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对如东县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 3a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各地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雨量的多少 )条件和季节变化 ;不同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次序是柳杉林地 >水杉林地 >刺槐林地 ,无林地 (少水年或平水年 )土壤含水量高于水杉林地和刺槐林地 ,丰水年则低于有林地 ;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消耗补偿期、亏损期和积累期 ;依据土壤水分变化变异系数大小 ,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稳定层 ,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性虽较低 ,但对各地类表土层水分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苏北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如东县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了3a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各地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降雨量的多少)条件和季节变化,不同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次序列是柳杉林地>水杉林地>刺槐林地,无林地(少年或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高于水杉林地和刺槐林地,丰水年则低于有林地;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土壤水相对稳定期、消耗补偿期,亏损期和积累期,依据土壤水分变化变异系数大小,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稳定层,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性虽较低,但对各地类表土层水分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固定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研究了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生长末期土壤含水量低于生长初期,季节动态变化明显,可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积累期(3—5月)、土壤水分消耗期(6~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翌年3月);在空间上,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整个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按水分变化规律可划分为3层:表面干沙层、水分活跃层、水分相对稳定层。在不同部位各层的厚度并不相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也不相同,总体来说坡脚〉坡腰〉坡顶。  相似文献   

4.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采用土壤本分测值标准差、标准差检验值、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对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幼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较弱,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在0~30cm土层,幼林地土壤含水量低于对照地和间伐地,而变幅则高于对照地和间伐地;在较深的根系分布层.情况则相反;幼林地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相似性趋大,各层次间土壤含水量差异也变小,对水分的调节和缓冲能力变差;依据土壤水分测值标准差、标准差检验值.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4个指标,可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次活跃层3个层次.并将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相对稳定期、补偿期和损耗期.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余新晓  张建军 《林业科学》1996,32(4):289-297
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土壤水分有效性、影响土壤水分的林分因子综合分析等几个方面对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土壤水分调节层三个作用层次;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补偿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四个时期;根据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将土壤水分划分成易效水、中效水和难效水三种状态。在时间和深度上,阴坡土壤的有效性要好于阳坡,乔木地土壤难效水出现的机率明显高于灌木林地和荒地。通过对影响土壤水分的林分因子的综合分析,得到刺槐和油松林地含水量和难效水的机率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7.
研究利用2010—2014年海拉尔区土壤含水量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土壤含水量存在年际间差异,观测期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呈现2013年2014年2011年2012年2010年,2013年出现峰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呈现林地耕地草地沙地的规律,林地和耕地较好的保持土壤水分,沙地则相对较差;选取的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中降雨量对土壤含水量的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的关键因子,为查明人工林土壤水分消耗状况,以晋西北岚县人工柠条和油松为研究对象,草地作为对照,定量分析和评价0~600cm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在7.8%~9.7%之间变化,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范围为7.3%~11.3%;油松和柠条林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干层和中度干层,含水量小于6%的重度干层不存在;油松林地枯落物的水文效应使其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异低于柠条林地。不同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不同。从土壤水分亏缺的垂直变化来看,表层中层底层。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柠条油松草地。  相似文献   

9.
太岳灵空山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山西太岳灵空山地区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8.73V%,稳定凋萎含水量7.02V%,有效水分范围21.71V%;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分为3个时期:即春末夏初水分消耗失墒期,夏季水分恢复蓄墒期,秋季水分缓慢消耗减少期;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分为3层:即活跃层(土壤深度0~30cm),次活跃层(30~50cm),深墒较稳层(50cm以下);春、夏、秋3个季节(1989年)林地的贮水量分别为98.8、139.8、146.3mm,蒸发散量分别为1.032、1.242,0.814mm/d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相似文献   

11.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的小叶杨林地、柠条林地、草地和撂荒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别测定0~6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4种植被含水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在0—600cm土层中,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因植被类型不同表现显著差异(P〈0.05),依次表现为小叶杨〉草地〉撂荒地〉柠条;(2)在0—60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5);(3)研究区土壤剖面可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200cm)、次活跃层(200—300em)和相对稳定层(300—600em)。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采取乔一草或乔一灌一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减少该区域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这对于改善当地植被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宁南山区坡地改造工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不同立地类型采用不同方式的造林整地的土壤水分监测,得出:88542水平沟整地对不同坡位和100cm土层内不同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平沟整地土壤含水量均比自然坡面高。  相似文献   

13.
杨林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3):32-35,39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山坡上的复合农林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景色,在这里土壤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限制因素。文中研究了三种类型复合农林业边界(林-牧地、林-耕地和防护林-耕地)下水分的时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地表面到110cm处土壤的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雨季(7-9月)、干旱季(5-6月)和春季(3-4月),土壤的水分含量在三种边界下变化非常显著。在三种边界类型的不同土壤层下,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呈现出线性、波形、勺形或是"W"形不同的形式。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估计除了不同边界类型下土壤水分影响域(DEI)。在干旱季节,在0-10cm的土壤层的DEI为0.4H(H为平均树高),该数据从牧地或耕地下的0.2H到林-牧地、林-耕地下的0.2H和防护林-耕地下0.7H(从耕地的0.2H到防护林的0.5H)。在雨季,在0-110cm土壤深度三种边界下的DEI为0.7H。研究结果表明,特别在黄土高原的恢复退化土地区域为了保持土壤的水分在土地管理上复合农林业类型应该谨慎选取。  相似文献   

16.
对黄土高原高寒区的青海云杉人工林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主要采用野外实测土壤水分再分布的方法,对入渗后不同土层土壤的水分再分布过程及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作了研究),发现该林地在枯落物及林下植被层的作用下,使得0~10 cm表层土壤的持水性最好;因放牧践踏导致林地10~30 cm土层的土壤板结密实,持水性较差;30~50 cm土层土壤的持水性居中。通过研究还拟合得出了该林地土壤水分再分布、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比水容量的参数。为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水文效益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森林类型(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不同层次(O~5 cm,5~10cm,10~20 cm,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下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即其含量大小顺序为:白...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cm(10.03%±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 cm以下,较带间(80 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笔者基于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的方式,分析了山西省黄土丘陵区相同林龄(8 a)4种不同营林模式下林地土壤孔隙和养分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孔隙状况总体表现为水平沟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土壤养分改善状况总体表现为水平沟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总体来看,营林模式一[水平沟(A/B)整地+针阔块状混交+壮苗+抚育]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