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大豆经济系数、实际收获指数、表观收获指数、粒茎比等七种转化系数及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对表现收获指数的选择,获得经济系数、实际收获指数.粒茎比和产量的增益.表观收获指数在大豆育种中(尤其是高光效育种)可作为衡量产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从大豆产量是光合产物的基本生物学原理出发。本文指出以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提高作为产量育种目标,并在各主要环节进行量化数据测定,决定取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合理化途径。实践中,采用收获重和收获指数代替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概念是方便并且合理的。十年的资料证明:在目前生产水平上,育种材料的的产量与收获重有极高的相关性。初步实践效果也表明,以收获重和收获指数为目标进行产量育种育成高大繁茂生育期适中而又杆强不倒的高产品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茶树每年每公顷生产新梢(干重)1—4吨,比生长在类似条件下的其它营养作物如牧草或森林作物低。部分原因是采摘限制了茶树生物产量,但主要原因是茶树收获指数小。在肯尼亚,采摘茶树每年每公顷生物产量较非采摘茶树低36%,木质枝低64%。采摘的只有每年增长的生物总量的8.3%。或许采摘较老的芽叶,增大茎/根比及降低采摘面以减少木质枝的生产,可提高收获比率。肯尼亚,阿萨姆和马拉维茶树的生物产量只有15—18吨/年,公顷。(Othieno1976. Lagcook1978)。  相似文献   

4.
为打破瓶颈,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利用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为材料,解析它在2个不同环境下(思南和花溪)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分析在思南和花溪环境下各相关性状的变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收获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思南环境下DW871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收获指数均值显著高于花溪环境,但二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单株生物产量则显著低。思南环境下,油菜收获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湿度和温度较高,导致生物产量较低、角果多、单株产量较高,对产量贡献较大,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花溪环境,单株角果数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两种环境下,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将角果长度、主序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数与单株产量有效结合,且适当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较高的收获指数;多日照、降雨量充足环境下,则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来提高,同时也需对生物产量进行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5.
棉花生物产量与经济的比值叫做经济系数。经济系数是棉花栽培技术措施的集中体现,是判断科学种棉的准则,在正常情况和正确的栽培技术条件下,经济系数是应该随着生物产量增加而增加,但根据目前我区大面积棉田普遍存在用工多(100个以上),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大田作物产量估测,多在收获前进行。在大豆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中,要求将对作物的产量估测,前移到作物生育中期进行。这样不仅可做到早期心里有数,还可依据估测结果及作物长势,采取必要管理措施,达到进一步增产目的。 农作物生物产量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积累起来的。其经济产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光合产物的总量,另方面也决定于光合产物向子实器官转化的经济系数。  相似文献   

7.
生物过程的调节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力是非常重要的,应予特别重视。最重要的是必须强调提高作物产量或增加太阳能向收获成分的生物转化。既然大多数作物生长和发育进程受天然植物激素的调节,因此,这些过程中许多方面,或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激素水平,或改变植物对其天然激素反应的能力,或改变其营养状况而得到调控。在这一方面,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得到了许多关于氮、磷肥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影响的资料。Varshney(1977)发现,施N 增加了单株铃数与单株产量,铃重、轧棉百分率与籽指及衣指却无显著差异。Sawan(1978)和Ogunlela 等(1982)证实,随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下降(y=-0.151x+1.453,R2 =0.329,P<0.05),9 t·hm 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成为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籽粒产量普遍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生物生产率、籽粒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最高茎数、分蘖力和成穗率的相关程度则因试验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籽粒产量与群体干重、叶面积指数等群体指标的相关程度:开花期>拔节期>苗期.高产田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在开花期,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高产田,且个体质量也更高,着重反映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指标上.根据上述结果和四川盆地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阶段指标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美国玉米种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kg/hm2,收获穗数67500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 g,经济系数0.502 9,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菌接种和玉米收获期与黄曲霉侵染玉米籽粒及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关系GeneE.Scott等玉米收获前,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Link:Fr.)侵染玉米籽粒和黄曲霉毒素污染玉米籽粒是美国南部地区的一个长期的经济问题。黄曲霉侵染及其毒...  相似文献   

11.
80年内燕麦农艺和生理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种使美国中西部地区燕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为了确定育种对改进作物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作用,1987-1988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学系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对过去80年中推广的9个燕麦品种和一个试验品系进行了测定。测定项目包括:籽粒产量、容重量、抽穗期、株高、生产产量、收获指数,累积叶面积、植株干重和相对生长速度。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1987年)植株高度(0.3cm/年)和收获指数(0.2%/年)与品  相似文献   

12.
育种使美国中西部地区燕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为了确定育种对改进作物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作用,1987-1988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学系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对过去80年小推广的9个燕麦品种和一个试验品系进行了测定。测定项目包括:籽粒产量、容重、抽穗期、株高、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累积叶面积、植株干重和相对生长速度。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1987年)植株高度(0.3 cm/年)和收获指数(0.2%/年)与品种发放年份呈正相关。在环境胁迫条件下(1988年)籽粒产量(0.02 Mg/ha·年)、容重(1.0Mg/m3·年)和收获指数(0.3%/年)随推广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作物的相对生长速度没有发生变化。最近发放的燕麦品种花后期叶子衰老速度较慢。试验表明,通过育种可以改进不良环境条件下燕麦品种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茶树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覆盖指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反映茶树叶片利用光能生产光合产物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与茶叶最终产量高低密切相关。1917年Balls为明确作物产量发展的动态学而首先提出了叶面积指数概念。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茶树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LAI)=  相似文献   

14.
大豆特异高产株型的构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高产理想株型的研究,国内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已进行深入的研究。盖均益教授通过群体生理研究指出,高产类型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干物重、荚干重、粒干重在动态过程中比中、低产类型均较大,成熟时表现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均较高。其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而生殖生长期相对较长,两者的重叠期也相对较短,其产量在空间的分布垂直方向为均匀型,水平方向为主茎型或主茎分枝并重型。董钻教授通过研究指出,大豆生产是群体生产,大豆产量是群体产量,创造325公斤/亩的产量,必须建立相应的群体结构,应当育成适宜的株型材料。王喜良提出,亩产447——583斤的产量结构应是平方米株数38±14株,株粒数56±26,平方米粒数2000±400,百粒重20±3克。许冬梅先生提出,单位面积总荚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r=0.934),可做为设计特定生态条件下高产模式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低收获指数材料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然后小孢子培养获得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玉米光合性能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为搞清玉米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积、日照时数、叶片光合速率、光合量、呼吸量和收获指数与单株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拔节期单株干重分别与当时的单株叶面积、累积日照时数、地上部呼吸量是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叶片光合速率相关性最差;收获指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性最好,吐丝期穗下叶光合量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苗期的栽培措施应有利于扩大叶面积,育种实践中应注重收获指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大豆产量改良中生物量、收获指数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是作物产量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状,本文对大豆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与腚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光合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和光合时间)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对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株型育种的若干生理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关于株型育种的理论基础 株型(Plant type)指的是植株在空间的态势。良好的株型对于阳光的利用、气流交换的调节,对于适应高肥、足水、密植栽培和提高产量,都是重要的。角田(1959)在讨论禾谷类、豆类、薯类作物的株型时,曾对大豆的株型提出过设想。1968年,Donald创“理想株型”(Ideotype)一词,对小麦的理想株型作了阐述。七十年代,他又提议把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作为鉴定禾谷类作物育种的两个指标。理想株型概念的引人加深了人们对株型与产量关系的认识,也引起了育种家对作物生理的关注。 严格说来,株型育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株…  相似文献   

19.
提要本文从能量和有关作物生产的生物动能学角度对小麦生产力(籽粒产量/公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物生产力,同时也有助于分离出那些内在的,可用遗传手段处理的抑制因素.可用地上部分生物能量较高,能量能更好地分配进入籽粒来区分原始栽培小麦和他们的野生近缘植物.Rht基因的作用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GY)潜力,同时也改善了植物能量分配的有效性(指收获指数HI).HI较高而生物学产量(BY)不降低,在收获时能增加(1)作物地上部分的能量;(2)籽粒中氮、磷含量;(3)作物对肥力的要求.从生物动能角度考虑,通过改善HI来提高籽粒产量是对光合和养分的吸收要求增量最小的一个途径.其他增加生产力的育种方法如:(1)不改变HI而同时增加GY和BY;(2)同时增加BY,GY和HI;(3)增加BY和GY而降低HI.然而,以上三个方法对光合产物和肥料需要的消费要更大些.因此,除非大大改进肥料利用率,期望通过遗传手段增加小麦生产力但不增施肥料是行不通的.增施化肥和培育耐肥基因型似乎成为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但这会很快开始停滞不前或一段时期收益和投资不相当的局面.本文从能量输出、栽培需要和与之相关联的生物动能学角度鉴定了小麦的生产力(籽粒重/公顷).也证明了限制小麦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加拿大西部1910—1987年间发放的春大麦品种的产量进展以及产量组份和农艺性状对产量所起的作用,于1989—1990年在Botha、lacombe、Olds三个地点对20个六棱和二棱栽培品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每年增加12.7—41.4kg/hm2,收获指数每年增加0.08%—0.17%,倒伏每年减少0.01—0.05%,种子蛋白质含量每年减少0.01—0.02g/kg.1990年在Botha和olds,容重与发放时间具有正效应.在某些地点、年份,穗数/m2和网斑病严重程度与发放时间也有关,但相关性较低.营养产量、植株群体、籽粒重量、每穗粒数、芸纹病的抗性长期以来没有变化.籽粒产量的提高与收获指数的增加和倒伏的减少密切相关.进一步增加营养产量、籽粒重量、每穗粒数,同时维持目前的收获指数和抗倒性是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