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毕节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改革发展的全过程。通过阐述环保督察的意义,分析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案例,提出加强环保督察的战略举措,以期通过环保督察推进毕节试验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毕节试验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毕节试验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对毕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6%抗坏血酸水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在贵阳和毕节马铃薯种植地,于马铃薯生长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喷施不同浓度的6%抗坏血酸水剂。结果表明:6%抗坏血酸水剂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好,施药后第14~21 d 时平均防治效果可达75.09%~80.74%,显著降低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同时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块茎产量,平均增产21.59%。  相似文献   

4.
吴长松  龙玲  熊咏 《农技服务》2010,27(6):809-810,813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关键是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从特色产业的概念、类型和发展方式入手,结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阐述了发展特色产业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与贵州喀斯特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分析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结论: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实践经验、自然资源、政策支持与发展潜力方面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应从耕地资源利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改善和拓展生态农业模式等多层面综合促进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毕节试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需要,分析表明:毕节试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投资与管理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国家投入不足,配套资金难落实;按基建程序管理与不按基建标准投资的矛盾;国家投资计划下达晚,影响当年计划实施和工程质量;生态环境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实施项目存在措施重叠现象;生态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地方环境保护投入能力弱,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投资需求大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编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规划,集聚资源加快推进;增加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入,提高单位面积投入标准;切实化解地方配套资金难问题;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工程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政策、法治保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毕节试验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而判断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利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8年毕节试验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600 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53 2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847 4 hm2,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为3.452 9,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06 3和0.6947,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社会发展指数为2.096 9和0.523 2,万元GDP生态足迹为4.514 2 hm2.说明,毕节试验区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生态耗竭、不可持续状态,生态多样性低,生态经济发展能力较差,经济发展属于高能源消费型.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等级,毕节试验区属不可持续发展等级.在分析不可持续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三农”发展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生产方式明显改变。去年.我国农村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6.6%、1.8%和0.8%。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2.6%、24.9%。二是农村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2):130-130
种植业在克服严重春旱和伏旱的情况下保持稳步发展。全省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7.37万hm2,比上年增长1.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中,烤烟种植面积20.66万hm2,比上年增长 9.9%;油料种植面积55.58万hm2,比上年增长4.6%;蔬菜种植面积47.33万hm2,比上年增长6.8%。年末果园面积11.89 万hm2,比上年增长7.8%;年末茶园面积5.97万hm2,比上年增长14.2%。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06 万t,比上年增长0.2%,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菜籽产量达76.51万t,比上年增长3.5%,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定西师专校园植物调查与校园绿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植物进行调查统计,共鉴定到植物83种,隶属于4纲、28目、38科、73属.其中被子植物80种,占总数的96.4%;裸予植物3种,占总数的3.6%.被子植物种类较多的有:菊目、蔷薇目、豆目、唇形目、十字花目、百合目,所含种类占校园植物总数的57.8%.调查结果表明,被子植物在校园内的分布相对广泛,属于校园植物优势类群.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从校园绿化、校园植物保护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区生态果园建设对土壤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海拔1500m的半山荒坡地种植系列果树,建设生态果园,以相同坡面的未开垦荒山为对照,研究生态果园建设对土壤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变化的影响,探索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半山荒坡的农业生态模式。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铁,铜,锰和锌等微量元素用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煮,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含量。结果表明:生态果园建设除锌含量与荒地没有明显差别外,铁,锰和铜的含量比荒地都有所降低。铁含量比荒地低7.6%;锰含量比荒地低24.8%;铜含量比荒地低26.9%;生态果园土壤的锌含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倍,土壤不缺锌。生态果园建设对土壤微量元素状况没有负面影响,是一种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和使农民增收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做了梳理、总结和设定,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演化为"生态"+"文明"构成的发展方式综合体;剖析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分析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何玉龙  左雪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14-315,318
通过对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回顾,运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及经济学外部性等理论,分析了毕节试验区基本概况、存在的环境建设问题及制约因素,在对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衡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结构内容的解读,以湖南省衡阳县为例,剖析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接近全省第一方阵;生态产业加速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5亿元;节能减排凸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普惠受益。然而,还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缺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应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确立生态发展战略;探索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任务;大力培植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宣扬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县域村镇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2015,(4):32
<正>为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自觉融入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局,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青海省检察院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检察机关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当前,青海省正处于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江苏省宜兴市为研究区域,对宜兴市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划分进行了研究,对宜兴市生态保护规划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6系统层36项的宜兴市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这其中辐射面积广、涉及人数多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生态绿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生态乡村建设后期养护工作为切入点,针对目前乡村绿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最大似然法、空间叠加技术和转移矩阵,提取1993、2001和2007年厦门市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城市扩展空间特点及其驱动力,探讨优化厦门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策略.结果表明:1993--2007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35.79%,其中1993--2001年的变化面积为2001--2007年的两倍多;14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扩展年变化率为6.35%,扩展面积中耕地所占比例超过50%;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外商投资、政策法规及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6部门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全境  相似文献   

20.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展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研究,分析高职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建议对策:聚焦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改革: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聚焦生态文明实践养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全过程;聚焦校园环境育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融入校园综合治理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