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影响薰蒸直接提取法测定土壤MB-S的一些因素(预培养时间和土壤湿度,氯仿消杀时间,浸提剂与土壤比例和振荡时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一般实验室测定土壤MB-S的较好程序。  相似文献   

2.
就影响薰蒸直接提取法测定土壤MB-S的一些因素(预培养时间和土壤湿度,氯仿消杀时间,浸提剂与土壤比例和振荡时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一般实验室测定土壤MB-S的较好程序。  相似文献   

3.
重庆四面山森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8  
该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四面山林地枯落物的年蓄积量为 6.8~20.21 t/hm2,最大持水量在1.8~4.6 mm之间,其中石栎林、天然阔叶林枯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作用,而马尾松林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较弱.应用幂函数方程拟合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累积吸持水量与吸持时间之间的关系.土壤物理性质测定表明:四面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 m深土壤的饱和持水量在784~1887 mm范围内变动.土壤入渗实验表明: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强于对照荒地.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林火对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是我国林火高发区,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探明林火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以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火烧时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时间相同,土壤pH值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火烧强度相同,火烧后时间越长,土壤pH值越小,但火烧迹地的土壤pH值大于未火烧的对照组;在相同火烧强度条件下,不同火烧时间(1996、2010年和未火烧)偃松-兴安落叶松林迹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时间相同,不同火烧强度条件下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条件下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中度、重度火烧与未火烧之间差异显著(P0.05);未火烧、轻度火烧的土壤全N含量分别与中度、重度火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全磷、全钾含量和C/N值差异不显著(P0.05)。火烧后5年(2010年火干扰)、19年(1996年火干扰)后,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并未恢复至火烧前生长水平。本研究旨在找到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火烧后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施加微生物菌肥对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的影响,选择连作2年和连作4年的植烟土壤,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分析微生物菌肥对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烟草农艺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中施加微生物菌肥,与常规施肥相比,菌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提升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显著改善了烟草根长、茎长、叶长等农艺性状,且均为高剂量组的提升效果显著优于低剂量组。综上,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在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烟草农艺性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施加微生物菌肥能够显著提升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烟草农艺性状;高剂量菌肥组提升效应优于低剂量组;菌肥对连作4年植烟土壤的改善效果整体优于对连作2年植烟土壤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5年时间定位研究了草木樨与粮食作物间作、轮作的生产力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阐述了粮草轮作系统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十大公园土壤性状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课题历经5年时间,系统地研究了北京园林土壤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堆垫类型,并与其它土类进行比较,研究其理化性状及养分分级。重点调查主要游览区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其植物的致衰原因,为树木的养护管理、古树名木复壮、园林土壤管理及改良利用奠定基础,因此,对首都绿化美化、古树名木的管护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牡丹种植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农田为对照,以牡丹种植后1年、2年和3年的牡丹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线虫数量、类群及营养类群等特征,并分析了营养类群和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牡丹种植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共捕获土壤线虫75类,以牙咽属数量最高,为本次研究中的优势类群。常见类群有23个类群,其余的51个类群为稀有类群。各样地土壤线虫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随着连载时间的推移,土壤线虫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植食线虫占比增加,并随着种植时间而增加,而捕食杂食线虫占比在种植牡丹为呈现下降趋势,食细菌线虫在牡丹种植后占比有所提高,同时,随着牡丹种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牡丹种植时间延长,土壤线虫对环境压力敏感,到种植的第3年,土壤线虫表现出对环境压力特别敏感。植食线虫与土壤含水量呈现出显著相关,食细菌线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显著相关,食真菌线虫与土壤全氮含量呈现显著相关,食细菌线虫与土壤全磷含量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发病梨园土壤中是否存在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以及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2020—2021年,在新疆库尔勒市梨园采集土壤,利用划线分离法,采用Zeller选择性培养基从中分离病原细菌,并结合形态鉴定、PCR检测和致病性测试结果确认梨火疫病菌E.amylovora,并对自然土壤中的E.amylovora持续分离。结果表明,发病梨园土壤中存在梨火疫病菌。梨火疫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可长达550 d,且分离菌株仍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该试验对库尔勒市梨园土壤中E.amylovora的是否存在和存活时间进行研究,其结果对土壤作为E.amylovora传播源的风险性评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梨火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81年土壤普查数据,2008年、2009年测产数据,测产点土壤盐分数据及2008年地下水最大埋深数据,分析了土壤剖面质地构型、盐分及地下水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沙漏沙型和盐层型土壤不属于障碍类型,其中底沙漏沙型土壤产量最高,盐层型土壤部分年份超过了无障碍土壤。测产数据与地下水及盐分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分仍然是限制性因子,仍需防范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1.
光解地膜棉田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4年以来,对国内外29种不同型号可控制降解时间的光降解地膜,进行了棉花田间效应的研究,认为光解膜在自然曝晒下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自行降解,与普通地膜相比具有相同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相近的增产效果。在降解末期土壤表层有机质测值明显提高,土壤容重有减轻趋势。但对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无明显影响,也未发现有害物质产生。在棉田应用时,诱导期控制在60天左右,降解过程在120天以内,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3 CNKI中发表的土壤酸化文献进行索引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中4 772篇、CNKI中2 482篇相关文献中的热点、关键词、时间线等展开多角度可视化分析,统计并绘制有关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时间图谱等图表,挖掘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发展趋势及方向。结果表明:土壤酸化研究主体由森林土壤酸化逐步转向耕地土壤酸化,研究范围从单一的p H值及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进阶至致酸离子与抑酸离子的双向互作分析,土壤酸化路径的分子生物学、动力学特征研究更趋于细化。  相似文献   

13.
硬枝扦插在葡萄建园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产业开发是永仁县委、政府继烤烟“双控”和天然林禁伐之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举措,1999年永仁县葡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在时间紧任务重,又无带根苗木的情况下,采取硬枝扦插直插定植法,建立了100hm2葡萄生产园。 1 园地基本情况 100hm2葡萄生产园位于永仁县城5km处的莲池查里么村,海拔1570m,园内土壤属黄沙壤土,pH7.08,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86%、0.128%、1.88%,与葡萄生长发育对土壤的要求基本相适,园内用水均靠提灌。 2 建园时间……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磷素的积累会增加磷的流失风险,影响水环境质量。对采自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上的3个混合土样土壤水溶性磷(WP)的测定方法作了一个探讨,对相应原状土样进行了室内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结果表明:土样在浸提时间为60min时,不同水土比土壤WP测定值的标准差最小;土样在水土比为1∶60时,不同浸提时间土壤WP测定值的标准差最小,所得结果较稳定,精密度较高;土壤WP与径流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之间的相关性均在水土比1∶20,浸提时间90min,水土比1∶60,浸提时间60min和90min时较好;综合来看,在水土比1∶60,浸提时间60min条件下测得的WP能更好地用来评价土壤中磷流失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引用化学肥料,在我国农业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但使用化肥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暴露出它的弊端:不仅对耕地质量破坏很大,而且污染土壤,使土壤板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品,通过生物措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持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自然肥力的基础上,创造一个优质、高效、良性循环和长久维持的农业生态系统,这就为生物肥料的应用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999年通过桶栽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对冬小麦田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施入砂姜黑土降低了土壤的容重、比重及土壤的粘粒含量,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别得出土壤容重、比重、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与粉煤灰用量的模拟方程。同时,也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在整个生育时期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农药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人工投加菌对土壤中农药残留进行生物降解与修复的试验,分别探讨了外加菌在土壤中降解性能、在土壤中移动与存活时间、菌剂用量和最佳修复条件等。结果表明,本试验用的DUL-1菌对土壤中农药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投加降解菌在土壤中的作用深度约0~6cm。在试验条件下,最适菌剂用量约30kg·hm^-2,对土壤中农药降解去除率达80%以上。本试验结果为开发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镉在土壤中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间歇法研究了镉在不同土壤中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酸性土壤镉释放速率大于石灰性土壤;随温度升高,石灰性土壤镉平均释放速率下降,而酸性土壤镉平均释放速率增加;不同温度下土壤镉释放速率V与时间t最优模型为lnV=A Bt;不同土壤镉释放量S与时间t的较优模型为lnS=A k/t。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壤溶质运移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含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把土壤溶质运移时间和运移距离看作影响土壤溶质运移的主要参数,建立2个输入单元和1个输出单元的三层BP网络.对一维垂直土柱Cd^2 的穿透试验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其预测结果同数值解相比,R^2=0.949,精度基本一致。可见BP网络预测模型反映了溶质穿透过程中,土壤溶质含量与运移时间和距离的动态关系;用BP网络预测土壤溶质含量的时空变化具有可行性,而且不需要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工作量大大减小,不需要测定水动力弥散系数、阻滞系数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双季抛栽条件下连续免耕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连续免耕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土壤合理耕作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5—2009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翻耕抛栽为对照,探讨稻田连续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保水性、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稻田免耕1—2年(4季),早、晚稻产量较翻耕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0%和1.87%,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尤其是免耕5年水稻产量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9.16%和12.56%;稻田免耕1年(2季),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较翻耕相比,容重增幅为1.68%—8.01%,总孔隙度减少0.69%—4.48%,非毛管孔隙度下降15.42%—37.92%;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免耕土壤中脲酶活性增加;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结论】稻田免耕1—2年(4季)产量与翻耕无显著差异,免耕1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质变差,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免耕土壤中脲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