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缅甸卡西亚松松脂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产自缅甸的卡西亚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鉴定出24种主要化合物,占总量的94.4%,其中单萜类5种,占41.39%,倍半萜类5种,占11.28%,二萜类14种,占41.73%.与我国云南地区生产的思茅松松脂比较,单萜和二萜类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差别不大,含量相近;倍半萜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别较大,所含的β-依兰烯是卡西亚松松脂的化学组成特征物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个云南松种源试验林及5个云南松天然林中的38个云南松地理种源松脂的物理化学特征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松脂单萜含量高,倍半萜和双萜类中性物含量低,不同云南松种源间松脂优势单萜组分含量的地理变异丰富,有高α-蒎烯、高β-蒎烯两类;单萜优势组分和比旋光度是云南松地理种源的遗传特征;根据松节油的比旋光度可将云南松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类。试验林云南松种源松脂的单萜化合物、倍半萜化合物、双萜化合物和双萜中性物的含量依次是31.9%~57.3%、0~3.0%、41.8%~68.0%和0~1.9%;天然林的则依次是32.92%~48.6%、0.1%~0.7%、50.7%~66.9%、0.2%~1.1%。主要组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的有长叶松酸和左旋海松酸、新枞酸,其含量最稳定;α-蒎烯含量在高α-蒎烯类内稳定,相对标准偏差最小,为3.0%。比旋光度差异显著,最小值为-43.92°,最大值是 19.37°,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15.61°和140.10%,在左旋类内比旋光度与α-蒎烯、β-蒎烯含量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表型特征的湿地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松脂松节油主要的单萜化合物、倍半萜、二萜在高产脂湿地松不同表型松脂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类型含油量最高,而B类型含油量的变异最大,含油量随凝结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单萜和双萜化合物分别是B类型和D类型占比例最大;主要单萜化合物中α-蒎烯含量A类型最高,β-蒎烯含量B类型最高;倍半萜含量仅有D类型为0.1%,其余类型均为痕量;二萜树脂酸占总化合物含量随凝结度增加呈先降后升变化;海松酸型树脂酸含量随凝结度增加而增加,枞酸型树脂酸含量则先降后升;松脂不同表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高组分单萜α-蒎烯、β-蒎烯以及二萜树脂酸中的异海松酸和左旋海松酸。  相似文献   

4.
《林业科学》2021,57(6)
【目的】掌握横坑切梢小蠹危害与细叶云南松应激响应规律,探讨其与抗性有关的代谢挥发物关系,以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以广西乐业县雅长林场不同危害程度细叶云南松嫩梢为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细叶云南松诱导抗性挥发物质。SPME萃取优化条件为:在75℃固相萃取仪上平衡15 min,用75μm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15 min。【结果】重度危害检测出最多挥发组分,主要为萜烯类、醇类。细叶云南松主要代谢挥发产物与其受危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α-蒎烯、3-蒈烯、β-石竹烯、β-毕澄茄烯的含量随之增加,β-蒎烯含量逐渐减少,且仅对照含有少量长叶烯成分。重度危害类型中β-蒎烯含量最低仅为对照的47.85%,而3-蒈烯升高幅度最大,高于对照62.83%。单萜类及倍半萜类含氧衍生物总量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含氧化合物增多其抗虫性减弱。【结论】3-蒈烯、β-蒎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β-毕澄茄烯含量差异是导致细叶云南松诱导横坑切梢小蠹虫抗性的主要原因。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适用于松针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并为细叶云南松小蠹诱导抗性物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在家系间的变异以及松脂组分间的相关性,为以松脂品质为目标的马尾松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以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11年生马尾松高产脂半同胞家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每株样木树干胸径部位木质部内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和含量,分析这些组分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利用在家系间差异显著的松脂化学组分对所有家系进行聚类。【结果】从马尾松松脂中共检出20种主要化学组分,其中,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β-石竹烯、海松酸、山达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脱氢枞酸、枞酸和新枞酸为松脂中含量较高的组分。经方差分析发现:单萜中的莰烯和柠檬烯,倍半萜中的长叶环烯、洒剔烯、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以及二萜中的海松酸和新枞酸在家系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家系遗传力为0.45 0.59,意味着通过家系选择,这10个组分的遗传改良可取得较好的成效。对松脂化学组分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发现:在单萜类内,β-蒎烯、莰烯和柠檬烯间遗传相关显著或极显著,组分间遗传相关系数为0.59 0.78;在倍半萜内,长叶蒎烯、长叶环烯、洒剔烯和长叶烯之间遗传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遗传相关系数为0.67 1.00,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遗传相关性也达极显著水平;但在二萜类内和各萜类间,遗传相关性较弱,未达到显著水平。依据在家系间差异显著的10个松脂化学组分将所有家系聚为3类。【结论】马尾松树干木质部松脂共检出20种组分,其中,莰烯、柠檬烯、长叶环烯、洒剔烯、β-石竹烯、α-石竹烯、海松酸和新枞酸受家系影响较大,受中度遗传控制。在单萜、倍半萜类和双萜类内和类间,较强的遗传相关主要出现在单萜和倍半萜类内。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南部,云南松和思茅松混生地区有较丰富的β-蒎烯资源。根据这一地区采集的大量腊叶标本和松脂样品的鉴定、分析结果认为:β-蒎烯含量在1%左右的是思茅松;β-蒎烯含量在50%以上的是云南松,由于该地区云南松的β-蒎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云南松(4—8%),所以将它定为云南松分布南部边缘地区的一个特殊地理类型—高β-蒎烯云南松。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3代杂交子代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促进优质脂用马尾松的遗传改良。[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通过调查各单株生长性状以及测定松脂化学组分,揭示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控制方式和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组分含量分别占松脂含量的7.29%、1.50%和91.17%。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著。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8,12-枞二烯酸加/显性效应相当外,其余主要组分均是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各松脂主要组分家系遗传力为0.655 0.949,受中度或高度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发现,马尾松松脂单萜主要组分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其中一种组分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其它单萜组分的同增或同减。而二萜组分中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与单萜、倍半萜、二萜组分呈较普遍负相关,与长叶烯、海松醛、去氢枞酸、8,12-枞二烯酸、枞酸和新枞酸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的选择将会对大部分松脂组分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马尾松多数松脂主要组分与树高、地径相关性并不明显,松脂化学组分与生长似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两种性状可能相互独立。[结论]幼龄期马尾松松脂大部分组分具有显著的GCA效应,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受中度或高度遗传控制。树高和地径与松脂各组分含量不相关,但部分松脂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为马尾松脂用性状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产脂力思茅松样本的松脂化学成分与割脂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云南省景谷县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产脂力思茅松松脂化学成分,并根据平均产脂力大小分为高(2.84g/10cm)、中(1.26g/10cm)、低(0.24g/10cm)产脂力样本。结果表明,产脂力与割脂角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枝下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割沟长、割面负荷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特征的相关性不显著。思茅松松脂主要化学成分为:α-长叶蒎烯、长叶烯、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3-蒈烯、α-萜品油烯、胡椒酚甲醚、环苜蓿烯、洒剔烯、甲基丁子香酚、金合欢烯、长叶龙脑,其中α-长叶蒎烯、长叶烯、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较高。α-长叶蒎烯、长叶烯的含量与产脂力呈显著正相关,而β-蒎烯、3-蒈烯的含量与产脂力呈显著负相关,α-蒎烯含量与割脂角度呈显著正相关,3-蒈烯含量与树皮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洒剔烯与割沟长、割面负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金合欢烯与割面负荷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挪威云杉幼树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C-MS测定挪威云杉幼树主干上部与下部韧皮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挪威云杉幼树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茨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β-水芹烯7种单萜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β-水芹烯的含量在上部韧皮与下部韧皮有明显差异,其中上部韧皮部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的含量明显高于下部主干韧皮部,这为解释松树皮象的取食习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5种杉科植物不同部位的精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杉科植物所含精气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在湖南南岳、江西靖安、浙江临安选择柳杉、杉木、水杉、池杉和落羽杉5个树种的纯林采集各树种的叶片和木材释放的精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法分析、鉴定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杉科植物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β-蒎烯、莰烯,柳杉的叶片和木材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6.89%、98.84%;杉木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5.60%、96.34%;水杉的叶片和木材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9.03%、97.69%;池杉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8.83%、94.91%;落羽杉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5.77%、96.71%.  相似文献   

11.
挪威云杉幼树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GC-MS测定挪威云杉幼树主干上部与下部韧皮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挪威云杉幼树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茨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β-水芹烯7种单萜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β-水芹烯的含量在上部韧皮与下部韧皮有明显差异,其中上部韧皮部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的含量明显高于下部主干韧皮部,这为解释松树皮象的取食习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分析接种前后松脂化学组分的变化,为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浙江省临海市5年生马尾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提取接种前和接种松材线虫1、7、15 d的不同砧木(马尾松砧木和湿地松砧木)、不同抗性(高抗和易感)马尾松的松脂组分,分析各松脂组分含量及动态变化;利用松脂内所得有效萜类对松材线虫实施外源处理,测定松材线虫存活率。[结果]从不同砧木(马尾松砧木和湿地松砧木)、不同抗性(高抗和易感)马尾松中检出19种主要化学组分,其中,α-蒎烯、β-蒎烯、水芹烯、海松酸、山达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去氢枞酸、枞酸和新枞酸含量较高。接种松材线虫1 d时马尾松砧木中β-月桂烯含量显著高于湿地松砧木(p<0.05);接种松材线虫7 d与15 d时上述组分含量在不同砧木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抗性马尾松中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龙脑、长叶烯、α-石竹烯、反式-β-金合欢烯和新枞酸含量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变化规律不同,接种松材线虫1 d时高抗马尾松中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显著高于易感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7 d时高抗马尾松中α-蒎烯、β-蒎烯...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中提取针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50%、0.43%、0.48%。从马尾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6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24%,主要为:α-蒎烯(16.30%)、β-石竹烯(14.65%)、β-蒎烯(9.38%)等;从樟子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08%,主要为:δ-杜松烯(18.55%)、α-杜松醇(10.23%)、τ-依兰醇(9.84%)等;从臭冷杉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73%,主要为:乙酸龙脑酯(19.16%)、α-柠檬烯(14.93%)、樟脑(10.73%)等。马尾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43.80%,倍半萜化合物占50.21%,二萜化合物占4.63%;樟子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12.72%,倍半萜化合物占84.73%,二萜化合物占0.25%;臭冷杉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75.59%,倍半萜化合物占20.46%,二萜化合物占1.72%。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相差不大,但它们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树种、树龄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法对柬埔寨南部地区的南亚松松香和松节油的化学组成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将南亚松松脂分成松节油和松香两个馏分后,分别对松香和松节油中所含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松脂中的含油量为20.67%.在松香馏分中共检出9个化合物,其中海松酸型树脂酸占49.59%,枞酸型树脂酸占37.18%,二元酸占12.40%.主要的树脂酸为异海松酸、8(9)-异海松酸、枞酸和南亚松酸,分别占松香馏分的20.90%、21.14%、23.45%和12.40%.松节油馏分中检出16种化合物,其中单萜类化合物13种,倍半萜类化合物2种,二萜类化合物1种.单萜类化合物占松节油量的99.49%,其中间(廾孟)-4,8-二烯、小茴香烯和别罗勒烯,分别占松节油量的24.01%、29.21%和23.71%.研究发现该松香中枞酸型树脂酸量小于海松酸型树脂酸,同时在松香中还检出了2-甲基-5-异丙基-双环[3.1.0]-己-2-烯、间(廾孟)-4,8-二烯、α-水芹烯、小茴香烯、4-蒈烯、别罗勒烯、9,10-二氢环异长叶烯等7种化合物,而未发现α-蒎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思茅松松节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C-MS联用仪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对分布于云南的思茅松的松节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确定了其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确认出思茅松松节油的19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物质为α-蒎烯(41.07 %)、β-蒎烯(38.19 %)、3-蒈烯(10.85 %)、β-水芹烯(4.95 %)、异松油烯(1.24 %)、月桂烯(1.04 %).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先溶剂提取后,再用水蒸气蒸馏提取南亚松针叶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通过GC、GC-MS联用仪分析其化学组分,各个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计算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研究南亚松针叶的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南亚松针叶次生代谢产物共得到64个组分,鉴定出29个组分,占色谱出峰面积的95.52%。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44.07%、Δ-吉马烯16.87%、α-石竹烯8.12%、3-蒈烯8.04%、α-蒎烯4.14%。主要成分中单萜8种,含量占16.85%;倍半萜10种,含量占75.49%。  相似文献   

17.
影响松果梢斑螟寄主选择的植物挥发物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乙酸天竺葵酯,以及大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9种;球果受害后,倍半萜含量显著下降;但非寄主华山松健康球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主要组分有8种,其组成和含量与油松球果显著不同.成虫产卵选择期,油松健康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特异性组分是α-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与健康果和虫害果相比,针叶挥发性萜类的特异成分为α-蒎烯、乙酸龙脑酯、莰烯、β-蒎烯、对-薄荷-1(7),3-二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幼虫选择和趋向试验表明: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油松球果而不选择华山松球果;在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试验中,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虫害球果.  相似文献   

18.
侧柏不同部分精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江苏徐州林场侧柏叶、木材、树皮和果壳等进行水蒸汽法蒸油,所得精油分别用气-质联用仪定性分析和毛细管色谱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侧柏叶精油和果壳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相似,有α-蒎烯、Δ~3-蒈烯、柏木脑等20多种单萜和倍半萜化合物,α-蒎烯是主成分,占全油的40%;侧柏木材精油主要含罗汉柏烯和柏木脑,分别占全油的45%和21%。侧柏树皮精油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尚含约7%的α-侧柏烯和10%的β-水芹烯,主成分是α-蒎烯,Δ~3-蒈烯和罗汉柏烯分别占全油的14%,16%和13%。侧柏木材精油的品质冠于其余3种精油。侧柏精油化学成分同其它种柏木精油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因此,在植物分类上侧柏应属于侧柏(Platycladus[Biota])属,不应属于崖柏(Thuja)的亚属。  相似文献   

19.
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的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6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8.2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35.38%)和芮木泪柏烯(33.57%);大叶南洋杉叶挥发油有27种成分被鉴定,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6.68%,其主成分为hibaene(77.88%);贝壳杉叶挥发油鉴定了37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7.44%,β-荜澄茄烯(56.34%)为其主要成分。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除主含萜类化合物外,还含烷、醇和酮等化合物,其中贝壳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醛、醚和酯,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呋喃类化合物。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中,含有α-蒎烯、柠檬烯、α-石竹烯、γ-依兰二烯、β-荜澄茄烯、杜松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9种共同成分,但挥发油的主成分类型和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0.
枫脂精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自江西宁都、贵州惠水和广西全州3个试验点的枫香树脂,进行水蒸气蒸馏,分离得到枫脂精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3产地枫脂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鉴定出23种主要物质的化学成分,其中单萜烯类物质9种,倍半萜烯类物质9种,其它成分5种。3产地枫脂精油中单萜烯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别不大,质量分数相近,它们都含有高达40%~55%的蒎烯物质;倍半萜烯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别较大,贵州惠水产枫脂精油中石竹烯和石竹素质量分数较高,近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