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近年广东发展葡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阳光玫瑰’葡萄以其优异的品质和丰产特性深受消费者和种植者喜爱,正在取代传统优势品种‘巨峰’。健康优质的苗木供应是保障‘阳光玫瑰’葡萄发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硬枝离体嫁接方式将‘阳光玫瑰’嫁接在不同砧木上(‘5BB’、‘夏黑’、‘贝达’、‘3309C’及‘SO4’),然后进行扦插。观察嫁接不同砧木的‘阳光玫瑰’葡萄萌芽进程、苗木长势、净光合速率和矿质营养状况,以期提高育苗效率,筛选适合广东的优质砧木。结果发现不同砧木的离体嫁接株萌芽率和成活率相差较大,其中,萌芽率以‘SO4’砧植株最高,其次为‘3309C’和‘5BB’,而‘贝达’最低;成活率则是‘3309C’最高,其次为‘SO4’和‘夏黑’,‘贝达’也是最低。总体上,离体硬枝嫁接方式成活率并不高,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成活的植株中,‘5BB’和‘3309C’植株长势最强,其次为‘贝达’和‘SO4’,‘夏黑’最弱。‘阳光玫瑰’叶片光合速率在‘SO4’最高,而在‘5BB’上最低,但不同砧木间并无显著差异。‘5BB’、‘3309C’砧植株长势最强,其次为‘SO4’和‘贝达’,而‘夏黑’砧植株最弱;砧木对‘阳光玫瑰’叶片部分矿质营养有一定影响,例如‘5BB’砧木植株Zn、Fe和Mn最高,而B较低;‘3309C’和‘贝达’对B和Mg吸收强;‘夏黑’对P和K吸收强,但对Ca、Mg、Cu和Mn的吸收较弱。总体来看,‘3309C’和‘SO4’砧木与‘阳光玫瑰’离体硬枝嫁接较易成功,从长势看,‘5BB’ 和‘3309C’是‘阳光玫瑰’的优良砧木。基于砧木对营养吸收的偏好性,不同砧木的养分管理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有刺黄龙果在引种地区的生长势,提高其抗逆性,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砧木和嫁接方法对有刺黄龙果嫁接育苗的影响,以期筛选到适宜有刺黄龙果的砧木和嫁接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和嫁接方法对有刺黄龙果的成活率、出芽率和新芽长势有显著影响。嫁接30天时,芽接、楔接、套接和平接法的愈合率显著高于插接和靠接法。嫁接45天时,平接、靠接和楔接法的出芽率较高,分别是76.7%、76.7%和66.7%。嫁接苗田间定植2个月时,平接、靠接和楔接法嫁接苗长势较快。其中楔接法嫁接效率高,适合工厂化批量嫁接。白肉品种‘无刺黄龙’和红肉品种‘金都1号’、‘富贵红’是有刺黄龙果嫁接的优良砧木,嫁接2个月时出芽率分别为86.7%、90.0%和86.7%,且新芽高度和宽度均大于其他砧木。综上所述,适宜有刺黄龙果规模化嫁接育苗的嫁接方法是楔接法,砧木是‘金都1号’、‘富贵红’和‘无刺黄龙’。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引进了5个葡萄砧木品种开展‘瑞都红玉’的嫁接试验,结果显示SO4与‘瑞都红玉’的亲和性表现最好,该砧穗组合不仅嫁接成活率高,在苗圃地和定植园生长势强,而且能在苗圃地内挂果形成一定产量。综上所述,认为SO4是‘瑞都红玉’最适宜的砧木品种,可在四川葡萄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湛江地区早熟荔枝的推广面积和产量,选育和推广早熟荔枝新品种,在广东湛江荔枝基地布置了特早熟荔枝品种(系)比较试验,参试品种4个,‘D13’、‘9918’、‘9919’,以特早熟荔枝三月红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株小区,3次重复。通过高接换种的方法嫁接在4年生的褐毛荔砧木上,比较参试品种与对照在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他经济现状等方面的差异定。结果表明:嫁接4年干周26.33~31.67cm,树高在2.64~3.53m之间,冠幅在2.96*2.42~3.62*3.16之间,花穗长度21.58~28.11cm之间,花穗宽度18.31~21.31之间,单果重22.65~30.77g,TSS在15.81~18.4%,可食率为49.84~67.02%。结论:品种比较试验中特早熟新品种(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长适应性强,长势旺盛,开花结果表现好,成熟期在4月中下旬,适宜在湛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观音绿’荔枝品种是2012 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晚熟荔枝新品种,于2016年4月引种到四川省泸州市试种。引种结果显示,该品种适应泸州地区环境条件,与泸州地区主栽的‘大红袍’荔枝品种嫁接亲和性好,容易成花,成熟期为7月下旬—8月上旬。引进的‘观音绿’荔枝品种平均单果质量24.28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3%,可食率85.0%,主要果实经济性状保持了原有的优良特性,成熟期比原产地晚20 d左右,延长了该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的鲜果上市期。引进的‘观音绿’荔枝品种的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焦核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主要经济性状均优于当地主栽的‘大红袍’荔枝品种,成熟期比‘大红袍’荔枝品种迟15-20 d,初步判定引种成功,对丰富泸州地区优质晚熟荔枝品种和调节品种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枣疯病是一种由植原体系统性侵染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枣树生产。从野生酸枣疯树丛中采集无病状植株的种子或枝条,通过播种或扦插方式,获取种苗5434株。用贴病皮嫁接法接种病毒,历时6年初步筛选获得抗疯植株40棵;以此作为砧木,距地表40 cm处嫁接感病品种‘长红枣’,待粗度生长适宜时,分别在长红枣部位和砧木部位嫁接病皮传毒,历经18年观察研判,最终确定4个对枣疯病高抗或免疫的砧木株系,即90801号、90803号、90806号、908011号。将感病品种‘长红枣’分别嫁接在4个砧木上,用贴病皮嫁接法在品种部位接种传毒,抗病效果明显,并将90801、90803号砧木枝条桥接病树主干,枣疯病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因此认为:用对枣疯病高抗或免疫的种质作为砧木,可有效防止枣疯病蔓延危害;桥接病树主干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砧木的选育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矮化树形方面等无可应用的种质。本研究针对枇杷砧木系统研究较少,特别是矮化砧木缺乏的现状,以矮化株系非整倍体H39、三倍体品种‘无核国玉’做中间砧,‘华白1号’为接穗,对嫁接植株的生长量、光合效率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非整倍体H39、‘无核国玉’作中间砧,植株的生长量较少: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叶片大小均低于二倍体作中间砧植株和对照;光合日变化也明显不同,非整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作中间砧使‘华白1号’叶片光合效率日变化的峰值较对照和二倍体作中间砧植株低,且峰值出现时间延后约2 h。上述结果表明,枇杷非整倍体株系H39和三倍体品种‘无核国玉’作中间砧在苗期有矮化枇杷树形的效果,这可能与亲和性、以及较低的叶片光合效率有关,这为枇杷矮化砧木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土壤、气候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研究柑橘不同嫁接育苗方法对成活率、用工量、育苗成本等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嫁接育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柑橘接穗砧木靠背露芽切接嫁接育苗不仅成活率达到94%以上,比传统嫁接育苗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而且用工量每万株只需6个工日,比传统嫁接育苗少近15个工日。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优化海南荔枝产区荔枝品种结构,以当地主栽品种‘白糖罂’为砧木,通过高接换种引进优质荔枝品种‘井岗红糯’在海南进行生产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井岗红糯’与‘白糖罂’亲和性良好,能够很好地适应引种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树体生长健壮,能够正常开花结果。‘井岗红糯’荔枝平均单果重为16.52 g,可食率约为74.90 %,可溶性固形物达18.17 %,其果肉细嫩软糯、香甜,口感好,商品性高。果实成熟期在5月底至6月上旬,与‘无核荔’相近,比海南主栽品种‘妃子笑’晚15~20 d左右,比原产地广东省早熟25~30 d。可见,引进‘井岗红糯’荔枝可优化调整我省荔枝品种结构,且因与原产地具有上市时间差,降低了销售压力和市场风险,有助于推动我省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适度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明确‘红皮龙眼’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在广西南宁的种植适应性,为丰富广西龙眼种质资源及龙眼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从海南省引进热带生态型红皮龙眼种苗,取其枝条与2年生广眼实生苗嫁接,以嫁接热带生态型品种四季蜜龙眼为对照,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连续3年观察,并测定果实品质,分析其在广西南宁的种植适应性。在广西南宁,‘红皮龙眼’极易成花,能正常结果,叶片、花和果实均呈现红色,未发现病虫危害。果实于9月上旬成熟,属于晚熟龙眼品种。与对照品种四季蜜龙眼相比,‘红皮龙眼’单果重为16.30 g,显著提高77.75%(P<0.05),属于特大果型龙眼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5.7%,显著提高12.45%;可食率稍低,为53.31%;果肉香气浓郁,风味较佳,属于稀有品种。‘红皮龙眼’属热带特大果型晚熟龙眼品种,具有果皮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果肉细嫩且香气浓郁及熟期迟等优势,未见明显的病虫害发生,在广西南宁能正常开花结果,适应性较好,可在广西相同气候区试验推广,也可作为特殊的育种材料加以创新利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荔枝龙眼主产区出现多起荔枝龙眼果实发育期果实异常现象。小果和中果期表现为外果皮出现黑褐色斑点,内果皮黑褐色斑块更为明显,严重者果皮开裂,种胚坏死。大果期外果皮皱缩凸起,果实畸形变小,内果皮有黑褐色或淡绿色向果肉侵入的痂状物,严重者侵入部位果肉褐变腐烂。不同时期果实异常症状均为内部重于外部。在排除病原物侵染致病前提下,观察对比了异常果和正常果果实微观形貌,测试了果实不同部位N、P、K、Ca、Mg和B等养分含量,并调查了果园的管理、施肥及气候情况。初步判断这些果实异常现象是由不良气候引起的果实缺Ca生理性病害。对个别果园,缺B可能也是一个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对泉州地区杧果优良品种缺乏、成熟期较为集中等问题,对引进的‘贵妃杧’和‘四季杧’在泉州地区的试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妃杧’长势较好,产量稳定,果实可食率高,纤维少,品质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四季杧’植株具有速生快长的特性,周年开花结果且稳产丰产,果实品质佳,还可丰富杧果淡季销售市场,推广前景看好。‘贵妃杧’平均单果重547.9 g,可食率82.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3%,果肉细嫩爽口;‘四季杧’正造果平均单果重358.4 g,可食率77.3%,可溶性固形物17.5%,果汁较多;‘四季杧’反季果平均单果重313.4 g,可食率74.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5%,果汁较少但甜度更高。这两个品种在株产、平均单果重、可食率、纤维含量、果实品质等方面均优于本地杧果,适宜在泉州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芒果、荔枝、龙眼和柑橘四种果树花期蓟马发生种类,对广西境内上述4种果树主产区花期蓟马进行了采集调查。结果表明,4种果树花期分别采集到蓟马6848头、4078头、4427头和3790头,经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共有12种蓟马,隶属于锯尾亚目(Terebrantia)蓟马科(Thripidae)5属10种和管尾亚目(Tubulifera)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1属2种。其中芒果花12种,荔枝花5种,龙眼花6种和柑橘花7种。黄胸蓟马T. hawaiiensis在调查的4种果树花期蓟马中均为优势种,占比分别为38.38%,69.10%,51.66%和48.23%。本研究初步对广西4种主要果树花期蓟马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确立了优势种,为今后蓟马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果园套种豆科牧草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芒果园、龙眼园、荔枝园树下套种了山毛豆(Tephrosiacandida DC)、白花扁豆(Lablab purpureus)、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等9个牧草品种,对它们的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茎叶比、风干率及营养成分等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山毛豆、白花扁豆、大翼豆(Mac-roptiliumlathyroides)、罗顿豆(Lotononis bainesii)等5个品种在果园内种植,再生性好,鲜草产量较高,耐荫性强,粗蛋白含量高,动物喜食,并能抑制果园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果树生长,可以在该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引入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广东湛江)的3个美国油梨品种Hass,Tonnage和Wilson的生育期、果实品质性状和适应性等情况,对这些品种花形态、开花特性、开花授粉受精生理特征和主要果实性状等指标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引进油梨品种在粤西地区均能正常开花结果,果实生理成熟期Hass为11月上旬,Tonnage为8月旬,Wilson为9月初。花期均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花期比原产地短10~20天,Hass和Tonnage为A型花, Wilson为B型花;Hass、Tonnage和Wilson花粉萌发率均较高,分别为87%、75%和82%,开花后3h为最佳授粉期。果实风味、口感、颜色等性状与引种地基本一致,而Wilson平均单果重比引种地提高了2倍左右,而Tonnage单果重只达到引种地的70%, Hass与原产地相近。以上结果可为引进品种在我国的生产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白柿是近几年新引进的一种新兴热带和南亚热带果树。为给白柿花果管理和生长期调控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以主栽品种‘W4’白柿为材料,对其生长发育期间的落果规律和果实生长动态进行观测,并分析了落果与正常发育果实中碳素水平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W4’白柿在广州地区种植表现出的开花期是在1月下旬至2月初,整个花期约为16天。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三次落果高峰分别在3月中旬、4月中旬及5~6月,果实的生长符合单S型生长曲线。在果实发育期间,发现正常果及脱落幼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但正常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脱落幼果。同时正常果的赤霉素(GA3)和玉米素(tZ)高于脱落幼果,其脱落幼果中的抑制生长激素脱落酸(ABA)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显著高于正常果,正常果与脱落幼果的IAA含量在不同时期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正常果的( ABA+ACC)/(GA3+IAA+tZ)之值曲线变化平稳,而脱落果的(ABA+ACC)/ (GA3+IAA+tZ)之值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但脱落果中( ABA+ACC)/(GA3+IAA+tZ)之值显著高于正常果。  相似文献   

17.
摘 要:为了探索晚熟龙眼品种/系最佳留树期及留树期间果实品质变化情况,以‘桂明一号’和优良晚熟龙眼品系‘YY-1(越南引进)’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成熟后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个晚熟龙眼品种(系)果实成熟后14天后的落果率分别为9.27%、6.45%;果实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在果实成熟前呈增加趋势,在果实成熟时达到峰值,葡萄糖和果糖在果实成熟后一周下降较快,14天后有略微升高趋势,而蔗糖则处于一直降低趋势;总酸和V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之后一周逐渐下降,在果实成熟14天后达到最高,之后迅速下降。因此,两个晚熟龙眼品种(系)的最佳留树期为14天,超过14天后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张海峰 《猪业科学》2020,37(3):65-68
2018年8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生猪产能大幅度下滑,2019年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同比下降21.26%;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54419万头,同比下降21.57%,年末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下降27.5%。目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产能恢复的关键时期。2020年1月,非洲猪瘟造成的产能大幅下跌态势还没有得到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又至,1月23日武汉市实施封城,随后各地相继采取封城、暂停公共交通、封路、人员居家隔离、集聚性产业停业等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也限制了生猪生产相关物资与人员的流通。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下,2020年我国生猪复产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文章从当前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与挑战以及2020年度生猪产业经济领域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我国生猪市场行情做出适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荔枝种植规模与荔枝种植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2017-2018年对中国荔枝主产区广东和广西两省荔枝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来估算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和衡量荔枝种植规模与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是否存在拐点,用二元函数模型进一步证实荔枝种植规模与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得出荔枝种植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为35.78%;门槛效应模型存在单门槛值,用二元函数模型证实荔枝种植规模与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之间呈倒“U”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课题组选育的“桂冠早”龙眼为试材,随机选择十二株长势相近的龙眼进行施用氯酸钾处理,试验设四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A为叶面喷施,处理B为土施,处理C为叶面喷+土施,处理D为对照。通过观测不同处理开花结果状况并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果实品质,明确氯酸钾对龙眼成花和花期调控的影响,为生产上应用氯酸钾促进龙眼成花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对龙眼施用氯酸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龙眼成花,降低落果率并提高产量,但果实品质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本试验发现,在12月初施用氯酸钾对龙眼正季开花有一定的推迟作用,但其推迟效果并不显著。其中,催花和推迟效果最好的是叶面喷+土施氯酸钾处理,土施次之,叶面喷施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