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介绍的生产指标,可供农户规模养猪制定生产计划时参考:母猪群正常分娩的百分率为90%,每头母猪年产2窝,窝产活仔猪10—12头,窝断奶仔猪头数8.5—10.5头,仔猪45日龄断奶体重8—10kg,断奶猪80日龄体重20kg,肥育猪210日龄体重90公斤,出栏猪(90—100kg)耗配合料250kg/头、耗青饲料500kg/头,母猪年耗精料300~400kg/头、耗青饲料2000—3000kg/头,每千克增重耗料3.5—4kg,商品猪头均利润35—50元.  相似文献   

2.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9月,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272厂居委会的养猪大户龙某,存栏肥育猪428头,母猪60头,种公猪4头。从9月10日起,母猪群发生以高热、尿呈红褐色和流产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逐渐蔓延到肥育猪群,畜主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至28日已死亡母猪12头。9月28日求治于笔者,现将诊冶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基本情况1.1防疫情况该猪场周围环境僻静,交通闭塞,没有其他养殖户和住户。猪舍地势较高,沿山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母猪舍,肥育猪舍和种公猪舍,呈一线贯通,人流、物流只能通过山坡上的母猪舍进出;饲养管理人员都集中住在母猪舍前面的宿舍里。该猪场建场7…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展工厂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管理,提高养猪生产,增加生产效益,我们设计和制做了生长肥育猪的补料箱。实践证明,生长肥育猪补料箱对提高生长肥育猪舍饲养猪数,减少饲养员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节省饲料和提高猪舍设施利用率均有明显效果。现简要报告如下。 1 生长肥育猪补料箱的设计和制做 1.1 肥育前期补料箱(75日龄~60kg)  相似文献   

4.
将60头八眉猪二元待产母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实验组在预产期前30d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基础喂量为每天每头2kg,每产一头仔猪增加0.25kg,仔猪生出后1~3日龄保温箱的温度控制在30~32℃,4~7日龄为28~30℃,8~28日龄圈舍温度控制在22 ~ 25℃.对照组产前30d在饲料中不添加含蛋白质饲料,每天每头饲喂3.5kg.仔猪出生1~7日龄保温箱的温度控制在28 ~30℃,8~28日龄分娩舍温度控制在20~25℃.结果表明,实验组28日龄成活率和断奶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将60头八眉猪二元待产母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实验组在预产期前30d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基础喂量为每天每头2kg,每产一头仔猪增加0.25kg,仔猪生出后1~3日龄保温箱的温度控制在30~32℃,4~7日龄为28~30℃,8~28日龄圈舍温度控制在22 ~25℃.对照组产前30d在饲料中不添加含蛋白质饲料,每天每头饲喂3.5kg.仔猪出生1~7日龄保温箱的温度控制在28~30℃,8~28日龄分娩舍温度控制在20 ~25℃.结果表明,实验组28日龄成活率和断奶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夏季,高温对猪群应激较大,给养猪业带来不小的影响。现就夏季猪热应激的危害以及防控的措施,浅谈以下几点。1热应激对猪的危害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猪容易产生热应激,导致猪群采食量普遍下降,公猪性欲下降,精子活力差;母猪分娩率、产仔数下降;育成猪生长速度下降、饲料报酬下降、料重比增加;猪群免疫力下降、中暑甚至死亡。各种猪群需要的环境温度不一样,1日龄~3日龄仔猪30℃~33℃,4日龄~7日龄28℃~30℃,8日龄~21日龄26℃~28℃,保育猪20℃~25℃,育肥猪17℃~22℃,母猪、种公猪16℃~20℃。除了初生仔猪,其他猪群适应的温度最高不超过30℃,但是夏季如不采取措施猪舍内温度往往比气温高3℃~5℃,所以夏季热应激给猪群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7.
常温与高温季节肥育猪主要营养素采食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常温环境(猪舍温度为16—25℃)与高温环境(猪舍温度为28—35℃)下,分别选用体重约为15、30及60kg三个生长阶段的大白×长白二元杂交猪共6批次,每个生长阶段1批,每批猪2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公母各半。以组为单位分栏饲养,进行常温环境与高温环境生长育肥猪日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的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持续高温环境下,15—30、30—60、60—90kg的试验猪日采食量较常温环境下分别下降9%、14%及20%;日增重分别下降11%、21%及23%;料肉比分别增加0.05、0.23、0.14。高温环境能显著降低生长肥育猪日采食量及日增重(P<O.05),其影响随着猪体重的增加而加大。建议在持续高温季节,提高生长肥育猪日粮营养浓度10%—20%。  相似文献   

8.
杜长梅与杜长大杂交组合生产性能与胴体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孙瑞 《家畜生态》2001,22(4):13-15
测定杜长梅和杜长大杂交组合的繁殖、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与肉质。测定猪数两个组合分别为52头和93头母猪及其年产全部后代(总计4026头)。结果表明仔猪28日龄断乳,年产均达2.43胎。杜长梅组合每胎产仔13.89头,60日龄育成13.2头,窝重244.2kg,年育成仔猪32头;杜长大组合相应为11.26头、10.4头、212kg和25.4头。杜长梅杂种猪(20~90kg)肥育期日增重752.7g,料重比3.10(39.55MJ),初生~90kg饲养期仅157d;杜长大杂种猪相应781.2g、2.77(35.34MJ)、149.6d。杜长梅杂种猪瘦肉率为58.79%,肉色2.8分、pH6.6、失水率6.4%;杜长杂种猪相应为65.4%、2.5分、6.38和12.7%。  相似文献   

9.
测定杜长梅和杜长大杂交组合的繁殖、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与肉质.测定猪数两个组合分别为52头和93头母猪及其年产全部后代(总计4026头).结果表明仔猪28日龄断乳,年产均达2.43胎.杜长梅组合每胎产仔13.89头,60日龄育成13.2头,窝重244.2 kg,年育成仔猪32头;杜长大组合相应为11.26头、10.4头、212 kg和25.4头.杜长梅杂种猪(20~90 kg)肥育期日增重752.7 g,料重比3.10(39.55MJ),初生~90 kg饲养期仅157 d;杜长大杂种猪相应781.2g、2.77(35.34 MJ)、149.6 d.杜长梅杂种猪瘦肉率为58.79%,肉色2.8分、pH6.6、失水率6.4%;杜长杂种猪相应为65.4%、2.5分、6.38和12.7%.  相似文献   

10.
限制饲喂对不同阶段肥育猪肥育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分别对肥育猪20~35kg、35~60kg、60~90kg三阶段限制饲喂,分析了不同阶段限翻饲喂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限制饲喂对猪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而后期限制饲喂对猪肥育性能的影响较前期限制饲喂小,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胴体瘦肉率。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探究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使用对猪舍内环境和猪群健康的影响。选取4栋猪舍、60头初始重约为60 kg的育肥猪和36头妊娠日龄为15 d的母猪作为试验样本,试验期60 d。试验组母猪和育肥猪猪舍内安装使用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对照组猪舍内未安装设备。采取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猪舍内氨气(NH3)、硫化氢(H2S)、臭气浓度以及细菌菌群结构的差异,同时分析各处理组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育肥舍和母猪舍内空气中NH3、H2S和臭气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育肥舍内气溶胶中细菌多样性和丰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育肥猪和母猪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育肥猪试验组的IgM和Ig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低温等离子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改善猪舍环境质量,且对育肥猪和母猪的健康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4年5月,卫辉市某猪场从外地购进365头50日龄左右的仔猪,10多天后,有3头仔猪出现腹泻血痢症状,继而有6个圈舍散在发病,并出现零星死亡. 该猪场猪舍建在塑料大棚内,猪舍通风不良,空气潮湿,猪群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发病猪群在60日龄左右,体质量20~30 kg.猪群发病后,大剂量注射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不见疗效且有病情加重蔓延之势,发病猪已达39头,其中已造成15头猪死亡.  相似文献   

13.
从西藏引入到广东省的藏猪,根据三年饲养管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发现,后备母猪初情期为120天龄,初次配种时间为123天龄,初产母猪平均总产仔数为4头/胎,产活仔数4头/胎;经产平均总产仔数为8.3头/胎,产活仔数8.2头/胎;初生仔猪体重为0.45 kg/头,30日龄断奶仔猪体重为2.5 kg/头,60日龄体重为7.4 kg/头;阉割后的肥育猪8月龄上市体重为33.5 kg.各项指标均比原产地有所提高,适应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皖南花猪生长发育期血浆激素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皖南花猪不同日龄血浆激素的水平,分析了随着日龄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血浆中睾酮含量在30 日龄段(30 d)之前为1.1~1.3 μg/L,之后逐渐升至240 d 的5.22 μg/L。血浆睾酮水平与日龄段和生长激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 8 和0.818 5;(2)雌二醇含量在刚出生时较高(32.97ng/L),210 d 为最高水平(63.49 ng/L),其他日龄段在10.0~19.5 ng/L水平。血浆雌二醇水平与日龄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甲状腺素(T4 )的相关系数为0.904 9;(3)生长激素含量在150 d(0.76 μg/L)之前呈间歇性高低波动,之后逐渐上升至240 d 的2.91 μg/L,再逐渐下降至330 d 的0.44 μg/L(肥育猪)。血浆生长激素水平与日龄的相关系数为0.847 2,与甲状腺素(T4 )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0.985 0);(4)甲状腺素(T4 )从出生时的81.23 μg/L 逐渐下降至150 d 的42.94 μg/L,随后逐渐上升至240 d 的44.80 μg/L,再逐渐降至19.7 μg/L(肥育猪)。血浆甲状腺素(T4 )水平与日龄的线性相关不明显,但其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809 3。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8,(6)
为研究后备母猪60~100 kg生长阶段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探讨合适的后备母猪饲养方式,试验选取大约克种猪80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按照自由采食或限饲方式进行饲喂。结果表明,在后备母猪60~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与限饲组猪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947.31 g和817.78 g,差异极显著(P0.01);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背膘厚和料重比分别为172.4 d、9.2 mm、2.82和176.5 d、9.5 mm、2.67,差异不显著(P0.05);两试验组体尺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由采食组后备母猪初情期和首配日龄显著晚于限饲组(P0.05);首次配种空怀及返情比例明显高于限饲组,首次配种分娩率自由采食组仅为78.9%,限饲组为89.2%。说明在后备猪生长发育后期可适当限饲,不会对后备母猪生长和繁殖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且可能使初情期提前,增强后备母猪配种前短期优饲效果,增加产仔数,但需注意妊娠阶段母猪营养的补充,降低胚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采集衡阳某猪场119份血清样品进行伪狂犬病gE-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gBELISA抗体检测。gE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猪场所检测猪群除公猪外都有伪狂犬病野毒阳性,是伪狂犬病阳性场,总阳性率为47%。公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为0,说明公猪暂时还没有感染伪狂犬病野毒,属于阴性猪;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gE)阳性率达50%~60%;30~40日龄及60日龄阶段猪群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和55%,加上可疑的数量达到40%~65%,这阶段野毒抗体阳性估计主要受母源gE抗体的影响,且与母猪阳性背景基本一致,但也不能排除个别仔猪阳性抗体来自病毒感染;90~120日龄阶段gE阳性率不降反升,达到100%,说明90~120日龄阶段猪群是在保育转至肥育舍后被伪狂犬病野毒再次感染,gE抗体S/N值显著下降,抗体水平较高。gB抗体结果表明,该猪场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为98%,公猪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为100%,且公猪的gE抗体阴性,说明公猪gB抗体来源于疫苗免疫;母猪群伪狂犬病gB抗体水平高且整齐,可能是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综合作用的结果;30~40日龄阶段gB抗体水平整齐,这是由于母猪群gB抗体水平高且均匀整齐,其仔猪母源抗体相应较好;60日龄阶段gB抗体水平不整齐,这与母源抗体消退有关;90~120日龄阶段gB抗体水平显著提升,这可能是后期野毒感染所致,因为其gE抗体不降反升。综合该猪场gE和gB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该猪场伪狂犬病在种猪群得到了有效控制,生产比较稳定,但种猪带毒且散毒,肥育猪的感染压力加大,造成病毒不断循环,肥育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控制成了稳定伪狂犬病阳性场的关键。目前,猪伪狂犬病阳性场应定时监测gE和gB抗体,根据猪场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免疫程序,以便稳定生产和预防伪狂犬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杜洛克母猪生长、肥育阶段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长猪日粮(含添加剂VE 7 IU/kg)中添加VE 50IU/kg和VC 100 mg/kg,对杜洛克生长母猪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肥育猪日粮(含添加剂VE 4.9 IU/kg)中添加VE 25 IU/kg和VC 50 mg/kg,可提高日增重8.6%,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下降11. 7%。表明杜洛克母猪肥育日粮的VE和VC水平可能应高于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网上平养条件下对育雏期和生长肥育期不同阶段的大型白羽半番鸭设定不同饲养密度,进行生产性能指标的对比试验,得出初步试验结果:育雏期(0~14日龄)饲养密度27羽/m2左右较为适宜,生长肥育期15~28日龄8~9羽/m2,29~42日龄5~6羽/m2,43 ~56日龄4~5羽/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瘦肉猪专门化父系杜洛克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1991年的瘦肉猪专门化父系杜洛克猪选育,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经过G_0~G_3共四个世代的选育,各主选性状均已达到育种目标。经产母猪产仔数达10.6头,同胞肥育猪178.2日龄体重达90千克,试期日增重692克,耗料指数3.02,胴体瘦肉率64.3%,品系核心群60头。与四川白猪Ⅰ系配套生产的杂优猪(DI),156.4日龄体重达90千克,试期日增重767克,耗料指数3.17,胴体瘦肉率58.7%,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20.
将60头长大二元待产母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试验组在预产期前15天在母猪饲料中添加适量油脂和3%色粉,基础喂量为每天每头2kg,每产1头仔猪增加0.25kg,仔猪生后1~3日龄温度控制为30℃-32℃,4-7日龄为28℃~30℃,8~21日龄为22℃~25℃。对照组产前15天不添加油脂和色粉,每天每头饲料投量3.5kg。仔猪生后1~7日龄温度控制为28℃-30℃,8~21日龄20℃~25℃。结果表明,试验组猪21日龄成活率和断奶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