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前三位品种产量要素的比较可知,杂交中粳的大穗大粒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低于常规稻。利用常规粳稻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发挥杂交中粳的杂种优势,是提高江苏省粳稻产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施肥总量和NPK比例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后期功能叶先合速率以及产量、粒重、结实率、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分次施肥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施用粒肥能显著地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其中以粒肥中配以锌硼肥和BR的处理对产量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比仅施基肥和分蘖肥的处理产量提高速30%.粒肥能延缓功能叶的衰老,使其在水稻生长后期仍维持较高的先合速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灌浆时间,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加强后期的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的影响比常规稻更显著.表明杂交水稻的粒重和结实率不仅受遗传控制,也受养分管理的影响.可以通过加强生育后期的养分管理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加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养分管理还能显著改善稻米品质,如包括Asp、Lys、Ala、Gln等的氨基改含量,在子实肥中加入锌能够显著地提高稻米中锌含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生育后期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施肥总量和NPK比例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后期功能叶光合速率以及产量、粒重、结实率、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分次施肥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施用粒肥能显著地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其中以粒肥中配以锌硼肥和BR的处理对产量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比仅施基肥和分蘖肥的处理产量提高达30%.粒肥能延缓功能叶的衰老,使其在水稻生长后期仍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灌浆时间,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加强后期的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的影响比常规稻更显著.表明杂交水稻的粒重和结实率不仅受遗传控制,也受养分管理的影响.可以通过加强生育后期的养分管理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加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养分管理还能显著改善稻米品质,如包括Asp、Lys、Ala、Gln等的氨基酸含量,在子实肥中加入锌能够显著地提高稻米中锌含量.  相似文献   

4.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10、30和50mg/L)的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5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6.97%~12.02%、7.33%~12.18%、0.28%~1.46%,其中以30w.g/L 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LA处理缓解了两系杂交粳稻的异步灌浆现象,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抑制,促进弱势粒提早启动灌浆,并提高其灌浆速率,说明ALA处理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产量和结实率,主要是通过提高弱势粒的灌浆充实率和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研究了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冠层倒4叶至倒1叶叶长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各叶叶长与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抽穗后冠层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杂交籼稻和中籼品种的结实率、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粳品种的结实率、产量相关不显著;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的净同化率,对促进杂交籼稻汕优63籽粒生长的作用较大,对中粳品种盐粳2号的作用较小;抽穗期顶3叶叶面积占冠层最大叶面积之比是衡量群体发展合理与否的一个指标,适当提高这个比值,有利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韩勇  邓媛  沈枫  姜秀英  刘军  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52-1855,1925
对辽宁省4个冠层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水稻品种辽粳294在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各组合单株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品种,每穴穗数比对照有所降低,每穗颖花数比对照高出很多,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别不大;各杂交组合的上功能叶叶面积和群体LAI都高于对照品种,各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平均值在灌浆初期与对照品种差别不明显,在水稻灌浆末期,各杂交组合的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以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超高茬麦套稻不同共生期对小麦后期生长以及水稻茎蘖动态、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稻区应根据区域温光资源的特点,确定合理的麦稻共生期,保证水稻在最佳温光条件下抽穗扬花、灌浆结实,以有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与籽粒饱满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籼型和籼粳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及其与籽粒饱满度关系的研究表明,籼粳杂交水稻比籼型杂交稻具有更强的干物质4产优势,但器官间干物质分配率及其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积累率不平衡,导致茎叶干物质转换率和灌浆盛期群体净同化率较低,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大。影响籼粳杂交稻籽粒饱满度的主要因素是茎叶干物质转换率和孕穗后的群体净同化率以及群体生长率。  相似文献   

9.
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产量结构及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进行了产量结构和灌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优3072在产量结构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杂交优势,比对照辽粳294增产明显。辽优3072在灌浆上的特点为穗上、中、下各部间干物质充实及灌浆速率差异较小:穗下部灌浆启动早,后期灌浆速率大;整穗表现出较强的持续灌浆能力。辽优3072良好的籽粒灌浆特性是其在产量上表现出超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同时探讨了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选育具有特异灌浆特性的杂交组合的育种思路以及在北方冷凉稻区推广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的优势及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优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单季杂交稻在江西省上高地区产量和群体特征的差异.[方法]以4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和4个杂交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2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等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穗型大、穗数足、结实率与千粒重保持正常水平,籼粳杂交稻生长中后期具有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的特点.[结论]籼粳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可供江西省上高地区示范推广的品种有甬优538和甬优12.  相似文献   

12.
亚优2号的生态生理特性及其栽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89年多点试验,试种结果表明,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2号适应性广,感温性较强,播种至齐穗10℃以上积温稳定在1350~1420℃,适宜于杂交中籼稻地区种植;库容量大,比汕优62高23.9%;分蘖力强,有效生长量大;营养生长期短;灌浆期长,比同熟期的汕优63长9.5天;产量潜力大,多次出现比汕优63增产15%以上的田块,最高亩产759.6千克。 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是,充分利用库容量大的优势,发挥灌浆期长的特点,注重后期的肥水管理,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3.
二氢茉莉酸丙酯对两系杂交粳稻灌浆结实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两系杂交粳稻华粳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下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对两系杂交粳稻灌浆结实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和灌浆初期叶面喷施10 ̄30mg/L浓度的PDJ溶液,对齐穗后干物质生产、茎鞘贮藏物质向穗部输出和灌浆速率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而表现增产效果,其中以PDJ20mg/L浓度的促进效果最佳。PDJ处理在重施穗肥法条件下增产作用大于常规施肥法。  相似文献   

14.
北方寒地杂交稻灌浆期长达40-50d,易受灌浆后期不良天气的影响。存在库大源不足,二次灌浆过早停止现象。造成空秕率较高,严重影响产量,试验表明,适宜的栽培密度,能够保证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促进群体协调发展提高产量,齐穗期增施钾肥,能提高杂交稻灌浆速率,促早熟,提高结实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15.
毕粳43经贵州省粳稻品种(组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群体整齐、分蘖强、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协调、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等优点,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具有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毕粳43进行产量与构成因子间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毕粳43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结实率,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实现毕粳43高产栽培。建立了毕粳43产量与株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Y=-924.227102+7.516080972X1+4.501683231X2+32.36670456X3-4.228622808X4+130.77516139X5,多元相关极显著,可通过该模型预知毕粳43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组辐粳”是采用复式杂交、辐射诱变、病毒素胁迫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晚粳新品系。该品系田间透性好、群体自调能力强、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性好、灌浆速度快。每穗实粒数11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午粒重28.5g,出糙率85%,具有“源足、库大、流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杂交早稻移栽后,常会遇到低温阴雨天气,往往前期生长缓慢,发育期推迟,后期如不加强管理,势必影响杂交早稻的产量和品质。杂交早稻后期管理应重点抓五防。一防脱水过早杂交稻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吸水、吸肥能力比常规稻强,尤其在孕穗期以后要保障其肥水供应。杂交早稻抽穗以后,根系日趋衰老,要在确保其肥水供应的前提下,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做到水气交替,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壮籽。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的杂种优势,并有明显的二次灌浆过程,在灌浆至黄熟期间,应坚持间隙灌溉,后期不能断水过早。若后期断水过早,往往会加速杂交早稻的早衰,对结实…  相似文献   

18.
“常优5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晚粳"常优5号"产量高、生育期适中、穗型大,结实率高、抗逆性一般、米质优。笔者总结出一套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用好化学调控、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植株的某些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强化栽培条件下,对常规水稻粤新占和杂交水稻天优372整个生育期的根系活力、植株含氮量以及生育后期的灌浆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明显提高了植株的根系活力和灌浆速率;提高生育后期植株的含氮量及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延缓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了结实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20.
对水稻龙粳31抽穗后进行遮光处理,研究遮荫处理与未遮荫处理(CK)在产量及其构成、功能叶片的SPAD值和灌浆特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龙粳31抽穗后进行遮荫,主要影响千粒重和结实率两个产量因素,产量降低达到极显著水平;胁迫功能叶片SPAD值升高;遮光处理的强、弱势粒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R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_(mean)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