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对不同浓度的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eNPV)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分别用6×103,6×104,6×105,6×106,6×107个/ml病毒水悬液感染二至三龄幼虫,其中,以浓度为6×107个/ml效果最佳,死亡率达90.2%。不同龄期的幼虫对病毒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一龄幼虫敏感性最强。田间喷施6×106~6×108个/ml的病毒水悬液10d的防效达82.40%~86.70%。病毒水悬液中添加1%甲基纤维素和0.05%MgSO4可提高防治效果。而0.05%的MgSO4本身对灰斑古毒蛾没有毒性,但可以使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效。  相似文献   

2.
影响木橑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饲毒时宿主幼虫的虫龄,而饲毒浓度、饲毒持续时间对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本试验中,虫龄与病毒浓度的最佳组合是六龄初期与1.5×10~7PIB/毫升。 每头病死幼虫的平均病毒含量与平均体重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回归系数为10.2826,平均体重增加1克,每头幼虫增加(1.02826士0.08019)×10.(10)个多角体。 刚死六龄幼虫每克体重的病毒多角体含量显著高于死预蛹。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6,(8):130-133
室内试验结果显示,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 NPV)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 NPV)按1∶1复合而成的复剂,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单一制剂相比,在相同浓度下毒杀菜粉蝶幼虫效果差异显著(F复=40.38F0.01(5,45)=3.47)。感染病毒的第6、7天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剂对菜粉蝶幼虫的毒杀效果分别是单剂的26.6,54.53倍;浓度为2.0×105,2.0×106的复剂毒杀菜粉蝶幼虫死亡时间比相同浓度下单剂毒杀幼虫死亡时间分别提前了1.285,2.358 d。  相似文献   

4.
6种日本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引进6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保存5年后仍对斜纹夜蛾幼虫持有致病性。其中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山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那须株)均保持较强的致病力,其剩余侵染力在1/1.34~1/2.50间。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东京株)的致病力下降最大,剩余侵染力为1/17.5、其次为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埃及株),剩余侵染力为1/7.01。  相似文献   

5.
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广,蔓延快,食量大,严重危害着我省沿海10多万亩木麻黄防护林。为了多渠道开辟木毒蛾生物防治的途径,我们于1983年5月在福建省平潭县木麻黄林内对各种类型的自然感病死亡的木毒蛾幼虫进行调查,新发现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感病力。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现将观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最外层是致密层,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经限制性内切酶PstI,HindⅢ,BamH,XhoI,SalI,EcoR I和EcoR I BamH I酶解后,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并在分别在体内、体外表达了报告基因.  相似文献   

7.
以甜菜夜蛾为试虫,研究荧光增白剂OB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0.25% ~1%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荧光增白剂OB浓度的增加,其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不断升高,最高增效倍数达110.2倍.而在2~4龄幼虫范围内,荧光增白剂OB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随着甜菜夜蛾虫龄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正>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是我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严重害虫。我们在莆田地区的福清、平潭、长乐、莆田,晋江地区的晋江、惠安,龙溪地区的漳浦,宁德地区的连江等县沿海木麻黄林的调查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木毒蛾幼虫能大量感染核多角体病毒而死亡。为了探索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木毒蛾幼虫的致病力,为进一步开展大面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与林间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有机蓝莓园大窠蓑蛾的有效生物防治药剂。[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4种目前常用的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活性最高,LD_(50)为2.15×10~6PIB/m L,4种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各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超过50%,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处理防效最高,为94.17%。[结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作为防治大窠蓑蛾幼虫的首选药剂,建议在7~9月进行喷药,即在大窠蓑蛾幼虫期的2~3龄以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花园村进行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制种玉米棉铃虫幼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以1 000~1 200 ml/hm2喷雾防治制种玉米棉铃虫幼虫,防效在86%以上。  相似文献   

11.
咖啡天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天蛾Cephonodes hylas(Linnaeus)为栀子花的重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壤里越冬。卵单个散产于嫩叶表面,3—6天孵化。幼虫五龄,以取食嫩叶为主,历期19—47天。蛹期9—193天。成虫羽化后次日交尾,第3日开始产卵。成虫寿命2—8天。 第2—4代幼虫常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造成病毒病流行,是控制此虫种群的重要因素。 辛硫磷和质型多角体病毒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结合修剪、松土可进行人工捕杀高龄幼虫和灭蛹。  相似文献   

12.
双线盗毒蛾是黑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一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卵成块产于小枝条上,3—11天孵化。幼虫五龄,少数四龄,以取食嫩叶为主,也取食叶柄、花序等。幼虫老熟时下树,多在草丛里,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预蛹期1—4天。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第2日开始产卵,每雌平均产卵量214粒。成虫寿命3—10天。 室内试验表明: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对4—5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化学农药防治应抓住越冬代或第一代幼虫盛发期。  相似文献   

13.
黑荆盗毒蛾是黑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卵成块产于小枝条上,5~8天孵化,幼虫5龄,主要取食嫩叶,幼虫老熟时下树,多在草丛或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8~10天,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第二天开始产卵,每堆产卵量127~386粒,90%敌百虫体积分数1×10-3,80%敌敌畏体积分数5×10-4,20%氰戊菊酯体积分数1.25×10-4对1~3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旋目夜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目夜蛾是黑荆树的一种新害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卵期6~18天;幼虫共6龄,幼虫期23~47天;蛹期8~13天,但越冬代蛹194~228天.已知天敌有夜蛾瘦姬蜂、广大腿小蜂和家蚕追寄蝇.试验表明,溴氰菊脂、氰戍菊脂和敌百虫等农药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核多角体病毒活性的生物测定。 用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液感染3龄初幼虫,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2.0267+0.5652X,LD_(50)和95%置信限分别为1.82×10~5和9.24×10~4—3.06×10~5包含体/毫升。4.5×10~7、4.5×10~6和4.5×10~5三种浓度的LT_(50)值分别为:5.81、6.66和7.43天。龄期不同对病毒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试验结果表明,死亡率随龄期的增大而降低,从1龄的96.0%降到4龄的62.9%。棉古毒蛾NPV在阳光直接曝晒下易丧失其活性。从曝晒2小时——3天,其死亡率从84.7%降到17.3%。在25℃——28℃的温度下,感染3龄初幼虫,死亡率最高,超过31℃则对病毒的增殖起抑制作用。虫尸和多角体液两种材料在-4~0℃的冰箱中保藏一年,不会明显丧失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黑荆大造桥虫是黑荆树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松土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幼虫共6龄,卵期5—9天,幼虫期22—43天,蛹期越冬代127—142天,其余各代10—19天。已知天敌有螟蛉绒茧蜂及白僵菌。试验表明,溴氰菊脂、敌百虫、敌敌畏和辛硫磷等农药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冬季抚育松土消灭越冬蛹。  相似文献   

17.
松埃尺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埃尺蛾是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羽化,幼虫5龄,卵期10~12天,幼虫期23~38天,越冬代蛹期136~180天,每雌可产卵328~527粒,成虫寿命3~8R,该虫多发生在避风、郁闭度高的中幼龄松林中.  相似文献   

18.
人纹污灯蛾是黑荆树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幼虫6龄。卵期5~10天,幼虫期29~51天,蛹期越冬代153~168天,其余各代9~16天。试验表明,敌百虫,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地区古毒蛾生物学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毒蛾(Orgyia antiquae)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危害白刺的害虫,该虫在青海省德令哈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幼虫共有6个龄期。在自然条件下,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平均为5 d左右,蛹期平均为12 d,成虫寿命约6 d,完成1代约50 d。幼虫期防治试验表明:阿维菌素乳油4000~6000倍液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效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樟树是我国重要的珍贵用材和芳香油料树种,又由于树姿壮丽,冠层浓密、四季常青,而成为四旁绿化、庭园风景的优良树种。樟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11省区,天然资源丰富,福建省许多林场和香料厂自60年代起陆续营造了大面积的樟树人工林,樟树虫害日趋严重,其中樟蚕是一种重要害虫,它以幼虫吃叶,经常吃光全树,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和发育,不仅直接影响樟树人工林的发展,还影响绿化效果和庭园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