、水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在该地区进一步发展农田防护林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南疆经济林核桃为农田防护林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棉花出苗防风效果、表层土壤温度及幼苗素质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核桃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减少风沙致死棉苗比例,增加土壤表层温度,提高棉花出苗率,棉花减产量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通过核桃农田防护林对棉花出苗防风效果及产量的研究,为南疆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掖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收集张掖市25年以来小气候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农田防护林对区域性气候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地面风状况有显著影响作用,可减少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和平均风速,对农业增产率为9.2%。  相似文献   

20.
<正>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ides)是江南水网地区农田林网的主要组成树种。近几年来,人们对水杉防护林网的气象效应和增产效果的研究较多,但对构成林网的林木生长、物质生产、积累和分配等问题报道很少。本文初步研究了水杉防护林带的生长量和生物产量,旨在评价水杉的生长状况、生物产量和生产力,从而较完整地评定水杉防护林网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