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地撂荒、经营分散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矛盾的根本措施。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化,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土地流转存在零租金现象,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基于此,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利用171份农户调研数据,从地块尺度研究农户转入耕地补偿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转入耕地以零租金为主,租金转入耕地比重非常低;尽管农地流转方式极不规范,但租金转入相对零租金转入正式,且零租金转入耕地比重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地块面积、平均经营地块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种植业收入、房屋离集市距离及种植作物类型对农户转入耕地补偿行为有显著正影响,而对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有显著负影响,对其他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是影响土地流转进程的重要因素,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选取湖北省汉川市、云梦县、广水市、安陆市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8—9月获得的765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对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53.5%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12.0%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41.5%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丘陵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30.1%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户占13.0%,愿意转入土地的农户占17.1%。在土地转出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其中耕地质量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总块数、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撂荒,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性别、是否有撂荒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地转入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户主年龄、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入、是否有转出,其中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年龄、是否有转入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贫困山区农户的耕地流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更为有效的引导机制。【方法】基 于山西和顺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构建 Logistic 模型和 Tobit 模型。【结果】(1)研究 区耕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约 74% 的农户参与耕地流转,且转出行为发生率大于转入行为。(2)兼业人数、 劳动力人数、种植经济作物和农业保险均在 90% 以上水平显著影响农户转入耕地;户主年龄、家庭最高受教 育水平、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保险均在 90% 以上水平显著影响农户转出耕地。(3)贫困山区的 社会保障有效规避了耕地流转风险,活跃了耕地流转市场。【结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应针对农村发展合理进 行改革,在流入户提升耕作专业技能基础上,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在提升非农就业农户的文化 素养和非农就业竞争力基础上,鼓励其放开耕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4.
当前贫困山区农地撂荒现象普遍,威胁区域粮食安全,揭示农户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促进农地有序流转,缓解耕地撂荒;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利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耕地流转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耕地流转现象普遍,但耕地流转规模较小,多为无偿方式,对解决耕地撂荒作用有限;由于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户生计非农化抑制农户经营耕地,会加剧耕地撂荒问题;此外,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农业收入、平均地块面积对农户转入和转出耕地面积均有显著影响,而家庭纯收入仅对耕地转出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经营耕地面积和微耕机仅对耕地转入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决策的微观主体,其行为目标与行动决策是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依据。基于河北、山东、福建、河南、吉林、新疆、云南、陕西8省(区) 252个行政村4 261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比较研究不流转、转入、转出、既有转入又有转出这4类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户主特征对耕地流转决策影响较大,户主性别、年龄、兼业程度和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对转出和转入行为都有显著影响,而且对不同流向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身体健康的农户和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农户进行耕地流转的概率更大,同时,农户所在村庄的地形对流转行为也有显著影响,相比高原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地村庄的农户转出耕地的概率和同时转入和转出的概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实行“自上而下”的统包统管制度,造成供需不匹配.通过对广东省阳东县的实地调查,从农户角度分析影响农业基础设施需求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文化程度、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的家庭收入、未来3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农业收入趋势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显著正相关;耕地集中程度、务农劳动人口、农业经验、农户对当前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的评价与农业基础设施需求负相关;种植规模、农户需求与出资意愿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耕地转入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典型区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先后获取606份山区农户和604份平坝地区农户调查问卷,基于地块尺度深入分析耕地转入特征,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坝地区耕地转入以水田为主,山区则以旱地为主,转入地块质量均以一、二等地为主,转入地块面积以S≤0.13hm~2为主,且多为无偿转入;(2)不同地区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农业收入和经营耕地面积.不同的是,地块离家平均距离和离集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省工农具投入和牲畜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而地块平均等级显著负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经营耕地地块数量和水田比重显著正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农户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以来,政府连续出台并全面推行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出和土地相互流转,耕地流转行为会使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预期标准和总体满意度发生变化.利用江西省十个市县农户实地抽样调查数据,运用SPSS18.0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显著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具有耕地转入的农户与不具有耕地转入的农户的农业补贴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农户对补贴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整体较好,但"转入户"满意程度略高于"非转入户",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云南省10个典型村525户农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户家庭承包地的去向。结果表明:相对近郊村而言,远郊村拥有相对较大的户均和人均承包地面积,虽然拥有相对更高的转出户数比例,但其面积转出率却反而较低,而面积撂荒率和撂荒户数比例却相对较高。提出了促进耕地流转的针对性建议:一是保障耕地转出农户的合法权益,促使转向非农就业的农户自愿转出耕地;二是提高耕地收益并促进耕地转入,避免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0.
流转价格是实现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农户作为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充分了解农户对耕地流转意愿价格,对促进经营权流转和保障农户流转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西省587份调查数据,探讨农户的耕地转出意愿价格与转入意愿价格,并运用Oprobit模型分析农户转出意愿价格和转入意愿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转双方的流转意愿价格都不高,但转出意愿价格要高于转入意愿价格,平均值分别为9 808.05、7 488.45元/hm~2;(2)非农化程度、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田块规模对流转双方的意愿价格具有相同的显著影响,其中农业收入比重与田块规模呈正相关,非农化程度、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之间呈负相关,另外,文化程度、离县城的距离对转入意愿价格具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表现为正影响,离县城的距离表现为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韩春虹 《世界农业》2022,(3):100-108
基于“大国小农”的国情,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着力点。虽然当前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老龄化、女性化和兼业化“三化”并重的锁定效应、耕地禀赋的刚性效应以及市场准入的壁垒效应,但重新审视小农户的生命活力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包容性可以发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存在相容性关系。进一步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关键在于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激励相容机制、社会网和利益网“双重”网络机制以及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加快,"非粮化"问题越发凸显。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非粮化"的演化特征,并从土地、劳动力、市场和政府四个视角讨论"非粮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非粮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去粮化"与"趋粮化"交替波动特征。"非粮化"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粮食作物的经济效应较弱,进而导致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之近年来耕地质量下降、政府过度强调GDP和"伪生态化"问题等。因此应强化土地监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粮食科技投入以及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01~2013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DPSIR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熵权法对河南省2001~2013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经历了“临界安全—一般安全—临界安全—比较安全”几个阶段。从整体水平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明显提升。但从局部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其中2003~2008年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0~2013处于比较安全等级,2002和2009年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的两个拐点。对耕地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障碍因子为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地膜覆盖比、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权重的百分比分别为12.82%、10.34%、9.89%、6.99%,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为促进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农田的保护、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农民耕地生态意识、控制耕地生态系统污染,集约节约用地、促进耕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ral history of farming in the Southern Yangtze Valley in China,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pre-liberation to recent market liberalization. Using the stories and observations of 31 elderly residents of a small water tow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hard labor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ractices and the acquiescence of many when, post-liberation, they could leave farming for better-paid factory work. However, in a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al analyses, these oral histories suggest that the co-dependency cultur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has broken down, and farmers are unwilling to return to the land and continue farming. The changes in knowledge cultures of local farmers in recent decades are not likely to lead to pathways to working with incoming modern “outsider farmers,” nor able to be blended with potential new “urbanite” knowledges of those who might wish to increase organic farming. The current knowledge cultures of these farmers has shifted as needed to the optimization of family unit needs, naturally leading them to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inquishing of their ties to the land. For cultural rather than economic reasons, these farmers see themselves as the last peasant farmers of Tianshanzhuang.  相似文献   

15.
郭明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52-1035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更多的农民走向城镇,农民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限制宅基地流转造成了土地资源和农民财产的浪费,加剧了城乡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差距,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在发挥宅基地保障性功能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发挥宅基地的经营性功能。在合理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农民的"经济人理性",引入土地发展权的概念,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必将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农地流转理论,完善农地流转政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熵值法求出各指标的熵值,进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对指标权重分析得知:影响菏泽市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是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农业受灾面积和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其指标权重之和为0.7739,具备构成序参量的条件。要促进菏泽农地流转速度,一方面积极争取外部新能量的注入,在确保城镇化质量前提下,加速进度,为更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化农民,夯实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人才动力和物质基础,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地产出率,确保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户调查为例,验证土地成本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何影响。基于Binary Probit和Bi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土地租金越高时,农户反而更可能采纳测土配方与秸秆还田这两类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分样本回归发现,相对规模较小的农户,土地成本会促使经营规模较大农户更积极的采纳测土配方和秸秆还田两类绿色技术类保护措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农户之所以更倾向于施测土配方肥,是因为这类保护性措施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性收入,更倾向于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则是因为这类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营性收入。说明高地租并不必然导致农户消耗地利,面对地租成本压力,采纳绿色技术类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也是农户的可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路超  赵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77-11180,11183
实现粮食安全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农户对耕地资本的合理投入既是保证农产品健康供给的关键要素,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农户对耕地的流动资本投入。该研究根据在杨凌示范区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与对比分析方法,对影响杨凌示范区农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耕地资本的投入意愿相对较弱;农业收益、耕地规模与固定资本投入量是影响农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资本投入意愿具有一定的促进与激励作用。最后提出了要适量经营土地、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以及为农户建立基础保障体系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20年CNKI数据库中以土地生态安全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分别从“研究阶段”“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研究前沿”方面对中国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拓展深化阶段;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呈现出整体分散,小聚集形式的特征,区域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不平衡。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土地生态安全”,其次为“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PSR模型”。目前对于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仍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主,未来应引入更多模型来深化预警预测、人地协调以及城市生态改善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