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新湖垦区1年发生3代,越冬代、一代和二代。棉铃虫有4种虫态,卵、幼虫、蛹、成虫,各虫态历期较长,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给防治带来较大难度。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转Bt、CPTI基因的抗虫棉材料进行抗虫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导入不同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抗虫棉因其杀虫机理不同而对棉铃虫抗性存在差异 ;2 随种植世代一代、二代、三代、五代其对棉铃虫的抗虫性下降 ;3 转基因抗虫棉的蛋白毒性在棉铃虫体内具有一定的残效 ;4 棉铃虫四龄以上幼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冀南棉区五代棉铃虫大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在河北省邯郸市1a通常发生4个完整世代。1994年5代棉铃虫在邯郸市严重发生,且多数幼虫能够入土化蛹,完成世代发育,历史罕见。本文简要报道了5代棉铃虫发生概况及特点,并以虫源基教、气候条件、食料因素及天敌因子等4个方面分析了5代棉铃虫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北方特早熟棉区第4代棉铃虫室外发育进度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特早熟棉区第4代棉铃虫室外发育进度试验报告褚茗莉许国庆田本志赵琦顾兰君赵季秋(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连续3年对棉铃虫在本地区的发生世代调查结果,发现田间(陆地)第4代棉铃虫不能形成完整的世代,进入3龄已大部分死亡,根本形成不了滞育蛹。为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以每年的1月1日起为日度计算起始日,以棉铃虫、棉蚜的物候学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上限温度为基准,利用单sine函数方法和日期预测法估算出新疆棉铃虫和棉蚜的发生代数.结果表明:棉铃虫和棉蚜在新疆分别可以发育完成3~4代和25~35代,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决定了棉铃虫和棉蚜在新疆不同地区发育代数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据各棉区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监测,今年一代棉铃虫总残虫量大部棉区同比偏高,山东、山西、安徽等省份高于常年;6月份气象条件对黄河流域和新疆部分地区棉铃虫发生有利,预计今年二代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新疆大部为中等发生,长江流域为偏轻发生。预计棉田发生面积约2000万亩,其他作物田发生面积为5000万亩。一代成虫发生盛期,大部省(区)比常年接近或早晚在3天之内。成虫盛期推后3天即为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为害  相似文献   

8.
田间多次交配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采用改进的F2代法和含毒饲料法监测河北省邱县和山东省无棣县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Bt棉的抗性,结果表明:邱县和无棣县田间棉铃虫雌蛾普遍存在多次交配现象(1次交配率仅占30.0%~38.2%),改进的F2代法估测得这2个多次交配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82 6(0.031 1~0.134 0)和0.076 4(0.026 5~0.126 3);含毒饲料法测定这2个地区棉铃虫对Cry1Ac毒蛋白的抗性分别为20.9倍和12.5倍,达到中等水平抗性。说明2个地区棉铃虫的抗性已处于上升阶段,需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世代种群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多年研究证明 ,棉铃虫年发生世代从 3.3代增加到 4.5代 ,年平均百株累计卵量增加了 4倍。主害代明显后延多发 ,完全 5代出现率已达 2 2 % ,大发生频率巨增。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接虫试验 ,得出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百株 3龄幼虫量 (x)或其对数A =ln(x +1) ,与棉铃虫为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率 (y)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2、3、4代的定量公式分别为 :y =2 .3 464A2 -7.42 41A -0 .3 5 3 5 ,y =0 .0 0 18x2 +0 .0 80 7x -0 .673 4,y =1.64 60A2 -3 .5 668A +0 .0 12 4。按目前淮北棉区转Bt基因棉的产量、价格、棉铃虫防治成本、效果等 ,计算出转Bt基因棉田2、3、4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 3龄幼虫 2 6、13~ 15和 10头。同时表明 ,转Bt基因棉可通过增加秋桃数量来补偿棉铃虫危害 ,其对 2、3代棉铃虫具有一定抗性 ,对 4代棉铃虫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成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虫情测报灯诱集的方法,调查研究了2018—2020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玉米棉铃虫成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金武地区棉铃虫1 a发生2代和一个完整或不完整的第3代,2018—2020年平均月诱虫总量(y)与月气温总和(x)之间显著正相关,模型方程log10(y)=5.606 3×log10(x)-13.386,R2=0.796 2,F=15.6 F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在我国新疆,塔吉克斯坦的发生世代及种群动态进行比较,研究我国新疆黄地老虎种群演替原因,为塔吉克斯坦黄地老虎防治提供技术服务。【方法】应用测报灯对我国新疆石河子(2006、2009~2011),塔吉克斯坦(2014)农田黄地老虎进行监测,分析我国新疆,塔吉克斯坦黄地老虎的发生世代及种群动态。【结果】在塔吉克斯坦,黄地老虎一年发生3~4代,高峰期单灯诱蛾量达到90头;黄地老虎在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3代,南疆个别地区发生3~4代,北疆少数地区发生1~2代,高峰期单灯诱蛾量40头/灯,已不再作为防治对象。【结论】黄地老虎在塔吉克斯坦平均每年比我国新疆多发生1~2代,塔吉克斯坦一年发生3~4代,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3代。在塔吉克斯坦,黄地老虎成虫高峰期诱蛾量远大于我国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与抗虫育种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转Bt基因抗虫棉选系为抗虫亲本 ,以各种类型的陆地棉常规品种 (系 )为非抗虫亲本杂交 ,研究了大量杂交组合不同世代群体在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的抗棉铃虫性表现。结果表明 ,F1代均表现高抗棉铃虫 ,抗性不分离 ;同一杂交方式不同非抗虫亲本的F2 群体 ,以及年际间 ,抗株与不抗株的分离比例相差很大 ,说明亲本的遗传背景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有较大影响 ;从F3~F5株行 ,随着世代的递增和连续进行抗性选择 ,抗性纯合株行的比例迅速上升 ,而分离株行不抗虫株的比例迅速降低 ,在田间棉铃虫自然协迫条件下 ,通过连续多代进行抗性选择 ,可使抗性迅速趋于稳定 ,至F5代可获得综合性状较为理想、抗性纯合、稳定的株系。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及抗虫育种实践 ,提出了棉花转基因抗虫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型杀虫剂灭多威与BT乳剂混用防治棉铃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国产20%灭多威乳油防治棉铃虫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按推荐量单用灭多威或与BT乳剂混用,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有效控制期分别可达8~10天,比进口同类产品万灵水剂的有效控制期长2天和3~5天。灭多威与BT乳剂混用,可达到一次用药有效控制棉铃虫一个世代危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饲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证实1994年棉铃虫完成了五个世代。越冬蛹羽化提前,与前年比较一代提前2-5d,二代提前6-7d,三代提前8-10d,四代提前13-15d。究其原因,4月份气温回升快,6-9月最适宜棉铃虫发育的日数是100d,超过常年30d,积温较常年高166.1℃,持续长时间的适温使棉铃虫历期缩短,2-4代幼虫历期为13-15d,蛹期8-10d,三个世代累计幼虫期和蛹期与常年  相似文献   

17.
李胄  郑永善 《湖北农业科学》2016,(14):3635-3637
采用陕西连续37年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调查资料,研究了关中棉区2~4代棉铃虫之间的关系、发生年频率及各代不同发生程度的年发频率。结果表明,二、三代棉铃虫的相关系数为0.400 3,相关达显著水平,回归方程为y1=34.85+0.400 6x1;二、四代棉铃虫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67 1,相关不显著;三、四代棉铃虫的相关系数为0.667 0,相关达显著水平,回归方程为y2=43.74+0.382 2x2;二代和三代棉铃虫每年都有发生,发生年频率为100%;四代棉铃虫发生年频率为18.9%;二、三、四代棉铃虫中度以上发生的年频率依次是83.8%、46.0%和16.2%;特大发生的年频率依次是2.7%、13.5%和2.7%;四代棉铃虫中度以上发生年频率占四代棉铃虫发生年频率的85.7%,特大发生的年频率占四代棉铃虫发生年频率的14.3%。  相似文献   

18.
李胄  唐保善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0):1554-1558
棉铃虫是中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降水量对其种群数量具重要影响。采用连续10a棉铃虫第2代和第3代的百株卵量与同期降水量指标资料,通过相关系数法筛选出10个预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的降水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百株卵量的特征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好,历史符合率为70%;而第3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差,历史符合率为40%。由于入选因子均为前兆因子,因此,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区域棉铃虫发生程度的监测和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种群数量动态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 - 2 0 0 0年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 ,表明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之间落卵量无明显差别 ,但转BT基因抗虫棉田幼虫量显著降低。抗虫棉不同组织器官抗虫性存在明显差异 ,其抗虫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幼叶 >成叶 >蕾 >花 (铃 ) ;抗虫棉对不同代次棉铃虫抗虫性存在差异 ,其抗虫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二代 >三代 >四代。通过对棉铃虫在抗虫棉田和其它寄主田分布调查结果看 ,棉铃虫发生压力仍很大 ,其它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根据不同施药时期防治抗虫棉田棉铃虫试验结果 ,表明防治棉田棉铃虫应在幼虫孵化高峰、即在产卵高峰向后推迟 3- 5d为宜。综合分析 ,提出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天敌对棉铃虫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定量分析了各种天敌类群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生物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指数(IPC)分别为 16 .545 7,1.32 81和 1.3715;全部天敌因子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的控制指数(IPC)为 30 .13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