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相似文献   

2.
蔡葆 《今日农村》2004,(2):27-27
纸筒育苗移栽是利用工厂机械化生产的育苗纸筒,装满营养土(代替营养钵),于露地直播前,在人工控制温度、水分的苗床上播种育苗,苗龄30天左右移到本田.这种育苗方法不仅延长甜菜生育期25~30天,增加积温400℃.同时,苗期管理方便,间苗、防治病虫害及时,保苗率高达九成以上.而且,纸筒育苗移栽可比直播增产25%~30%,含糖率提高0.2%~0.5%.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直播与育苗移栽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育苗移栽种植技术因可实现秧苗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光、热、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受到重视.河套地区向日葵产量大约占全国向日葵产量的40%,并且是巴彦淖尔市的主要经济作物.探索河套灌区春小麦收获后,利用剩余光热资源,选择向日葵不同品种进行育苗移栽,可以保证粮食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复种指数,改善局域生态环境.试验研究表明,向日葵选择适宜品种、适当育苗期及移栽时期,实施育苗移栽较直播667m2增产幅度在5.90%~56.99%.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促使上党地区旱地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根据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节省成本、增加产量的基本原理。经过优化设计,确定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地区的优化工艺模式和该工艺模式的基本操作规范,得出了该技术的推广为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此模式与传统对照模式相比,玉米增产23 2%,小麦增产18 3%,农业收入增加20%~23%。  相似文献   

5.
PGPR复混肥料对旱地甘蔗的施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不同配方的PGPR(侧孢芽孢杆菌)复混肥料在旱地甘蔗上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PGPR有明显增产增糖增收效果,蔗茎产量比对照增产幅度为11401~15932kg/hm2 ,增产11.7%~16.3%;含糖量比对照增产幅度为1529~2386kg/hm2 ,增产11.1%~17.3%;农业收入比对照增值幅度为2879~4947元/hm2,增值12.9%~17.7%;工业产值比对照增值幅度为5151~8351元/hm2,增值11.6%~18.8%.  相似文献   

6.
2014年花生(长江区域试验)在肥东县花生原种场进行,结果表明,13个品种增产的品种有粮源花6号、龙花15、皖花7号、泉花27,其增产幅度为2.2%、31.4%、14.8%、7.4%;其余品种减产,减产幅度6.3%~26.2%,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品种为3109、A7-1-14,均减产26.2%。  相似文献   

7.
油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栽培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 ,能有效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晚茬、冻害、肥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覆膜移栽生育期短 2~ 3d,一般增产 2 0 %~ 30 % ,在沿淮及沿淮以南地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棉花育苗移栽一般比直播棉花早成熟15~20d,提高单产20%~30%,尤其以油麦茬、育苗移栽增产显著.棉花育苗移栽方法很多,现介绍2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高效防治稻田难治杂草,明确82%苄嘧.苯噻酰水分散粒剂应用于水稻移栽田对水稻的安全性以及对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方法]在水稻移栽后10d,水稻缓苗返青后,杂草萌发初期,采用药土法施药,施药后保持水层3~5cm,保持7d。[结果]施用82%苄嘧.苯噻酰水分散粒剂40,50,60,100g/667m2(制剂用量)30 d后,对水稻田稗草、异型莎草、野慈姑、雨久花、泽泻、狼把草等杂草的鲜重防效为90.3%~98.5%,水稻增产58.6%~62.5%。[结论]82%苄嘧.苯噻酰水分散粒剂在推荐使用剂量内对水稻安全,可有效控制水稻田恶性杂草。  相似文献   

10.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安徽省油菜生产上存在的干旱、晚茬、冻害、肥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油菜秋发多长叶,冬前有效花芽分化增多,春后多长枝结角,从而达到增产目的.一般增幅20%~30%,每亩增产菜籽30~50kg.1999年秋种,全省地膜油菜发展到近30万亩,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连年旋耕而引起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土壤质量退化导致作物产量低下等问题,研究粉垄耕作技术对土壤性状的改良效应。本试验设置粉垄耕作(F30:耕作深度0~30 cm)、粉垄耕作(F45:耕作深度0~45 cm),以传统旋耕(C15:耕作深度0~15 cm)为对照,探究粉垄耕作对马铃薯产量、土壤物理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15处理相比,粉垄耕作后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协调土壤三相比,有助于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F30、F45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6.48%、10.19%,商品薯率分别提高4.46%、6.83%。此外,经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后,以0~45 cm耕作深度进行粉垄耕作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可见,粉垄耕作技术可为雨养农业区提供一种有效的新型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于2006-2010年,在黄土高原中部高原沟壑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春玉米在各关键生育时期次生根条数、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和农田生物量积累均较高,保护性耕作+植保防治处理下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均以保护性耕作处理下的BJG处理(保护性耕作+先正达包衣种子+金都尔耕杰植保碎秆浅旋秸秆全程覆盖)最高。耕作模式和植保防护措施对春玉米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指标影响较大,BJG和CC处理(保护性耕作+市售包衣种子+常规植保)与BO处理(保护性耕作+市售包衣种子+无杂草防治)、CK处理(传统耕作+市售包衣种子+无杂草防治)穗长差异极显著(P<0.01),保护性耕作下各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保护性耕作增产明显,平均春玉米单株和大田产量增产幅度均高达25.31%,BJG处理春玉米单株和大田产量较BO和CK处理增产幅度分别达36.17%和41.48%。  相似文献   

13.
1964—1965年,我们在油菜高产综合试验样板田中,进行“简易移栽”(即移栽油菜前,土地不耕不耙,把油菜直接移栽在稻板上)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本场3.83亩简易移栽的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387.6斤,其中1.71亩平均亩产417.93斤,比同一块田内,同样栽培条件的4.78亩耕作油菜增产11.15%,比66.8亩样板田增产13.79%。  相似文献   

14.
丰产沟耕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产沟耕作法又称为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它是在总结我国传统旱坡地耕作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旱作农业增产新技术,近年在山西、山东、辽宁、陕西、宁夏等地推广近亿亩,1992年开始在甘肃省庆阳地区进行多点试验示范,达到13万亩,示范类型遍及玉米、高粱、小麦、糜谷、油料等多种农作物.实践证明:凡干旱、半干旱中、低产田,按此法整地都可以使农作物较普通种植法增产30%~50%.  相似文献   

15.
蔬菜施用二氧化碳肥后,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增产幅度一般为25%~43%。1.施用方式(1)有机物发酵法。人、畜粪便,作物秸秆、杂草茎叶等进行发酵时产生CO2,简单易行,成本低,但不易调节。(2)纯气源法。生产酒精等化工产品时产生的副产品CO2气体,以钢瓶压缩盛装  相似文献   

16.
我区常年植棉70万亩左右.回顾1968年以来的棉花生产情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68~1970年棉花采用直播,套种在以大元麦为主、麦幅占地35%左右的麦垅中,茬口好,亩产119.6斤.1971~1977年棉花前茬片麦面积大(50~60%),条播麦幅占地40~50%,腾茬季节迟,棉花产量下降,亩产为91.9斤.1978年以来棉花以育苗移栽为主,产量有所上升,亩产为102.4斤.为使棉花产量能持续增长,更好地发挥移栽棉增产优势,我们从棉花生产有关资料,分析了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延长贵州省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的花期,选择观赏价值高的不同花期高山杜鹃进行了配置和移栽适应性研究,多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糙叶杜鹃(Rhododendron scabrifolium Franch)、锈叶杜鹃(R.siderophyllum Franch)2个早花杜鹃种移栽成活率分别为41.4%、76.8%;长蕊杜鹃(R.stamineum Franch.var.stamineum)、九龙山杜鹃(R.jiulongshanense Xiang Chen et Jiayong Huang)、百合花杜鹃(R.liliiflorumLevl)、羊踯躅[R.molle(Blum)G.Don]、大白杜鹃(R.decorum Franch)、桃叶杜鹃(R.annae Franch)6个晚花杜鹃种的移栽成活率依次为100%、100%、100%、98.0%、95.7%、90.9%。早晚花配置是延长"百里杜鹃"景区花期的实用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及成功移栽,可以将"百里杜鹃"景区花期提前10~15 d或延长约70d。在移栽技术上,土壤肥力对杜鹃的成活和初期生长影响不明显,关键是湿度。  相似文献   

18.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壮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经过安徽省东至县农技推广中心两年的试验示范,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增产30~50公斤,增幅18.9%~32%.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拔节后差异变小;而返青至成熟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30~150 cm土层贮水量均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立茬处理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产6.98%~24.32%、15.65%~30.59%,较秸秆翻压处理分别增产2.94%~4.25%、8.01%~11.29%。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和免耕秸秆立茬这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适宜在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五种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除草剂防治玉米田杂草,3种除草剂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25%康施它EC效果最好,15d、30d除草效果为93.46%、92.84%,鲜重防效为94.25%;玉米增产幅度为19.72%.35%除草胺EC2250mL/hm2,15d、30d除草效果为91.76%、89.04%,鲜重防效为91.58%,玉米增幅度为18.86%;96%金都尔EC12275mL/hm2,15d、30d除草效果为90.48%和88.56%,鲜重防效为90.68%,玉米增产幅度为18.66%,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用于替代老品种除草剂乙草胺、都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