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世界》2008,(10)
武夷岩茶的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就是因为岩韵。那么岩韵是什么呢?晚清名人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日香,花香  相似文献   

2.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3.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4.
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明代,“(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降至清代,武夷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村居民茶叶消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毓雄  汤跃跃 《茶叶科学》2010,30(6):482-488
通过对广东农村消费者偏爱的饮料、人均每天茶叶消费量、喜欢的茶类型、挑选茶叶注重的因素、茶叶的价格、饮茶原因、茶馆品茶动机、茶礼仪评价、茶艺表演印象、茶品性、品茶偏爱的因素、品茶环境、茶包装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广东农村民间茶消费有着根深蒂固的民间茶文化支撑。由此建议:企业在茶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时应密切关注民间茶文化现状及其变化,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调查、整理、挖掘民间茶文化如茶民风、民俗等,从而促进茶叶经济、民间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7.
黄财标 《福建茶叶》2014,36(6):49-50
当今茶叶市场真可谓“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热点不断”.自90年代兴起的铁观音热开始,茶叶市场似乎执着于“热点”的酝酿,由云南普洱、安化黑茶、武夷金骏眉,到当下的武夷大红袍、福鼎白茶.虽然其间有传奇,有悲剧,有正面效应,也有投机取巧,但每次“热点”都给予市场一个导向,并影响着厂家、商家经营活动及消费时尚.福建茶每每成为市场“热点”,是福建茶之幸,更是福建茶农之幸!在“热点”不断的当今茶市,福建本土的“陈年老茶”以一类特殊的茶品走进人们的视线,是否也会成“热点”亦未可知.现就针对“陈年老茶”的市场现状和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8.
<正>斗茶,我虽然不敢肯定源自武夷山,但是范仲淹描述的武夷山斗茶歌却是最为详致和生动的茶诗。北宋的武夷已经是名声鹊起,茶以山名,相得益彰。犹如佳人的佳茗,为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所青睐追逐。游山品茶成为时尚,继之玩起——斗茶、点茶、分茶,最能吊起时人兴趣的还是斗茶。当时斗茶不但比试茶品,还要比试茶具器皿和煮泡技艺。斗得激动人心,比得细致人微,赛得胜者  相似文献   

9.
陈进波 《福建茶叶》2016,(6):239-240
茶品与茶性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有人品,茶有茶品。那么茶品内容到底为何?茶品,就是二十四茶品、茶道。茶品包括人品、清、雅、简、淡等二十个方面的内容,我国文人雅士钟爱饮茶,经过4700多年的沉淀,茶品中的一部分内容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人品德、品味、志向等方面的象征,茶性主要是修身养性,领会茶文化精妙之人,通过一个小小的茶壶也能够体悟到宇宙的奥秘,淡淡的茶汤中也能够品味人生。近些年来,随着茶文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复兴,各大高校开始将茶文化设置了独立科系,茶文化也因此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和发展,同时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本文针对茶品、茶性对体育学生性格的影响进行几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0.
茶叶是大自然赠与的产物,由气候、天气、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乌龙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香高味醇的优异品质,受到消费者的称誉。福建是我国茶叶大省,也是乌龙茶的主产区,以铁观音和武夷岩茶为主;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大反响。由此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的祖父连横。笔者早先在编写武夷茶书中,见到两则连横载记、评说武夷岩茶的文辞。在被后人誉为“一辈子做了一件天大的大好事”的连横所编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由此说明台湾之茶是祖国大陆武夷山传去的,并在台湾得以传播发展,成为台…  相似文献   

13.
巩志 《福建茶叶》2005,(1):48-48
武夷茶享盛名于汉朝秦统一中国,在福建置闽中郡,福建之茶已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誉。因福建交通闭塞,名茶不显。武夷茶自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问世之后,由于福建“山川尚闭(闭塞),灵芽未露”。长期隐于草野。武夷先民用以为祭品,为药用,为羹饮。(赵孟瞓《茶场记》)。迄至汉高祖六年(前202)“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令其治闽。”(《史记·东越列传》)标志着福建先民的经济活动,从此和中原有了较多的联系,茶叶随着中原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向外传播。闽越王无诸原是少数民族的部落酋长,茶生长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无诸爱茶而…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于辛亥革命前后,在《雅堂文集》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十至二十金,中亦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也。新茶清而无  相似文献   

15.
苏莉 《茶叶》2009,35(1):58-60
北宋诗人梅尧臣爱茶,引茶入诗入文,更有如茶般不媚于世,不阿于俗的品性。茶道即人道,茶品与人品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茶在文人心中,是醇清高洁之物,促人修心养性;有高尚情操和宽厚情怀的诗人亦如茶,值得后人敬重与爱戴。  相似文献   

16.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17.
泉州清源茶     
泉州清源山传说宋朝就有种茶,然而见诸文献,则以明代记述较多。许次纾《茶疏》(1599)“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制《五杂俎》“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此后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18.
2.1.3青茶类及其品种花色青茶类又称乌龙茶类,是一类品质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青茶类是以茶树“开面叶”为原料,经晒青、凉青、摇青、碰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近年来,福建乌龙茶区引入台湾乌龙茶轻发酵工艺,使青茶外形圆结,汤色清绿,香气呈花香、水果香等清香型茶品,与传统工艺加工的浓香“型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点完全不同。二个品系的茶品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成年人、老年人较喜爱浓香型,青年人较喜爱清香型。青茶类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三省,较有代表性的有广东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武夷…  相似文献   

19.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20.
潘根生 《茶叶》2015,41(1):58-59
品茶时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品茶既要品之味,更要品其魂。细品茗,悟人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在品茶中领悟和培植正确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