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相似文献   

2.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龟甲竹的出笋规律、幼竹高生长规律以及光合特性。龟甲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发笋期分为明显的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发笋,历期33天左右;2016年,园内龟甲竹共发笋48支,其中由于人为损伤和营养不良,5支退笋;龟甲竹幼竹在高生长过程中,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龟甲竹一天中总平均生长量为17.65cm,白天生长量更高。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净光合速率在12:00时达到最大值,呈"单峰型";其光响应与CO_2响应的结果表明龟甲竹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但CO_2同化能力弱,总体光合能力较弱;PAR、Gs、Tr、Ta和Ci是影响龟甲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生理因子,且影响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海拔梯度对合江方竹发笋节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原产地对合江方竹不同海拔梯度发笋节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其开始发笋期、停止发笋期及发笋数都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海拔越高,发笋越早,停止发笋期也越早,平均发笋量3 300株/667 m2.其发笋期可以划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停止期阶段.在海拔1200m以上开始发笋期出现在9月中旬,停止生长期出现在10月上旬;1000 m以下开始发笋期、停止生长期分别出现在9月下旬和10月底以后;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 m,开始发笋期推迟2~3d,停止发笋期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 m推迟3~4d.数学模型(以9月1 3日为第一天),发笋开始期为K=31.333~0.02383 H海拔,停止发笋期为T=64.867~0.03217 H海拔;合江方竹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发笋性状可以划分成900 m以下和900 m以上两类,其中900 m以下具有"笋期晚发笋多(晚多)"特性;900 m以上具有"笋期早发笋少(早少)"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索不同坡位的立竹密度和发笋成竹的关系,以便合理留养母竹,增加出笋成竹量,我们在1981年、1983年两个发笋大届进行了笋期观察和成竹调查。观察地选择在本社坡脚大队楠竹林场  相似文献   

6.
巴山木竹发笋生长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作了发笋规律,成竹规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发笋规律的研究包括五个方面:1.发笋季节;2.发笋部位;3.鞭、母竹年龄和发笋;4.鞭系深度和发笋;5.立竹数量与发笋。其成竹及高生长规律也分别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竹林发笋成竹的好坏主要依赖于二个基本条件:一是竹林本身行鞭排芽、发笋、抽枝、发叶的能力;二是当年发笋成竹期林分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天气条件的影响.1979年江苏省多数毛竹林为小年,由  相似文献   

8.
海拔梯度对台江方竹发笋节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产地对合江方竹不同海拔梯度发笋节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其开始发笋期、停止发笋期及发笋数都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海拔越高,发笋越早,停止发笋期也越早,平均发笋量3300株/667m^2。其发笋期可以划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停止期阶段。在海拔l200In以L开始发笋期出现在9月中旬,停止生长期出现在10月上旬;1000m以一卜开始发笋期、停止生长期分别出现在9月下旬和10月底以后;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开始发笋期推迟2—3d,停止发笋期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推迟3—4d。数学模型(以9月13日为第一天),发笋开始期为K=31.333-0.02383H海拔,停止发笋期为T=64.867-0.03217H海拔;合江方竹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发笋性状可以划分成900m以下和900m以上两类,其中900m以下具有“笋期晚发笋多(晚多)”特性;900m以上具有“笋期早发笋少(早少)”特性。  相似文献   

9.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2):30-32,58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 7.6 % ,笋重占 1 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72 .1 % ,笋重占 78.1 %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1 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 ,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 ,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 5 .1 3cm。  相似文献   

10.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34-36,39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7.6 % ,笋重占 1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72 .1% ,笋重占 78.1%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5 .13cm。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慈竹一种新的栽植方法———“兜秆平埋”栽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栽植方法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竹株平均发笋数量,而发笋质量与传统的栽植方法没有差异。因而,认为采用新的栽植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效,在生产上可推行。试验同时表明:母竹的年龄对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竹株发笋数量和发笋质量也有一定影响。造林母竹以选择1年生竹为宜,2年生竹次之,3年生竹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2.
金佛山方竹出笋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别立地条件与林分结构设置固定样地逐日观测了金佛山方竹的出笋规律,出笋始于9月上中旬,结束于10月中旬,日最大发笋量为1.30枚/m^2,年发笋株数变动在3.50-17.0枚/m^2,发笋规律受出笋竹径级,立竹度的影响明显,海拔高度对出笋规律的主导作用明显。为金佛山方竹的年度经营措施制订和采笋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雅安引种的撑绿竹在雨雪冰冻灾害后的发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退笋变化规律与发笋规律基本吻合,即发笋高峰也是退笋高峰(8月下旬),退笋率灾后明显大于灾前,发笋率灾前灾后变化差别不大,在笋期的前35 d冻前与冻后的高生长基本一致,35 d后冻后(即发笋盛期和末期)绝对高度与高生长速率明显大于冻前,冻后幼竹高生长的Logistic曲线模型为:H=651.915/1+e6.867-0.12t。  相似文献   

14.
发笋成竹是毛竹(楠竹)生产好坏的重要标志,多发笋、多成竹、出大竹是毛竹生产的主要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又与土壤、气象、经营强度等密切相关。为了探索毛竹发笋、竹笋高生长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我们连续五年在笋期进行了观测记载。  相似文献   

15.
于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七坡林场开展低丘松林下套种3种丛生笋用竹种(绿竹、麻竹、勃氏甜龙竹)试验,探究3种丛生笋用竹种的造林效果、发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显示: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高达83.15%,略高于绿竹(76.6%)和麻竹(62.13%);发笋时间,以勃氏甜龙竹最早(5月中旬),绿竹最晚(6月上旬);发笋持续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勃氏甜龙竹(180 d),最短的为麻竹(150 d);麻竹的发笋量最高,平均单株母竹发笋率、退笋率分别为2.186、0.115,且以下坡位发笋率略高于上坡位,而退笋率相反;3种笋用竹幼竹高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勃氏甜龙竹与麻竹的高生长速率相接近,生长盛期日均高增长量为12 cm; Richards、Gomperz.T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勃氏甜龙竹和绿竹、麻竹的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笋期与发笋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的笋期和发笋节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的笋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各竹丛间笋期93~171 d不等,平均126 d.累积发笋率的概率单位(P)依发笋天数(X)的线性回归方程P=1.883 5 0.030 7X,其回归和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F=642.418 4**,相关系数r=0.987 8**.据此可将麻竹笋期大致划分为为始发期(Ⅰ)、始盛期(Ⅱ)、高峰期(Ⅲ)、盛末期(Ⅳ)和结束期(Ⅴ)5个时期,其中从7月中旬至10上旬的发笋盛期(Ⅱ~Ⅳ)发笋量占全年发笋量的83.79%.麻竹发笋前10~60 d的旬平均温、最低温、最高温、≥10℃积温以及降雨量和温湿系数对发笋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时间深翻(5月份、7月份和11月份)对次年毛竹林春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7月份进行竹林深翻能够促进次年竹林发笋,而11月份深翻则不利于次年的发笋;深翻竹林的发笋直径均显著大于未深翻竹林,以7月份深翻竹林的发笋直径为最大;深翻竹林的退笋直径均小于未深翻竹林,但竹林深翻措施对退笋的大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金佛山方竹竹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施肥量对金佛山方竹竹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施肥量的复合肥对金佛山方竹发笋株数和产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发笋地径的促进作用较小,但是相对于未施肥,其发笋的地径也有一定的增加;不同留竹密度对其发笋株数、地径和发笋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留竹密度在2.3~2.5万株·hm-2,复合肥使施用量1~1.5 t·hm-2(0.1~0.15 kg·m-2)能有效促进方竹的发笋株数,增大发笋地径,从而提高发笋产量;留竹密度太多或者太少,施肥量太高都对提高方竹笋产量无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三年定点观察,实生毛竹的高生长呈S型曲线,可用Lagistic曲线进行配合,求得在生长过程中T(时间)与H(竹高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实生毛竹林的发笋率、成竹率,都高于用竹母繁育的竹林,且热量因子(地温、气温)对发笋、成竹有一定的影响.试验地处理1980年至1982年连续三年,我们在溧水县林场实生毛竹林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状态下设立0.3亩面积的标准地4块,进行笋期观察记载:出笋期、出笋量、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二年春,在我场附近山窝杉树幼林内,对毛竹进行截杆栽培试验,并与埋鞭,长杆造林对照。经过试验,截杆造林比埋鞭、长杆造林的发笋率高,而笋长得又较粗壮。我们体会,毛竹主要靠地下鞭芽发笋成竹,鞭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