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是卵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调节卵泡的早期生长和分化。对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的研究结果显示,编码区1007位碱基与已知山羊不同。为了研究1007位点对贵州白山羊繁殖力的影响,采用锚定PCR对GDF9基因外显子2第18位氨基酸密码子所在区域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GDF9基因编码区1007位点表现出C/T多态性,使成熟肽第18位氨基酸为丙氨酸/缬氨酸替换;低产母羊均为杂合基因型,高产母羊中90%为杂合基因型,高产羊群与低产羊群之间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GDF9基因1007位点的多态性与贵州白山羊产羔数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l5(BMP15)是早期卵泡生长和分化的必需因子。从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外显子2中找出1个、BMP15基因外显子2中找到3个位点发生碱基替换。为了进一步研究这4个位点在群体中是否存在多态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对贵州白山羊的高产羊群和低产羊群2个基因的4个位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从贵州白山羊的高产羊群和低产羊群GDF9基因外显子2的790位点都检测到AA、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对应的产羔数较多(P<0.05),790位点的变异与已知序列不同。BMP15基因外显子2的675位点只检测到1种基因型,没有多态性;BMP15基因外显子2的573位点和798位点均检测到多态性,其中798位点的碱基变异与已知基因序列不同;从贵州白山羊高产羊群中这2个基因位点都检测到了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3种基因型,对应的产羔数为野生型最少,突变型最多,杂合型居中。推测GDF9基因790位点多态性对山羊繁殖率的调节方式可能与绵羊相似,但BMP15基因573和798位点的突变对贵州白山羊产羔数的促进作用,可能以数量遗传效应为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长分化因子9(GDF9)是卵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对早期卵泡的生长和分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采用RFLP和SSCP方法检测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外显子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样本中均未发现GDF9基因的FecGH突变;在高繁殖率(3羔以上/胎)母羊和公羊中检测到8个杂合的AB基因型,其中5个为高产的母羊,3个为公羊。碱基序列分析证实GDF9基因编码区第1189bp位点的碱基由G突变为A,该位点位于外显子2中,导致活性肽第79位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V79I),但在低繁殖率(1~2羔/胎)母羊中没有发现该突变。虽然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中G1189A突变的发生率仅为5%,但该位点编码的氨基酸与FecGH突变(S77F)仅相隔1个氨基酸,因此推测GDF9基因中的G1189A突变可能与贵州白山羊的高繁殖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克隆测序了牦牛、犏牛TSPY基因的编码区全序列,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TSPY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均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牦牛与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犏牛与牦牛、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99.79%,杂交后代犏牛与亲本序列差异表现在第113位核酸位点发生了改变(T→T→C),导致第38位氨基酸发生变化(V→V→A)。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含有TSPY家族典型的SET/NAP保守结构域,与人、鼠TSPY蛋白结构域一致,推测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在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了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黔北麻羊GDF9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性能的关系,试验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黔北麻羊的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外显子2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黔北麻羊群体GDF9基因外显子2的959 bp处存在A→C的碱基突变,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氨(Gln)突变为脯氨酸(Pro)。通过最小二乘法分析SNPs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结果表明:该突变对黔北麻羊平均产羔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平均产羔数在所检测到的2种基因型中呈现出ACAA,AC基因型比AA基因型平均产羔数多0.85只,突变杂合子个体产羔数极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6.
贵州白山羊BMP15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是控制Belclare和Cambridge等绵羊的高繁殖力主效基因,BMP15蛋白中单个氨基酸的改变直接影响绵羊的产卵率和产羔数。采用RFLP和SSCP技术检测BMP15基因中绵羊高繁殖力突变类型FecXG和FecXB在贵州白山羊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贵州白山羊样品中没有检测到BMP15基因的FecXG突变,说明该突变在贵州白山羊中的自然发生率非常低;在贵州白山羊高产母羊和公羊中检测到BMP15的FecXB突变,以杂合的AB基因型存在,低产母羊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提示BMP15基因的FecXB突变可能是影响贵州白山羊繁殖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鸡溶菌酶基因(LYZ)对鸡体重的影响。以200只京海黄鸡为研究群体,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LYZ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将所发现的SNPs与体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共3个突变位点,且均为沉默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经χ2适合性检验,除1411位点外,其他2个突变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111位点AA基因型个体12和16周龄体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1411位点AA和GA基因型个体各周龄体重均高于GG基因型个体,且4周龄体重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1426位点各基因型对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除4周龄外,ANC个体各周龄体重均较大,GAC个体4周龄体重较大,这与上述各位点基因型对体重影响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暗示在选种、育种过程中,可将鸡LYZ基因作为京海黄鸡体重候选基因应用于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8.
山西白猪DECR1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192头山西白猪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的多态性,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GLM)对该位点多态性与山西白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存在多态性,表现出CC、CD、DD 3种不同基因型。DECR1基因不同基因型对山西白猪6月龄体重、体高和胸围均有显著影响。CD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重、体高、胸围都显著高于DD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体长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呈现出CD>CC>DD的趋势;3种基因型对背膘厚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呈现出CC<CD<DD的趋势。因此,初步推定CD基因型对选择有正向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繁殖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基因的3种基因型AA、AB、BB在苏太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089、0.570、0.341;其中在初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产活仔数(NBA)和初生窝重(BLW)显著高于AB、BB 基因型的个体(P<0.05);在经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及断奶成活数(NW)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个体(P<0.05),AA和AB 基因型与BB 基因型之间的断奶窝重(WWL)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苏太猪ESR基因PvuⅡ 3种基因型个体的繁殖性状存在AA>AB>BB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错配PCR-RFLP对安卡鸡Mx基因2032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安卡鸡Mx基因2032位点经RsaⅠ酶切后,检测到AA、AG和GG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2、0.681和0.087,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572。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安卡鸡Mx基因在RsaⅠ酶切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分布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这3种基因型与安卡鸡一些经济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抗性纯合子AA基因型的个体各阶段体重、体尺、主要屠宰性状及常规肉质与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差异不显著,安卡鸡Mx基因2032位点对重要经济性状没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mtDNA细胞色素b分析贵州山羊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选取贵州山羊4个群体(共55只),设计引物对其mt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8个山羊品种mtDNA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在55只贵州山羊中有11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10次,T/G颠换1次;10种单倍型中有7种单倍型为1个群体独享,3种单倍型为多个群体共享。4个山羊类群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既是独立的类群,其间也存在基因交流,其中贵州黑山羊和贵州麻羊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贵州白山羊的亲缘关系次之,与贵州小香羊的亲缘关系最远。从山羊品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的邻接树可见,贵州4个山羊类群均起源于镰刀状角羊骨羊。  相似文献   

12.
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基因FecTT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GDF9)基因FecTT突变在济宁青山羊、贵州白山羊、大足黑山羊、陕南白山羊、古蔺马羊、马头山羊、波尔山羊、成都麻羊、萨能奶山羊、文登奶山羊、板角山羊、金堂黑山羊、关中奶山羊、川东白山羊、安哥拉山羊、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等17个山羊品种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17个山羊品种中都未检测到FecTT突变,提示,GDF9基因影响Thoka绵羊高繁殖力的FecTT突变对以上17个山羊品种的繁殖力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验将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GDF9和BMP15基因在黔北麻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GDF9基因外显子2的562 bp处发生了突变(A→C),导致谷氨酰胺突变为脯氨酸,检测到AA、Aa 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273、0.2727;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637、0.1363。BMP15基因外显子2的480 bp处发生了突变(C→G),导致谷氨酰胺突变为谷氨酸,检测到BB、Bb 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000、0.3000;B、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500、0.1500。  相似文献   

14.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lymorphism of GDF9 and BMPR1B gen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itter size in Markhoz goats. The polymorphism of GDF9 and BMPR1B genes as well‐documented genes regarding fecundity in sheep and goa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RFLP‐PCR and a tetr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CR (T‐ARMS‐PCR) in Markhoz goats. The 164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aised goats in Sanandaj Markhoz goat Performance Testing Station. The DNA ex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by salting‐out procedure, and then, PCR was performed using four and two pairs of primers to detect polymorphism in GDF9 and BMPR1B genes, respectively. To disclose GDF9 loci polymorphism, PCR products were digested with SspI (G3288A), PvuII (G423A), MvaI (A959C) and MspI (G1189A) restriction enzy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mutations are available in tested animals. Parit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litter size. Also,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of GDF9 and BMPR1B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litter size. Further studies with a high number of animals with minimum relatedness for testing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SNPs and others in the fecundity genes with reproductive traits may be worthwhile.  相似文献   

15.
布莱凯特牛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GenBank发表的牦牛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的序列设计13对引物,分13段扩增出布莱凯特牛H-FABP基因,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式对各个片段进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各个片段的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得到布莱凯特牛H-FABP基因的全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布莱凯特牛的H-FABP基因(GenBank登录号:FJ756345)是由4个外显子(73、173、102和54 bp)和3个内含子(3463、1892和1494 bp)组成;布莱凯特牛与牦牛、普通牛、山羊、猪、马、人、大鼠、小鼠和鸡等9个物种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9.3%、99.0%、96.3%、92.5%、89.8%、88.3%、83.3%、82.8%、75.6%,其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2%、99.2%、96.2%、93.2%、91.7%、88.7%、86.5%、86.5%、77.4%;系统发生树将这些物种总体上分成2支,鸡为独立的一支,布莱凯特牛、牦牛、普通牛、山羊、猪、马、人、大鼠、小鼠为另一独立的大分支。因此,渤海黑牛H-FABP基因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其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山羊中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四川省乐至县发生胸膜肺炎性传染病的山羊群中采集12个鼻拭子及4个肺组织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从9个鼻拭子和4个肺组织中分离到支原体,经鉴定均为绵羊肺炎支原体,未发现丝状支原体簇成员及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结果表明,绵羊肺炎支原体是引起该山羊群发生胸膜肺炎的病原,同时说明绵羊肺炎支原体也是山羊支原体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控制部分绵、山羊品种高繁殖力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福清山羊BMPR-IB、BMP15和GDF9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多胎品种福清山羊及南江黄羊在BMPR-IB基因的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生与Booroola Merino羊相同的突变,同时也未检测到BMP15的FecXI、FecXH、FecXB基因及GDF9的FecGH基因,因此排除了这5个突变位点存在控制福清山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