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8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的差异。[方法]4个半冬性品种分别为矮抗58、良星66、济麦22和烟农19,4个弱春性品种分别为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新麦20。[结果]从株高和节间长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较好;从壁厚和节间粗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济麦22和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和安农0305较好;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和济麦22相对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相对较好。[结论]沿淮地区抗倒伏能力较好的半冬性品种为矮抗58和济麦22,弱春性品种为偃展4110。  相似文献   

2.
金穗116是由洛阳太学农作物研究所选用偃展4110×周麦16,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弱春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综合了双亲的优良基因,具有高产、抗病、丰产、稳产等特性。于201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太学6号是洛阳市太学农作物研究所利用豫麦49×豫麦63,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晚播、早熟、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结合了双亲的优良基因,2008-2010年在河南省南部区试中2a分别较对照豫麦18-99增产4.91%和6.6%。在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2%,居参试品种第1位。  相似文献   

4.
高温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个耐热性存在差异的小麦品种中国春和偃展4110为材料,采用42℃高温对4叶1心幼苗进行时间梯度胁迫处理,研究高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可显著诱导小麦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并表现为先升后降,CAT的活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在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偃展4110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中国春,而中国春的POD活性在胁迫早期与偃展4110无显著差异,胁迫后期显著高于偃展4110。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郑农4108的生产应用价值,根据2017-2019年度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数据,采用与对照偃展4110产量对比及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回归系数法等对郑农4108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农4108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品质优,综合性状优良,与偃展4110相比,更适应于高产栽培,适宜于河南省南部地区弱筋小麦种植区推广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正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特抗倒春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9014)。该品种抗倒春寒性极好,含有Funo、NPFP、四川繁1等的优良的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高产、抗病、中早熟、抗寒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产量形成与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移动防雨棚条件下,以晋麦47(抗旱性强)、偃展4110(抗旱性弱)和矮抗58(抗旱性中等)为材料,在足墒播种、安全越冬基础上,设置拔节~成熟期持续干旱(W1)、开花~成熟期干旱(W2)、拔节~成熟期供水适宜(W3)3种水分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水适宜时3个品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皆无显著差异,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各品种产量,降幅表现为晋麦47矮抗58偃展4110。与偃展4110相比,晋麦47干旱时生育前期耗水较多,物质积累量较大,单位面积总粒数较高;而在产量形成期(开花~成熟)叶片蒸腾速率较低,耗水量较小,水分生产效率较高,贮藏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矮抗58在花后干旱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花前贮藏物质贡献率,相对产量也较高。综合研究认为,干旱环境下早期的吸水能力和生长能力强、群体库容量大、花前贮藏物质贡献率和花后水分生产效率高是抗旱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圣麦15是商丘市中原小麦研究中心以周麦11为母本、(豫麦21×偃展4110)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水旱混合选择系选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寒、耐旱、高产、早熟,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种植,于201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征性、产量表现,对其栽培技术要点也作了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9.
<正>品种名称:新麦23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16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偃展4110/周麦16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偃展4110熟期相当。幼苗直立,长势壮,叶宽长,叶深绿色,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早,两  相似文献   

10.
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具有高产性的偃展一号以及具有抗寒性的新麦种9号选育出的优良麦种,具有高产、抗寒、早熟、抗病等一系列重要特点,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批准批量种植。文章首先介绍了新麦21的主要特征,其次对新麦21的栽种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提出了严冬前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开花后叶源的光合特性和籽粒库的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品种在开花后0~14 d,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4天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郑麦902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强,平均高出13.1%;千粒质量分别比偃展4110和豫麦50高5.9 g和12.4 g,具有明显的"叶强粒重"优势。偃展4110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平均为4.16,比其他2品种同期高出24.1%;穗数分别比郑麦9023、豫麦50高出8.67%和24.01%,具有明显的"叶多穗多"优势。2品种籽粒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播期对灌浆期的叶源性能和粒库指标具有明显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典型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典型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在推迟播期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10月5日播种产量提高幅度达20.73%,...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能反映不同品种小麦应对低温响应的生理指标,以周麦18、周麦21、新麦208和偃展4110 4个品种为材料,研究越冬期低温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其含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均可用三次函数方程进行拟合;叶片SOD活性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叶片MDA含量持续上升,其含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可用二次函数方程进行拟合;叶片POD活性的动态变化表现出品种间差异,随温度的降低,周麦21叶片POD活性持续降低,而周麦18、新麦208和偃展4110则持续增加。在测定的6个生理指标中,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在4个品种间变化趋势一致,可以作为反映越冬期冬小麦应对低温响应能力的抗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偃展4110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7.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株型理想、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中、晚茬种植的弱春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小麦糊化特性参数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8个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参数的一般配合力、遗传参数的估计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糊化特性参数间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遗传力,糊化性状参数以加性遗传为主,显性作用不明显;除稀懈值外,各糊化参数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父本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应注重母本选择力度;8个小麦品种中周麦11、偃展4110、郑麦9023的峰值粘度一般配合力较高,可作为选育面条优质麦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6.
不同铅吸收特性小麦Pb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提取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铅(Pb)胁迫下小麦百农160和偃展4110体内Pb亚细胞分布和化学提取态变化,为Pb低积累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前期筛选的对Pb吸收有明显差异的2个小麦品种(百农160和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以Pb(NO3)2作为铅源,分别设置0(对照)、100和800 mg×L-1共3个处理水平,胁迫4周后,收获并测定小麦生物量、Pb亚细胞分布及化学提取态含量,分析比较2种铅吸收特性小麦Pb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提取态特征。【结果】100 mg×L-1Pb胁迫对小麦生长有促进作用,百农160和偃展4110生物量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4.78%和2.66%。800 mg×L-1Pb胁迫下,小麦生长受到抑制,百农160和偃展4110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5.66%和38.60%。此外,2种小麦根冠比的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介质中Pb的浓度从100增至800 mg×L-1后,百农160根冠比无明显变化,而偃展4110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由0.71增至0.81。Pb胁迫4周后,百农160茎叶和根系中的Pb含量均低于偃展4110。就亚细胞分布而言,2种小麦体内Pb主要存在于细胞壁和细胞液中,其合量占小麦体内Pb总量的72%-86%。当介质中Pb浓度从100 mg×L-1增至800 mg·L-1后,偃展4110根细胞壁和细胞液中Pb所占比例降低8%,茎叶这一比例降低4%,而百农160根中这一比例增加了9%,茎叶则增加了1%。就Pb的化学提取态而言,小麦体内(茎叶和根系)Pb以难溶性的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为主,两者占总和的67%-85%,氯化钠提取态含量次之,占总和的6%-18%,乙醇提取态、去离子提取态和残渣态含量较低,3种形态占总和的8%-16%。此外,100和800 mg×L-1Pb胁迫下,百农160根中活性较强的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Pb含量均低于偃展4110。然而,2种小麦茎叶中活性态合量特征与根中有所不同,100 mg×L-1 Pb处理下,百农160茎叶活性态合量低于偃展4110,当胁迫增至800 mg×L-1Pb时,2种小麦茎叶中活性态合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铅胁迫下,百农160的根表对Pb的阻碍能力强于偃展4110,同时将进入体内的Pb更大比例固定在细胞壁上,以减少Pb向地上部的运移,从而减轻Pb对地上部的毒害作用。就化学提取态而言,各形态的分配比例与Pb的解毒机理关系密切,但不同器官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压处理小麦淀粉和蛋白质显微结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压小麦的淀粉和蛋白质显微结构,对强筋小麦西农979,中筋小麦小偃22、豫麦18、偃展4110、周麦102,弱筋小麦普冰143等小麦种子进行200 Mpa压力,升压6 min,保压6 h高压处理,并对胚乳切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小麦蛋白质在高压作用下发生断裂并组织化,淀粉颗粒破碎,小麦淀粉粒长轴平均缩短1.06~8.43μm,短轴平均缩短0~4.96μm,不同品种间缩小的程度不同,变化最大的是偃展4110,长轴平均缩短8.43μm,短轴缩短4.96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