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科学性内涵不断提升,当前在茶叶产业中形成了全面科学,即茶学,这不仅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从当前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出发的具体展现。茶叶融入科学,将是专业化应用的极致展现。本文拟从当前茶学专业成熟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入手,结合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状况,通过融入当前茶学领域应用的客观需要,从而探究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大施拳脚。近年来,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帮助农业进行多种鉴别、鉴定工作。茶叶在审评、加工、栽培方面主要通过自身的色泽来进行甄别和判断,这就给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叶领域中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和可行性。利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对茶叶进行审评和甄别可以达到远高于传统人工的效率和结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茶喜爱程度的增加,茶叶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的科学性、专业化内涵不断提升。近几年,我国茶叶进行了全面科学化,这不仅是茶叶成熟的表现,而且也是当前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体现。在茶学快速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是我国古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人眼中我国的茶学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项传统文化要想永葆生命力,长久的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融合进新的时代元素。我国的茶产业和茶文化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内涵,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茶学产业的发展中来,例如促进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学领域的运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不仅表明我国的茶学产业得到了成熟发展,也表明我国当前的茶产业越来越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本文从我国茶学专业和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状况入手,分析了将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茶学领域的必要性,并最终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武夷岩茶是茶中名品,也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茶叶的形状特征与其茶品具有直接关联。基于Matlab,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武夷岩茶的茶叶面积、幅宽等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了Matlab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深入研究了基于Matlab的武夷岩茶形状特征的计算方法,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前茶领域的经营发展来说,完善合理的质量检测机制极为必要。就传统的茶叶质量检测方法看,其中缺乏合理的科学性,加上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了茶叶产品的等级分类和质量把控。本文拟从当前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叶产业的发展趋势认知,从而探究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技术在整个茶领域中的综合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成熟应用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该技术与茶叶生产活动相结合,其将实现茶叶产品品质的有效把控和茶叶鲜叶色泽的及时有效监控,并且实现精准分类。相对于传统的茶鲜叶测定技术应用来说,其科学性不足,加上智能化不够,所以很难与当前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相匹配。本文拟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定义内涵认知入手,结合茶叶色泽测定的具体背景,从而探究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茶鲜叶色泽测定技术的应用诉求和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作为尖端科技,在各行各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图像处理技术上已经十分普遍。在茶叶生产产业中,茶叶的色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做好监测工作。但是,在茶叶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茶鲜叶的色泽造成影响。在对茶叶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时,如果能够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对茶叶鲜叶色泽实现掌控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着手点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茶叶色泽测定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究实现根据图像处理发现色泽测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十分普遍,信息化是我国茶企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茶企的管理、运行和生产等环节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完善茶企信息化建设是未来茶企的重要工作内容。茶企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两种应用工具,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分析茶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影响,探讨如何提高茶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牛青 《福建茶叶》2016,(3):21-22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产品自动分级以及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过程,这将会给农业科研带来极大便利。本文就计算机图像在茶鲜叶色泽及其萎凋程度测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研究结果阐述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钱琴 《福建茶叶》2016,(2):12-13
本文主要基于计算机读取整茶色泽参数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其电脑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应用的有效方法,基于L处理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线监测茶鲜叶萎凋程度变化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的探索与认识,从而有效建立一支针对整茶色泽的计算机量化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植物学及茶化学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茶叶叶绿素含量报表的直观性,已不能满足现代茶叶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叶绿素含量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蔚 《福建茶叶》2016,(1):10-1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用于茶鲜叶色泽变化和萎凋程度变化的测定。本文着重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量化方式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线监测萎凋程度的注意事项。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R色泽参数和G色泽参数能够有效反映茶鲜叶的萎凋变化。在茶鲜叶的萎凋过程中,R色泽参数的变化程度更高。R色泽参数作为判断萎凋程度的指标更为合理。本文所提供的方式对各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均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茶叶萎凋程度的在线监测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茶叶自古就是我国经济作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茶叶产业与当下先进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必然会成为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类型,对我国茶叶生产中的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叶产业不同环节中的分析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在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叶分析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汇总,预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叶分析中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茶叶分析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藩  刘飞  王云  罗凡 《茶叶科学》2019,39(1):81-87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快速、客观、经济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茶树栽培和植保、茶叶加工和审评等领域,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检测系统在茶产业应用的原理、现状和发展前景,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现今我们最为常见的饮料,具有保健的作用,深爱大家的喜爱。其茶叶品质的判定主要通过人类的感官器官对其色、香、味、形等等的观察,由于每个人受外界的影响所喜爱的茶叶及经验不同,在对茶叶审评时其结果也将会有所不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视觉技术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计算机视觉基础上,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出茶叶外形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通过彩色图像处理技术检测出不同加工工艺下的茶叶品质。通过这些研究发现,计算机视觉分级技术对于茶叶品质检测有着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微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茶学领域的运用日趋广泛。本文首先介绍了微机图像处理的概念,然后论述了其在茶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茶叶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进行了阐述,最后重点从外形评审、整茶色泽读取和叶片受病虫害程度检测三个方面分析了图像处理方法的运用,希望能为茶学领域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邹翠  杨军 《福建茶叶》2016,(6):17-18
茶叶品质鉴定主要针对干茶、茶汤等,基于茶叶底形状等表观数据,结合茶汤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分析茶叶的档次,这可以规范市场且更利于消费者选择茶叶,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系统软件发开在茶叶品质鉴定的优越性,以计算机视觉技术、电子鼻、电子舌为探针,结合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技术,深入分析了计算机系统在茶叶品质鉴定中的开发与应用,这为茶叶品质的鉴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叶之大国,不仅是体现在生产、销售茶叶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茶叶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备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饮品,茶发展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宽泛。现如今的人们对养生问题越来越关注,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所包含的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由茶发展而来的衍生品——采茶舞,也已经成为体育活动的方式之一。为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茶与体育健康之间的联系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以图像处理系统为基础,对茶叶感官品质检测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然后详解了茶叶的感官品质的内容,最后以图像处理系统为基础,分析了茶叶感官品质如何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来实现品质检测和质量鉴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