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云南省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参考,对云南省5个地区30个奶牛场60份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云南省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乳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在检出的70株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占30.0%;柠檬色葡萄球菌7株,占10.0%;乳链球菌15株,占21.4%;大肠杆菌27株,占38.6%。各病原菌均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可以尝试作为预防与治疗云南省奶牛乳房炎的首选药物,但对青霉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获得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资料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在上海郊区4个奶牛场采集的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患牛的126份奶样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共分离到萄葡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3种主要病原菌10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4株,占分离菌株的69.16%;无乳链球菌27株,占分离菌株的25.23%;病原菌单独感染率为48.7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单独感染率达39.02%;病原菌混合感染率占51.22%,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混合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头孢拉定、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敏感,对大多数抗菌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青霉素产生了完全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为查清渭南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情况,为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渭南地区部分奶牛场采集39份临床型或隐性乳房炎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所测乳样中检查出细菌4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37.5%;大肠杆菌14株,占29.2%;无乳链球菌9株,占18.7%;乳房链球菌5株,占10.4%;停乳链球菌2株,占4.2%。主要病原菌对各药物敏感性不同,其中对头孢喹诺、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均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分布情况,鉴定主要致病菌的耐药特征,为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部分奶牛场进行了调查,共采奶样100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导致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检测出的124株病原菌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占32.1%;无乳链球菌36株,占32.1%;停乳链球菌24株,占21.4%;大肠杆菌16株,占14.3%;其它菌12株,占10.7%.4种主要病原菌对各药物敏感性不同,对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先锋霉素V均较为敏感,但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用LMT法对川渝地区134头泌乳奶牛的491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并对阳性乳样进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被检奶牛患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70.90%,乳区阳性率为35.64%,175份阳性乳样的细菌检出率为90.86%,病原菌单独感染率为10.69%,混合感染率为89.31%;共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3种主要病原菌134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3株,占分离菌株的69.40%,链球菌34株,占25.37%,大肠杆菌7株,占5.23%;主要病原菌对呋喃妥因、新生霉素、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好,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和链霉素则完全不敏感,耐药程度接近100%。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对昆明地区多个奶牛场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114份乳样中共分离出13种305株细菌,经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等试验,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3株,占20.66%;表皮葡萄球菌26株,占8.52%;无乳链球菌53株,占17.38%;停乳链球菌23株,占7.54%;乳房链球菌19株,占6.23%;乳链球菌14株,占4.59%;粪链球菌15株,占4.92%;化脓链球菌14株,占4.59%;大肠杆菌48株,占15.74%;真菌12株,占3.93%。分别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17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除真菌外所有菌株对庆大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乳肿康均高度敏感,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鱼腥草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大肠杆菌5种是最常见的病原[1].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治疗乳房炎的常用药物,但由于不合理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对该类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湖南省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4份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奶样中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47.72%、18.18%、13.64%、10.23%,其他菌种仅占10.23%。对其中检出率较高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乳房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种病原菌对头孢拉啶和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磺胺异噁唑有较强的耐药性;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有较强的耐药性;乳房链球菌对四环素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头孢拉啶和恩诺沙星可以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治疗的优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选择某牛场50头临床健康奶牛,采用CMT法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其中28头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6%;在被检的200个乳样中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区84个,乳区阳性率为42%。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从28头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的84个乳样中检出13种共98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44个,占44.90%;金黄色葡萄球菌32个,占32.65%;链球菌20个,占20.40%;大肠埃希菌11个,占11.22%。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整个比例的75.51%。表明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而且单纯由某一种病原菌引起的病例较少,多数是由2~3种甚至是3种以上的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83.3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临床使用较多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有较强的耐药性,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林可霉素等药物则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大连某奶牛养殖场15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病牛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使用鉴别培养基对乳样中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沙门氏菌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O”抗原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5个乳区的乳样共分离到病原菌37株,其中大肠杆菌15株、链球菌13株、葡萄球菌8株、沙门氏菌1株,乳房炎阳性率为5.2%,乳区阳性率为2.2%;大肠杆菌分离株以O51、O148、O78、O60血清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引起大连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发病情况,对大连市不同地区的256头黑白花泌乳奶牛进行调查研究,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奶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检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65.63%、乳区阳性率为51.95%;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占检出细菌总数的83.33%;体外药敏试验筛选出了对主要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能有效地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2.
湖北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湖北地区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鉴定细菌的耐药特征.为奶牛乳房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从湖北两个主要奶牛小区的9个不同规模的奶牛场采集牛奶样本200份,经检测.其中3份为临床乳房炎样本,49份为隐性乳房炎。两地区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分别为36.4%(20/55)与20%(29/145)。两地区乳房炎牛奶的细菌种类分布也各不同。其中武汉东西湖地区停乳链球菌的分离率最高,占33.3%(8/24).而宜昌夷陵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最高,占29%(9/31),其次为无乳链球菌,占25.8%(8/31)。从乳房炎牛奶中共分离到7种细菌共5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无乳链球菌10株,停乳链球菌14株,乳房链球菌2株,大肠埃希氏菌4株,克雷伯氏菌4株。分别对所有分离株进行12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先锋V、氧氟沙星均高度敏感.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展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流行病学及病原菌的调查研究,试验应用LMT诊断液对兰州地区4个中等规模奶牛场的344头泌乳牛的1 237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并对临床型乳房炎乳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58.43%,乳区阳性率为36.86%;临床型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为5.52%,乳区发病率为2.91%;主要病原菌检出率为无乳链球菌30.0%、大肠杆菌27.1%、金黄色葡萄球菌21.4%。说明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病乳中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将从黑龙江西部地区部分奶牛场采集的临床型乳房炎奶牛的22份奶样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共分离到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3种主要病原菌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占分离菌株的57.14%;大肠杆菌15株,占分离菌株的26.79%;无乳链球菌3株,占分离菌株的5.36%,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头孢噻呋、达诺沙星、新霉素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青霉素已经产生完全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潍坊市当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采集潍坊市6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型乳房炎奶样各100份,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细菌检出率为91.50%(183/200),细菌混合感染奶样占检出细菌奶样的84.70%(155/183);共分离到265株细菌,其中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占38.1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4.34%,大肠杆菌占16.98%,这些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将这些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率高的药物依次是头孢喹肟(80.59%)、恩诺沙星(68.35%)、头孢噻呋(68.35%)和氟苯尼考(67.51%),耐药率高的药物依次是青霉素(37.97%)、链霉素(26.16%)和四环素(10.55%)。  相似文献   

16.
对昆明地区多个奶牛场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114份乳样中共分离出细菌13种305株,经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等,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3株,占20.66%;表皮葡萄球菌26株,占8.52%;无乳链球菌53株,占17.38%;停乳链球菌23株,占7.54%;乳房链球菌19株,占6.23%;乳链球菌14株,占4.59%;粪链球菌15株,占4.92%;化脓链球菌14株,占4.59%;大肠杆菌48株,占15.74%;真菌12株,占3.93%。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17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除真菌外,所有菌株对庆大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乳肿康均高度敏感,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鱼腥草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抚顺某奶牛养殖场中1例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病例进行病原菌分离及生化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在2个患病乳区的乳样中共筛查到5株大肠杆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腐生葡萄球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无乳链球菌、1株停乳链球菌及1株乳房炎链球菌.该结果可为该厂奶牛乳房炎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的疾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原菌感染是奶牛乳房炎最主要的病因。目的:为了了解新疆部分地区9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致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流行现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新疆部分地区9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新疆部分地区9个规模化奶牛场中临床型乳房炎与隐性乳房炎牛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应用敏感药物进行了药敏试验。共采集奶样1236份,通过在甘露醇高盐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脱纤维无菌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对样品连续划线培养后并结合涂片、染色、镜检中共分离出疑似葡萄球菌74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531株、链球菌371株。初步判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等是引起新疆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结果:最后通过特异性引物的PCR鉴定结果,最终获得3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97株大肠杆菌、112株无乳链球菌。结论:药敏结果显示这三种病原菌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药物高度敏感。可为新疆部分地区奶牛场防治乳房炎的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取长春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谱系统资料,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提高奶牛乳房炎的治愈效果提供理伦依据。本试验研究对长春地区多个奶牛场采集患乳房炎奶牛的231份奶样进行传统细菌生化实验培养,分离鉴定和做药物敏感试验。一共分离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3种病原菌208株,其中大肠杆菌54株,耐药菌株为41株,耐药率为17.75%;金黄色葡萄球菌101株,耐药菌株为92株,耐药率为44.23%;无乳链球菌53株,耐药菌株为39株,耐药率为18.75%,其中耐三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为126株,耐药率为60.58%,且产生了多重耐药性。3种主要病原菌对磺胺类药物、头孢唑林、链霉素、大观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青霉素、卡那霉素产生了完全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取河南省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的6个规模奶牛场,结合其2013年全年体细胞数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豫南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度变化而变化,以第三季度发病率最高;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泌乳前期,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比较平稳,泌乳后期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较高。从123头奶牛的361个乳区的阳性样品中共分离到9种516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占19.96%;无乳链球菌124株,占24.03%;停乳链球菌80株,占15.50%;大肠杆菌111株,占21.51%;其他菌占18.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主要检出菌对头孢曲松、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药物比较敏感,对四环素、磷霉素、新霉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链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敏感性比较低,对青霉素G、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