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着重阐述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了在祁连山水源林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关系”,实施好“五项工程”,加快祁连山林业生态建设,为实现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干扰,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海啸、干旱、洪水、水污染、滑坡、泥石流、供水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冰川融化、雪线上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大事件被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是我国河西走廊的生命源泉,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该区存在草地生产力下降、森林质量衰退、冰川萎缩、雪线上升、自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人民生活贫困等生态和经济社会问题,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较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3.
以肃南县为对象,分析了祁连山牧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了祁连山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美哉,祁连山     
日前,由青海和甘肃两省编制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已经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总投资79.9亿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项目将于今年开始实施,其中甘肃省44.7亿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保护和恢复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维护这一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善区域内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祁连山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亨誉国内外。祁连山对河西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历来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注和重视。祁连山不但是一座丰富的"植物园"和"动物园",它更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是甘肃省河西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祁连山脆弱的森林生态和实际存在的危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和问题,使其越来越不适应河西乃至甘肃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提出了抢救性实施水源林保护工程和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减小载畜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新技术农业灌溉战略;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张掖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曹庭珠 《国土绿化》2006,(11):13-13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屏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中部崛起,就必须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中原城市新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是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认真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途径,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林业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林业是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财源。大力发展林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其最基本要求是搞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必须在林业上要有大的突破,没  相似文献   

10.
古城自然保护站地处祁连山最东端,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的源头区,在维系当地农牧业生产、工矿企业用水和引大入秦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林业六大工程和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和省、市、县重点区域封山禁牧的实施,古城自然保护站辖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封山禁牧影响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使封山禁牧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保护站面临的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探讨了景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景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刚 《甘肃林业》2007,(6):44-44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甘肃组讨论时,对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再次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热切希望甘肃重视民勤、敦煌、祁连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黑河、石羊河等河流域的沙化、盐碱化问题,遏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再次发出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的号召!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生态什么都无从谈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区冰川冰储量减少11.4%;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在1972—2007年的35年间消失;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黑河流域略有增加,疏勒河流域增加趋势明显;1958—1988年间,祁连山北坡毁林草开荒面积达10.0万多hm2;1958—1980年,森林面积减少0.6万hm2;198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培育,森林逐步恢复,至2008年有林地面积较1989年增加9.4万hm2;因受人为干扰特别是超载放牧影响,1958年以来,祁连山北坡有林地、灌木林及草原的质量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致使森林病虫危害严重,灌木林积雪和保水能力下降,草地产草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治理。  相似文献   

15.
让青山再展宏图──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近期建设与发展目标副局长贺西恒被人们誉为“河西各业发展之本”的祁连山森林,是河西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切实有效地保护、研究和建设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该区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拯救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祁连山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和发展一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焦点问题,生态公益补偿制度目前尚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肃南县生态公益林现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完善公益林的管理体制机制,目的是更好的保护与恢复祁连山生态环境,荫及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7.
水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宝贵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造成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粮食低产和地区贫困等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难题,而且会造成土地贫瘠化和沙漠化,危及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清水河县林地征占用管理规范有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发展林地资源,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来清水河县投资的企业增多了,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清水河县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也不以短期利益损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坚持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林业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种作用决定了它的基础地位,离开了林业,人类共同拥有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无法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林业对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而且全球在这方面已形成了共识。多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促进了林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要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的友好环境,实现张掖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五大生态屏障。构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争取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积极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