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淮海农区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及其技术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略论了黄淮海农区开展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的战略意义,提出了超高产种植制度实现的产量指标为亩产吨半粮;对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及小麦/玉米三种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及主要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注意优先研究协调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水东  徐纪嘉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322-322,324
苏棉10号经1992~1993年江苏省抗枯萎病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多点鉴定,2a平均皮棉产量为1120kg/ha,名列首位,比对照品种盐棉48增产18.27%。1994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平均皮棉产量为1630kg/ha,比对照品种盐棉48、泗棉3号分别增产22.40%和8.20%。经稳定性分析,苏棉10号是一个稳定性好的高产优质高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玉米不同群体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不同施肥量和不同字植密度出发,对玉米不同群体内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及各产量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下,纯N240kg/ha,最适种植密度是5.0~7.3万株/ha;纯N90kg/ha时,最适种植密度是4.5~6.6万株/ha。2.在纯N240kg/ha的高肥条件下。产量的决定因素不是单位面积内的构数,而在纯N90kg/ha的低肥条件下,除应重视单位面积内的穗数外,更应注重穗粒数的提高,获得高产。3.高产群体的最适叶积指数是在3.0~4.5之间,且叶面积指数大于3.0的时间应在38d以上。4.生育后期果穗部的透光率至少应在15%以上,基部透光率达2—3%,方可获得高产。5.灌浆期叶片N素含量的最适值为3.26%最大群体产量可达9458.3纯kg/ha.  相似文献   

4.
晋南褐土区冬小麦钾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在氮磷配施增产的基础上再施用一定量钾肥增产效果显著.钾肥用量以75kg/ha表现最好,比CK增产50.7%;比NP增产5.7%,每kgK2O增产3.82kg小麦,产投比1.55.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钾量为131.95kg/ha。依据边际理论求得经济合理施钾量为75~90kg(K2O)/ha。  相似文献   

5.
黑龙港地区脱盐潮土水肥盐对小麦产量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黑龙港地区轻盐渍化潮土土壤盐分,地下水灌溉,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含盐量低于0.3%时,盐分每降低0.01%,可增产小麦121-208kg/ha;增施1kg/ha的P2O5化肥,可增产4.06-5.38kg/ha小麦,每1m^3灌溉水可增产0.09-0.63kg/ha小麦,盐分还影响作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在耕作条件下,脱盐速率达到0.0125%/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冬小麦撒播、带状播种和小麦/玉米间套作三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冬小麦带状撒播间套春、夏玉米"一年三作"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冬小麦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带状撒播种植模式,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间套春、夏玉米,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种间互补优势,加强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粮食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隔沟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益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于1997~1998年在甘肃民勤干旱沙漠绿州区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方式,研究了CRAI在大田条件下玉米生长、根系分布和对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应。结果表明,隔沟交替灌溉后灌溉用水效率明显增加,可由常规灌水的2.6~27kg/m^2提高到4kg/m^3以上,总用水效率可达2.98kg/m^3以上,两年试验籽粒产量保持8000kg/ha以上高产水平的同时,灌溉用水量可由3250m^3/ha隆至1575m^3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的玉米产量,我单位与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了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经过连续三年分别在焦作市和荥阳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创造了亩产976kg的高产记录。现将有关试验情况及结果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随着年总产量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麦玉玉复合群体的产值和纯收入达27045.9元/hm^2和14884.95元/hm^2,比春玉米一熟单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复种产值提高91.50%和20.38%,纯收入提高74.70%和11.81%。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选择越冬菠菜和早熟秋白菜参与到模式中进行间套作,增加复合群体空间层次与集约程度,其产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中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方法】研究前茬春小麦选用新春6号、后茬青贮玉米选用新饲玉13号作为材料,其中前茬设置4个施氮处理(即纯氮量对照0.0、240.0、360.0、480.0 kg/hm2,用代码Nw0、Nw1、Nw2和Nw3表示),后茬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对照0.0、225.0、337.5、450.0 kg/hm2,用代码Nc0、Nc1、Nc2和Nc3表示),并于前茬春小麦3个生育时期,后茬青贮玉米5个生育时期,分别取0~20、20~40和40~60 cm三个层次土样,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春小麦在开花期达到峰值,青贮玉米在吐丝期达到峰值,且前茬硝态氮残留量的增加对后茬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提高的作用;前后茬0~20、20~40和40~60 cm三个层次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氮量(前茬360.0和480.0 kg/hm2,后茬337.5和450.0 kg/hm2)会促进土壤硝态氮向下层土移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上,前后茬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及构成因素先增加后减少,春小麦在360.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达6 713.39 t/hm2,青贮玉米在225.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达88.91 t/hm2(鲜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结论】在北疆地区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下,采用前茬360.0 kg/hm2、后茬225.0 kg/hm2的施氮组合,有利于实现该种植模式的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The nitrogen loss pathway in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was studied based on field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 recover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ate increased, while residual rate and losses rate had an increasing trend. Accumulate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in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rotation was 12. 8(N0), 22. 0(N120), 33. 0(N240) and 64. 5 kg N ha-1(N360) respectively and rate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was 3.8, 4.2 and 7. 2 % respectively while urea was mixed with 0 - 10 cm soil or spread before irrigation. Denitrification loss with acetylene-soil core incubation method in winter wheat was lower than 1 kg N ha-1 and rate of denitrification loss was 0. 21 - 0. 26% or trace. Denitrification loss in summer maize was 1 - 14 kg N ha-1 and rate of denitrification loss was 1 - 5 %. The total gaseous loss in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was less than 10 %, and the main nitrogen fertilizer loss way was leaching below 0 - 100 cm soil profile and accumulated in deeper soil.  相似文献   

13.
新玉35号是新疆农科院粮作所育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粮饲兼用高淀粉玉米新品种,2006年2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新疆北疆春播产量684.6~850 kg/667 m2,最高产量996.8 kg/667 m2,生育期105 d.南疆复播产量582.9 kg/667 m2,比对照新玉9号增产9.3;,复播最高产量734.3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5;,生育期89 d,与对照相当,所需≥10℃有效积温2 300℃.籽粒粗蛋白含量10.4;,达到国家饲料玉米一级标准,粗脂肪4.8;,赖氨酸含量0.32;,淀粉含量74.73;,达到国家高淀粉玉米二级标准.籽粒容重764 g/L,千粒重300 g,籽粒硬粒,金黄色.植株高达280 cm,生物产量高,保绿性好,可粮饲兼用,亦可加工淀粉,适合新疆南疆复播和北疆冷凉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4.
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贮墒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基于贮墒旱作栽培(冬小麦和夏玉米灌底墒水或出苗水,生育期内不灌水),在全年施氮量360 kg/hm2下开展了前后茬作物施氮量配比不同的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种施氮处理,分别为冬小麦120 kg/hm2+夏玉米240 kg/hm2(W0N1);冬小麦1...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养分配比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情况下,冬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玉米(蠡玉68),玉米出苗后在行间距根部5~8 cm处集中一次性条施所有肥料,后期不再追肥。试验设不施肥(空白对照)、20-10-11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尿素施用量375 kg/hm2、30-5-5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26-6-8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25-8-12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和28-5-5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共计7个处理,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米专用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千粒重实现的。专用肥的养分配比不同,增产增收效果也不一样,合理选择玉米专用肥能够大幅度提高玉米种植收益,其中施用25-8-12玉米专用肥玉米产量和增收效益最高,施用20-10-11玉米专用肥次之。在该试验地区,仅施用高水平的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不大,而施用钾含量高的玉米专用肥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MR与MN处理0—30 cm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节根层数、节根条数及节根干重较RN处理差异显著,分别提高59.1%、37.5%、22.8%、41.1%、59.2%、5.9%、21.0%、50.8%和68.5%、50.0%、16.7%、33.7%、44.0%、3.9%、20.1%、57.6%;根系TTC还原强度、TTC还原量、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及根系伤流速率也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82.6%、91.9%、33.9%、34.5%、24.0%和109.9%、108.5%、83.8%、65.1%、14.7%;与RN处理相比,MR与MN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显著增加,分别提高8.5%、11.7%、4.9%和3.9%、8.5%、4.2%,产量显著提高29.5%和23.7%。冬小麦播前翻耕可以显著改善夏玉米根系数量与质量特性,有利于提高产量。与MR处理相比,MN处理显著提高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提高了22.8%、37.21%;但MN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节根层数、茎秆伤流速率、TTC还原量及TTC还原强度较MR处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MR处理与MN处理相比,其有效穗数提高4.7%,但两处理之间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不大,产量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结论】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较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可显著提高根系特性从而提高了产量。而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和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根系特性指标和产量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主要是冬小麦播前翻耕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特性指标起主要作用。综合比较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免耕(MN)是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最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棕壤耕地面积点173.3余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与夏玉米,采用的灌溉模式有15种,对不同灌溉模式下的土壤水状况用土壤有效水指数法进行了研究。计算出各模式下土壤月初有效水含量及土壤供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降雨年份及干旱年份,现有灌溉模式的土壤在4、5月份供水不足。多雨年份夏玉米不需灌溉,冬小麦仍需灌溉3次,灌溉定额以225mm为最佳。正常降雨年份夏玉米生育期内需灌水两次,灌溉定额以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