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一种多元性、综合性社会现象,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尽管如此,收入贫困仍是现代贫困最重要的概念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当今国际社会对贫困的基本分析和评价,一般是从"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的.对收入贫困的评价,主要有两个主体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主要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如人均国民收入;另一个是微观层面,主要指社会成员或家庭的收入,如居民收入、家庭收入.本文着重对居民收入贫困的有关理论问题作一些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刊第七期刊发的<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一文,介绍了国际社会一些著名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经典解释.如果对此作进一步抽象分析,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于贫困概念的定义至少包括三组基本要素(或称三维要素):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关注的焦点.分析了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的现状,指出当前资助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的缺陷,提出和谐社会视角下构建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相似文献   

6.
省域文化贫困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贫困是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难题,消除文化贫困可缓解因文化不对称导致的区域间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加快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梳理总结了文化贫困相关理论,并归纳定义了其基本内涵,构建了包含物质资源、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行为方式四维一体的文化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文化贫困测度模型、变异系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索了2017年31个省级行政区文化贫困程度及其空间关联格局.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文化贫困指数为0.657,贫困程度较深,科学技术是亟待完善的短板,文化贫困总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升高的态势,各子系统贫困指数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空间分布均较为分散;同时文化贫困指数高与低的省份都在地理空间上显著集聚,文化贫困高—高关联主要在西北、西南地区,低—低关联主要在华东地区.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与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更准确、全面反映山西省三个贫困县农户贫困的现状,利用建档立卡系统数据计算出多维贫困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进而分析三县多维贫困程度及各维度的贡献大小.研究发现,考虑4个维度时,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为88.3%,远高于同期的收入贫困发生率;从各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来说,生产性固定资产及畜禽贫困维度最高,其次是卫生设施、成年人教育年限及耕地维度.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说明2020年绝对贫困消除后,中国进入相对贫困时期,反贫困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相对贫困研究的发文情况、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相对贫困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三峡库区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有助于分析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定扶贫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重庆市奉节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 496份贫困农户问卷和60份村干部问卷,建立适用于三峡库区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估指数模型对奉节县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受生态退化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纯农户以及处于极强度生态退化区域的贫困农户;②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是影响奉节县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要因素;③生态退化严重区域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关键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以及进一步通过相关扶贫政策引导区域贫困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提高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杨清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58-2159
深入研究了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意义,探索了预防农民贫困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伍艳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08-212
2001-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贫困发生率下降1.58%;分区域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较高的贫困减少速度,但是各区域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和减少速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最高,贫困群体的脆弱性明显,但其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效应比中部地区强.实证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12.
策勒绿洲作为干旱区典型的绿洲-荒漠交错带,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其贫困也多为生态环境约束型贫困,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只有充分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打破贫困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才是加快策勒绿洲扶贫开发的重点.在该区贫困与生态环境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以及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重点揭示了生态环境对策勒绿洲经济发展的限制,提出了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几点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莉  王广斌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8):118-124,133
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采用A-F方法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485户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表明:脱贫户普遍呈现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各维度都有相对贫困的发生,不同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有所差异,其中经济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最高.以剥夺阈值k=4为分界线,对影响脱贫户相对贫困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帮扶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现阶段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为核心的反贫长效机制,包括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促进持续增收的常态化反贫机制、"普惠"+"特惠"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机制、破除"贫困文化"的宣传教育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效、解决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及工作机构提供参考,以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方法建立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利用AHP方法确定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评价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一级指标的重要性顺序依次是心理领域、健康领域、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村减贫扶贫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日渐凸显,成为阻碍民生发展的绊脚石.基于社会学场域理论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场域变化的新趋势包括农村长老统治边缘化、财富代际转移过早化、劳动人口流动高频化、村庄社会团结式微化.这些因素互为作用,共同构成农村老年贫困的新型场域,是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的基础性原因.  相似文献   

16.
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小康,是党和国家统领农村工作的战略目标.我国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和16年的科技扶贫,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贫困农民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20世纪末国家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我省实施的"四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浙江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调研,认为特派员制度能够扩大贫困农民的信息来源,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反贫困工作.但因为制度不能涵盖所有贫困群体,可能排斥有能力参与项目的贫困农户,制度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农村反贫困工作有一些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对策,即正确认识科技特派员制度,避免对贫困农户的社会排斥,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万全县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全县国有林场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资源、经济等方面的贫困问题.针对万全县国有林场贫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贫困成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邬刚  周晓华 《农业考古》2005,(5):273-276
“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大贫困:经济贫困、知识贫困和生态贫困.“三农“问题具有三大特点:复杂性、危险性和紧迫性.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据以民为本原则、市场需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从市场经济体制、劳动体制、土地使用与开发体制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贾磊 《现代农业科技》2006,(21):186-187,189
反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正确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贫困政策.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假说问题,还涉及此政策的可操作性与成效.深入辨析贫困与分配机制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