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以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例,阐述了寒地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原则,结合寒地城市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等自然环境概况,以打造适合寒地城市四季活动的公共空间,以及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特色景观为原则,对寒地特色景观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与配置,丰富了寒地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研究内容,改善了寒地城市生态环境,为以后寒地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以期加快寒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寒地村镇具有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随着寒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寒地乡土景观的营造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研究试图运用新乡土景观思想,结合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牡丹江江畔的小朱家村的改造实例,对寒地新乡土景观营造方法进行探析,以期推动寒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与改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严寒地区村镇景观设施配置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从生态适宜性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了严寒地区村镇生态景观网络格局的构建策略,以期对寒地村镇生态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创意农业与村镇特色景观旅游业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认为,创意是将创意要素进行独特组合或体现为创意要素的独特组合形式;创意农业是通过创意思维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村生态等资源要素重新组合,实现农业生产生活全部环节市场化及其价值增殖的农业开发模式.分析了创意农业对打造村镇特色景观、促进村镇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创意农业主要表现类型及创意方法,对打造村镇特色景观、推动村镇旅游开发的现实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景观风貌是各类地域特色要素相互协调、有机融合构成的地域形象。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地域风貌和特色塑造工作,尤其是区域景观风貌的塑造和区域名片的打造。但在实践中,由于横向、纵向实施主体多样化,导致区域景观风貌规划难以实施。以特色景观资源丰富、涉及主体复杂的苏北苏中水乡地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特色景观风貌塑造的主要问题,从控制引导和主动实施两方面探索面向实施的区域特色景观风貌塑造方法,为区域特色景观风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妍  孟祥庄  赵培培  戚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45-13046,13076
指出创造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植物景观资源是北方园林设计的重中之重。在研究北方寒地植物景观的特色基础上,总结了北方寒地植物观赏时间短、植物种类有限、季相景观分明的特点,以黑龙江省东部红旗岭南湖公园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例,分析各种植物造景的手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结合红旗岭农场南湖公园的现状,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与特色,通过合理安排景色分区、巧妙划分空间类型、精心挑选植物品种、多样化植物造型为北方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更好的途径。全园共规划8个植物景观分区和12个主题植物景观,创造了极具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希望能对北方同类植物景观的营造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综合分析了影响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因素、寒地城市冬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认为:影响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行为因素、经济因素等;寒地城市冬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冬季户外活动与景观活力不足、冬季植物景观配置不合理、水景观转换性不灵活等。为提高寒地城市景观品质,从空间与场地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水景与冰雪景观设计、色彩设计等角度,提出了寒地城市景观的适用性设计原则、有针对性的景观两季适用性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8.
罕达汽镇寒地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地小城镇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针对其寒冷的气候特征,对寒地城镇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寒地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城镇空间布局、植物选择与配植及"冰雪文化"的融入3个层面规划的策略,以黑河市罕达汽镇的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通过实践构建出具有寒地景观特色的小城镇绿地景观。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于双城市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公园、滨水和道路3种绿地作为设计实例,对双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公园绿地主要强调生产要素和景观要素的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景观空间;滨水绿地主要是为双城市增加景观多样性,打造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短暂停留空间;道路绿地主要是与防护、生产绿地结合,塑造生态性与景观性相融合的城市绿线。  相似文献   

10.
集"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山地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之一。我国山区地势崎岖,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和组合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研究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现状、特点、建设问题和新农村的发展前景,分析限制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因素,并从规划原则、形象塑造、发展理念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通过因地制宜、提升管理效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贯彻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推进新农村发展,力图为我国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沈兆旭  弓弼  曲良艳  金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39-12741
针对北方村镇生态景观中农田生态景观和居住区生态景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北方村镇中废物再回收利用率不高,生态景观评价指标不确定、管理者意识不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阐述了科学种田,发展生态农业,完善生态化廊道系统对农田生态景观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合理生态建构,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统一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突出生态景观地方特色对于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发展观光农业,加强生态景观理论研究,完善管理机构,开展合理生态评价,尊重生态学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加强政府引导,考虑村民意愿,以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从城中村善治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分析了街道办事处在城中村善治过程中的职责权限及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当前特色民俗村落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特色民俗村落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效益、有机更新,以实现特色村落规划的时效性与地域性.  相似文献   

14.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时的“村落”或是继续发展变为现在的超级城市,或是因为地理位置或其他原因逐渐衰落。现存古村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现象。结合新安源村落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古村落内部景观以及古村落周边环境两方面提出村落改造中可持续性建设途径。通过对古村落建筑、街道样式中包含的当地特色元素、适宜居住的空间设计、古村落乡野景观营造三个方面提出适合当地村落的景观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孙晓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20-10622
以二元土地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城中村"现状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了"城中村"改造中由于土地权属变更引发的法律问题以及现行法律对农民土地权利的规定及立法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南水乡古镇符号景观元素的系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58-18261
从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江南水乡古镇符号景观元素体系的构成类型及其对于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整体旅游形象的作用,并对其在我国当前景观建设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现实问题切入,围绕为什么与怎么样开发利用"三农"信息资源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了"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这一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理论,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从水资源安全与保护、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及低影响技术3个方面,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得与失。建议明确规划目标,以宏观思维构建区域水系统安全格局,以及建立跨区域、多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期解决城市、乡村面对的水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章光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03-10504
总结了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基本特征与生成发展模式,揭示了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演化机制,据此对当前的乡村规划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