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海南叶用甘薯顶芽茎尖生长点为外植体,对海南叶用甘薯脱毒苗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浓度6-BA对叶用甘薯茎尖启动培养的影响及基础培养基浓度、糖浓度及激素浓度对叶用甘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叶用甘薯茎尖启动培养最适培养基为MS+蔗糖25 g/L+卡拉胶8 g/L+6-BA 1.0 mg/L;基础培养基为MS,蔗糖浓度为55 mg/L,IBA为0.2 mg/L,不添加KT较适合继代繁殖。获得脱毒苗后在MS+糖55 g/L+IBA0.2 mg/L+卡拉胶8 g/L上继代培养,30 d后长到15 cm左右进行炼苗移栽。炼苗移栽至用1 000倍多菌灵消毒后的基质上(椰糠∶菜园土∶珍珠岩=1∶3∶1,体积比),10 d成活率90%,植株恢复生长,开始萌发新叶,30 d成活率为85%左右。通过反复几次实验,该方案较稳定适合海南叶用甘薯组培脱毒苗的生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香蕉大苗是指叶龄为13~15片的香蕉组培苗.与常规组培苗相比,种植香蕉大苗具有四大优点:一是前期生长快.香蕉大苗的根系较发达,早春定植初期抗寒能力强,生长比常规组培苗快,每月多长出1~2片青叶.二是发病率降低.香蕉花叶心腐病的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4~5月,而春植大苗此时已有1 m多高,抗病能力较强,因此发病率比常规组培苗低.三是产量高.1998年东莞市望牛墩镇种蕉专业户陈沛祥种植香蕉大苗0.14 hm2,每667 m2 产量3 100 kg;1999年望牛墩镇种植香蕉大苗16.53 hm2, 平均每667 m2 产量3 015 kg, 产值5 117元,每667 m2纯收3 085元.四是安全无风险.春植香蕉大苗多于8月中旬抽蕾,10月下旬即在寒潮到来之前收获,能有效避过低温霜冻对香蕉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验证水稻精量栽培在广东省的示范效果,选择3个示范片以常规栽培作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精量栽培平均每667m2产量为509.75kg,比对照增产37.53kg,增产率7.95%;精量栽培比对照节水25.40%,节氮8.24%;精量栽培每667m2产值为1121.45元,比对照增加收益82.57元,增加收益率7.95%;精量栽培每667m2成本为570.52元,比对照节本29.52元,节本率4.92%;精量栽培每667m2纯收益为550.93元,比对照增加纯收益112.09元,增加纯收益率25.54%。因此,水稻精量栽培增收节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对荸荠(Eleocharis dulcis)组培苗快速繁殖的效果,为提高荸荠组培苗繁殖效率及其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初代诱导培养获得的桂蹄2号荸荠组培苗为外植体,利用TIBs系统进行组培快繁,研究荸荠组培苗不同继代代数、接种密度、激素组合及反应器间歇浸没频率等因子对荸荠组培增殖的影响。【结果】经初代诱导培养的第4、5、6代继代材料增殖倍数较高,其中第6代继代苗增殖倍数最高,达31.1倍,到第7代后随继代代数的增加增殖倍数逐渐降低。当接种密度大于15丛/瓶时,外植体污染率达16.0%;当接种密度低于10丛/瓶时,外植体的污染率为0。低于10 min/6 h的间歇浸没频率有利于降低污染率,在6 h内低于15 min的浸没时间有利于降低玻璃化苗率;当激素组合为3.0 mg/L 6-BA+0.01 mg/L NAA时,组培苗增殖倍数达38.5倍,且组培苗生长正常。【结论】在TIBs系统中,采用经初代诱导培养的第5代荸荠继代组培苗,增殖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01 mg/L NAA+30.0 g/L蔗糖,pH 6.0,接种密度10丛/瓶,反应器间歇浸没频率为10 min/6 h,可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黔青235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于2015年春在贵阳用自选系QR273作母本,T32作父本配单交种,当年冬在海南以该单交种作母本,外引贵州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选育的交51作父本杂交获得三交种组合(黔青3382),于2021年9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年,7个试验点平均鲜物质产量4 030.7 kg/667m2,比对照(筑青1号)增产10.44%,增产点率85.7%。2019年8个试验点平均鲜物质产量3 978.0 kg/667m2,比对照增产8.53%,增产点率75%,产量居第2位;干物质产量1 519.6kg/667m2,比对照增产17.11%,干物质产量居第1位。2年鲜物质平均产量4 004.4 kg/667m2,比对照增产9.48%。2019年生产试验鲜物质平均产量4 161.68 kg/667m2,比对照增产2.2%。黔青235青贮全生育期94~125 d,适宜在贵州755~1 400 m海拔区域种植,最适密度为3 800~4 300株/667 m  相似文献   

6.
绥阳县脱毒马铃薯配方施肥同田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009年连续在绥阳县开展脱毒马铃薯配方施肥的实际应用效果同田对比探究,结果表明,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增产9.41%,差异这显著水平,平均增收71.00元/667m2;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施肥配方为在施有机肥1000kg/667m2的基础上,按土壤肥力高低施用N 4.6~9.2kg/667m2、P2O54.8~9.6kg/667m2、K2O 10~20kg/667 m2.  相似文献   

7.
以草莓继代组培苗为试材,以蛭石、泥炭、珍珠岩为炼苗基质诱导瓶外生根,结果表明:以泥炭为炼苗基质诱导效果最佳,平均每株生根数达2.45条,生根率达96.1%,叶绿素含量达到2.137 mg/g FW,根的总吸收面积达到0.045 m2,根系TTC活力高达135.1μg/g·h。  相似文献   

8.
过渡培养、炼苗处理和移栽基质对蝴蝶兰组培苗移栽成活影响很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激素和低蔗糖浓度10g/L的过渡培养基进行过渡培养能够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比对照提高12.5个百分点;苔藓作为栽培基质移栽成活率最高;室内炼苗3d 室外炼苗3d这种方式更有利于移栽,移栽成活率达90.0%,不炼苗的移栽成活率较低,只有65.5%。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膜际抗旱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在干旱条件下传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难保全苗、草荒严重、绿薯率高这3方面的技术缺陷,免去放苗工序,为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大面积示范表明该技术绿薯率降低到3.6%左右,商品率达到80.2%左右,平均产鲜薯3005.4kg/667m2,较传统膜内栽培增产1229.5kg/667m2,增产率为40.8%;较膜内栽培增产1229.5kg/667m2,节省膜0.8kg,9.6元、节省劳力2个,200元,增效节本1239.1元/667m2。  相似文献   

10.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课题己进行3a,筛选出最佳培养基为MS 6-BA1.0mg/L NAA0.1~0.2mg/L 3%蔗糖 琼脂6.0g/L;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6~30℃;症状学诊断法、指示植物鉴定法进行病毒检测,平均脱毒率达83.7%。脱毒试管苗切段快速增殖,繁殖系数为5n,繁殖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一定时间内可大量繁殖脱毒苗。脱毒苗移栽大田进行产量比较,平均增产率达37.8%。  相似文献   

11.
开农41是利用83-13×豫花1号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高出仁率、抗病花生新品种,生育期117 d,百仁重81.24 g,出仁率76.6%,平均荚果产量240 kg/667 m2,籽仁产量180.8 kg/667 m2,比对照平均增产7.72%和9.90%,最高荚果产量530.16 kg/667 m2,高抗青枯病、病毒病和枯萎病。200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2.
黔白3号由自交不亲和系K12-1-2-7-8-2和c21-2-3-5-2-1互为父母本杂交而成。其品比试验平均净菜产量为4 575.5 kg/667m2,比对照晋菜3号增产10.2%;区域试验平均净菜产量4 014.5 kg/667m2,比对照增产8.35%;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768.1 kg/667m2,比对照增产5.87%。田间测定霜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低5.15%和4.17。营养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粗蛋白、粗纤维等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经测定,结球紧实率及叶帮比较高,商品性佳,符合广大群众消费习惯,适于贵州大白菜产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马蹄在广西合浦县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廉州、党江、星岛湖3个镇乡,常年种植面积1000 hm2左右.近几年来,由于本地马蹄品种种植多年,抗性下降,每667 m2产量仅1500~2000 kg.为了进一步提高马蹄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县农业局于2003~2005年从广西农科院生物所引进马蹄组培苗试种.经过3年3造的试种,产量收成较好,每667 m2产量比本地品种增产500~1000 kg,高产田块每667 m2产量超过了4000 kg,且马蹄球茎大小均匀,大果率明显比本地品种高,市场卖价高,销售价为1~1.6元/kg,最高达2~2.5元/kg,一般每667 m2收入2500~3000元.因此,种植马蹄组培苗深受当地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施用复合肥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含量复合肥作底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复混肥比对照单产增加414.2kg/667m~2,增产率达36.9%,增加产值331.4元/667m~2;草垫土比对照单产增加380.9kg/667m2,增产率达33.9%,增加产值304.7元/667m~2;通用复合肥比对照单产增加495.2kg/667m~2,增产率达44.1%,增加产值396.2元/667m2。其中,通用复合肥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宁麦26具有高产稳产、中强筋品质、中抗赤霉病和成熟期较早的综合优良特性。在参加江苏省淮南地区历年区域试验中,平均全生育期210 d左右,与对照品种扬麦11号(为目前淮南地区推广品种中最早熟品种)相当或略早;在2012—2014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区试中,2年平均产量482.6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号增产7.10%,增产点次率94.74%,2014—201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52.88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1号增产6.70%,增产点次率100%;国家长江中下游组2013—2015年2年区试结果,平均产量418.8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5.00%,增产点次率75.7%,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38.2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7.44%,增产点次率100%。各地初步试验(种)和小面积示范结果,一般产量450 kg/667 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500 kg/667 m~2以上;平均容重824 g/L,粗蛋白质含量14.80%,湿面筋含量31.87%,稳定时间10.2 min,硬度指数64.6;抗-中抗赤霉病。适合江苏淮南及江淮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种植。此外,还阐述了宁麦26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在常规施肥基础上,于水稻拔节期喷施两次植叶肥,间隔期10天;孕穗期喷施两次植叶肥,间隔期10天,总用量为1600g/667m2(4袋)分4次施用,用法为每次400g/667m2(1袋)兑水30 kg喷雾.可使水稻株高比对照高2.3 cm,穗长平均比对照增加0.5cm.有效穗平均比对照增加0.6万穗/667m2;穗实粒数比对照增加7.3个,千粒重比对照增加0.2 g,比对照增产41.3kg/667m2,增效82.6元,植叶肥和施肥喷雾成本需20元,纯增效益62.6元.其增产提质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新品种洋人洋芋的引种鉴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人洋芋是盘县农业局2000年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引进的马铃薯中熟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和综合农艺性状好等特点.2005年贵州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953.4kg/667m2,比对照(米拉)增产25.6%;2006年贵州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668.98kg/667m2,比对照(米拉)增产20.33%;2年平均产量1811.19kg/667m2,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945.1kg/667m2,比对照(米拉)增产9.7%.该品种适宜在贵州省不同海拔高度推广种植,中、低海拔地区产量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优质水蜜桃品种高效套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不同熟期、不同着色类型桃品种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与不套袋对照相比,早熟水蜜桃品种千代姬通过套袋可提高优质果率8.8~11.8个百分点,净增加收益100~200元/667m2;中熟水蜜桃品种日川白凤、良姬通过套袋可分别提高优质果率12~36个百分点、增产优质果500 kg/667m2以上,分别净增加收益1 700~2 300元/667m2、3 300~4 300元/667m2;晚熟水蜜桃品种新白花通过套袋可提高优质果率50%以上,净增加收益4 000元/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本地区目前花椰菜氮肥用量偏高的现状,开发、推广自行复配加工的35%专用配方肥(N∶P∶K=18∶10∶7),以减少氮肥用量,并对667 m2花椰菜施28.1 kg、24.6 kg、22.3 kg和36.5 kg(CK)4种剂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35%花椰菜专用配方肥,在纯N 22.3~28.1 kg/667 m2情况下(较对照减少23.01%~38.90%),产量、出口商品率、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增加10.96%~17.39%、8.3%~11.1%和207.16~285.94元(人民币)/667 m2。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氮化肥用量宜控制在24~28 kg/667 m2。  相似文献   

20.
一品红组培苗试管外生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一品红组培苗试管外生根过程中炼苗、生根药剂种类及使用浓度、扦插基质等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品红无根组培苗扦插前先将培养瓶置18~25kLx光照条件炼苗12~24d,可使组培苗茎干及叶柄发红、幼茎组织充实,提高了抗性,是组培苗扦插成功的关键;在ABT2号生根粉100mg/kg浓度溶液中处理3h,生根效果最好,扦插40d时,平均根数6条,平均根长2.9cm;在3种基质中,以珍珠岩最好,扦插成活率达8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