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根据W两优3418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湖北的气候特点和制种实践,提出了该组合的主要制种技术.即选好制种基地,确定双亲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和播差期,稀播培育壮秧,施足速效底肥,合理行比、插足基本苗,早施重施速效分蘖肥、建立高产群体,做好花期预测和调控,轻施"九二○",适时收获,严把种子质量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两优6326制种存在的系统风险,利用皖南山区自然生态条件,创建了宣69S低温敏核心单株筛选及原种生产技术;根据对母本特性研究和多年制种技术实践总结,提出了两优6326全程监控制种技术,并在大面积制种生产上应用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株两优831是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根据几年来对该组合不同季节的制种技术探索和实践,表明采用秋季连晚制种有利于提高制种田全年的种植效益,降低种子生产成本,并介绍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0~2015年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盐两优888高产制种特点是:在保证制种父母本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异交结实率.其高产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多蘖壮秧,打好高产基础;合理安排行比,栽足基本苗;科学肥水运筹,培育高产群体;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加强生产过程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制种实践,总结了苯两优3113的制种技术:为了获得高产、稳产,苯两优3113在制种方面应选择合适的基地,合理安排播期,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加强肥水管理,适度割叶,严格除杂,搞好人工授粉,抓好病虫防治等。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配套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两优培九为两系法杂交稻,已大面积成功种植。对两优培九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配套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探讨了其适宜的种植区域与栽培技术框架,如:趋利避害种植技术、适宜制种区域及其最佳制种期、制种的低温抵御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制种实践,总结了苯两优3113的制种技术:为了获得高产、稳产,苯两优3113在制种方面应选择合适的基地,合理安排播期,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加强肥水管理,适度割叶,严格除杂,搞好人工授粉,抓好病虫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集高产、优质、高抗性于一体的中籼组合。目前随大田水稻生产肥床旱育技术推广和普及,“两优培九”制种父本两段育秧和母本泥踏头育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种子生产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在2001年实行父母本采用旱育技术育苗,经两年试验示范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高产保质制种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高产保质制种原理与技术,对母本培矮64S不育性表达及制种基地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父母本生长发育规律,制种异交特性及异交栽培种子保纯,黑粉病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适宜在湖南-季稻区夏制,湘中、湘南双季稻区秋制,以生敏感期和抽穗授粉安全为前提选择制种基地和安排播种期,对父母本实行定向栽培,母本群体要求稳长、多穗、整齐、父本要求多穗、大穗、花粉量足,母本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 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 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 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黔兴201亲本整理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能及时生产出高纯度的足量亲本供大面积制种,采用“两圃两库一田法”整理繁殖杂交玉米黔兴201亲本。通过育种家种子套袋自交选择,建立原原种库;通过原原种穗行选择和套袋自交选择,生产原种,建立原原种后备库;通过亲本繁殖田生产亲本种子,采用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育苗移栽提高繁殖系数,充分利用冬季海南充足的光热条件加快繁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剑麻“3414”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对剑麻生产的影响。[方法]在麻园开展"3414"试验,分析肥料使用后,土壤供肥能力、植株对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结果]在一定的施用量范围内,随着N施用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而达到一定的极限时,产量反而降低;P、K的施用量对产量产生效果的趋势是相同的,其规律不明显,可能是土壤P、K含量已充足。试验检测发现,叶片镁含量缺乏,施镁肥可显著促进产量的提高。[结论]该研究可为精准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肥料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苏玉19优质高产关键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玉19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以自选系T458作母本,自选系T877作父本,杂交育成的高产优质早熟大穗型饲用玉米新品种.为提高制种产量,保证种子质量,通过观察亲本自交系特征特性,分析各种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单项因素,结合制种实践,进行组装配套,形成苏玉19优质高产制种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我们多年研究成果,并与现在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配套,集成了一套以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充分挖掘品种优质潜力(保优质)为主攻目标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其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育秧肥培育壮秧、"三控"结合控蘖,配套技术包括稀播细管、宽行浅栽、适肥促发、补肥防衰、增氧灌溉等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黑丰一号"籽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籽瓜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1 200kg/hm2+定量喷施叶面肥,能有效提高籽瓜大小、重量、千粒重、产籽率,降低白籽率,且施用生物有机肥+叶面肥能显著提高鲜瓜与种子产量。因此,施用1 200kg/hm2生物有机肥+定量喷施叶面肥是一种比单一化肥更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苦瓜新品种“如玉5号”是以高代自交系“马D14”为母本,高代自交系“10A”为父本,杂交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早熟,第一雌花节位8~15节;果实平蒂棒状,长30~34cm,横径6.5~7.5cm,肉厚1.1cm左右,平均单果重400g以上,品质优良;主侧蔓雌花率高,挂果量大,产量高,耐寒、耐热性较强,较抗枯萎病。该品种于2007年通过福建省品种认定。介绍了“如玉5号”苦瓜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广西甘蔗施肥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结合肥料使用和利用率状况调查,对甘蔗主产区蔗农施肥现状和特征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分析,根据甘蔗的需肥特性和规律,分析目前甘蔗施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5条对策:增施有机肥,维持地力平衡;加大肥料投入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钾肥;开发和利用甘蔗专用肥;施足基肥。  相似文献   

19.
“华两优106”是以早熟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M103S”为母本,与早稻新品系“T1005”配组而成的两系法杂交早稻新组合。具有熟期早、产量高、稳产性好等特点。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2)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2),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2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2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2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2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配合128 kg/hm~2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2;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