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杉木第3代实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设置2个不同施肥方式,即指数施肥和常规等量施肥,施肥结束后取不同施肥处理的苗木测定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采用指数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23.66 cm、3.71 mm和2.09 g,采用常规等量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14.02 cm、2.84 mm和1.05 g。这说明指数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明显优于常规等量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乌桕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筛选出乌桕容器苗培育的最适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为乌桕容器苗的科学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一年生乌桕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C600)、指数施肥(Z200、Z400、Z600、Z800、Z1000)和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氮素施肥处理下乌桕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苗木质量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乌桕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总干质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最大值均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理处,分别为107.31 cm、12.25 mm、40.01 g,分别是对照的1.36、1.47、2.16倍。苗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也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理处,是对照的2.25倍。对照的根冠比显著大于各施肥处理,在各施肥处理中指数施肥Z1000处理的根冠比最大,处理Z200的最小,传统施肥C600处理的根冠比大于指数施肥Z600处理。(2)乌桕容器苗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理处,分...  相似文献   

3.
邹尚庆  李国雷  刘勇  祝燕  庞薇  蒋乐  史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10-11714,11740
[目的]研究秋季施肥对油松容器苗生长、氮吸收和抗寒性的影响。[方法]对在生长期经过不同指数施肥水平10、40、80和120mg/株处理过的油松容器苗进行秋季施肥,设置4个处理水平0(对照)、12、24和48 mg/株,苗木在温室培育一个生长季并在翌年进行造林试验。[结果]秋季施肥24 mg/株为最佳处理,在40E-24处理下,N含量相比对照增加了15.9%,抗寒性在-20℃下更提高了95.2%,造林效果最佳。[结论]秋季施肥可有效提高苗木体内养分含量,抗寒性及翌年造林效果。但过量的秋季施肥(48 mg/株)并不促进苗木生长甚至有抑制或者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青冈栎容器苗合适的施肥时间,我们研究分析了不同施肥时间(T1:为芽苗移植时(5月1日)施入缓释肥0.7g/株;T2:为芽苗移植后1个月(6月1日)施入缓释肥0.7 g/株;T3:为芽苗移植后2个月(7月1日)施入缓释肥0.7 g/株)对青冈栎容器苗的生长规律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时间对青冈栎容器苗高、地径、根干重、叶片数、叶干重、茎干重、单株生物量、质量指数影响差异显著,而且施肥时间对各参数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青冈栎容器苗对不同施肥时间有响应的形态参数均以T1(在芽苗移植前施入缓效肥)达到最佳效果,苗高为17.25 cm,地径为3.50 mm,生物量为2.50 g,质量指数为0.47.  相似文献   

5.
王耿 《现代种业》2008,(6):61-62
本文重点介绍了油松容器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分析容器苗的苗木质量、育苗成本及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红锥实生容器苗进行不同浓度、频率的施肥试验,探讨不同营养水平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旨在揭示红锥实生容器苗生长对复合肥的需求,确定其适宜施肥量和频率。综合分析苗木生长量、生物量等形态特征及质量指数,考虑培育成本,得出培育红锥容器苗施用复合肥的合适处理是浓度1.0%、频率21d。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容器类型和规格对油松移植容器苗生长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为研究对象,选择2种规格无纺布和2种黑塑料容器培育油松移植容器苗,生长季末测定容器苗造林前后苗木形态和养分状况,以期找到适合的容器类型及规格。结果表明:育苗阶段规格为10 cm×15 cm与10 cm×20cm的容器培育的苗木质量较高,4种处理的苗木形态指标及养分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其苗木养分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移植容器苗造林1年后,规格为10 cm×20 cm的无纺布容器的造林幼树地径最大,显著大于10 cm×15cm的无纺布容器,其在育苗阶段的苗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3.58 cm、6.28 mm、10.91 g·株-1,苗高、地径较林业行业标准LY1000-91容器育苗技术1-1型油松移植容器苗分别高出96%、109%。因此,在此试验条件下,油松移植容器苗最适处理为10 cm×20 cm的无纺布容器。  相似文献   

8.
底部渗灌下容器类型及规格对油松根系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底部渗灌条件下最适合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容器苗生长的容器类型及规格,对容器苗底部渗灌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完善油松容器苗的培育技术。试验采用嵌套式试验设计,以油松播种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在底部渗灌条件下,设置硬塑料容器(HPC),无纺布容器(NWC)和黑色塑料容器(BPC)等3种容器类型各2种规格,通过对油松苗根系主根长、生物量、径级分布等形态指标以及不同容器耗水规律指标的测定,探讨不同容器类型及规格对苗木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底部渗灌条件下,利用硬塑料容器培育的油松苗主根长为15.56 cm,而黑色塑料为23.93 cm,远超容器长度,造成窝根现象严重;硬塑料容器(0.15 g)和黑色塑料容器(0.17 g)苗木的主根干质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无纺布容器(0.13 g,P0.05);硬塑料容器下苗木细根(0.00mmD0.50 mm)发育最好,其根系累计长度、根累计表面积和根累计体积分别占比为71%,52%和29%,且长规格硬塑料容器明显促进细根的生长;硬塑料容器最有利于根部氮磷钾的积累。同时,底部渗灌期间,硬塑料容器耗水量最少,仅为391.95 m L·株~(-1)。综上所述,底部渗灌条件下,长规格硬塑料容器(3.80 cm×21.00 cm)最有利于油松播种苗根系的生长,细根更发达,有利于苗木对养分的吸收,对今后提高造林成活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探究无纺布容器规格对油松苗木质量的影响,以期找到底部渗灌条件下培育油松苗(1-0)的最适合无纺布容器规格。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年生油松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在底部渗灌条件下设置4个无纺布容器规格培育苗木,分析生长季末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状况。结果表明:7 cm×15 cm规格下苗木苗高、地径、全株生物量最大,分别达到12.78 cm、2.29 mm、1.15 g·株~(-1),其中苗高、地径显著高于其他容器规格下的苗木,全株生物量与10 cm×15 cm规格下的苗木无显著差异;除根氮单株质量外,7 cm×15 cm规格下苗木各组织及全株氮、磷单株质量均显著高于7 cm×9 cm和7 cm×12 cm规格下的苗木;7 cm×15 cm规格下苗木茎氮、磷单株质量显著高于10 cm×15 cm规格下苗木,而根、叶和全株氮、磷单株质量并无显著差异;4种容器规格下油松苗木全株钾单株质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综合考虑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情况,底部渗灌下培育油松容器苗(1-0)的最适宜无纺布容器规格为7 cm×15 cm。  相似文献   

10.
油松容器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容器苗的培育对于北方尤其是缺水地区的荒山绿化工程,其作用功不可没,最大的优点是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基于此,从营养土的选择及配制、容器的选择、苗床的制作、苗木培养方式及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油松容器苗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1.
容器苗密度对苦楝苗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容器苗密度对苦楝苗木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黄心土∶泥炭∶珍珠岩(1.0∶1.0∶0.2)混合基质,设置不同容器苗密度处理(36、64、100袋/m~2),测定苗木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等,研究容器苗密度对苦楝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容器苗密度对苗木的整齐度及苗木质量的影响很大,64袋/m~2的摆放密度下所育苗木整体表现最好,宜于造林。[结论]容器苗育苗时必须采取合理的密度,从而保证苗木质量和产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山核桃容器苗进行不同微生物菌肥穴施试验,探讨菌肥对长山核桃容器苗生长及生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长山核桃一年生容器苗施用溶磷菌、解钾菌和溶磷菌解钾菌混合菌肥均可促进苗木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增加苗木的生物量,且提高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溶磷菌对长山核桃容器苗的施肥效果优于解钾菌,混合菌肥的效果不如单施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油松容器苗的培育对于北方尤其是缺水地区的荒山绿化工程,其作用功不可没,最大的优点是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基于此,从营养土的选择及配制、容器的选择、苗床的制作、苗木培养方式及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油松容器苗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4.
油松容器苗猝倒病又名幼苗立枯病,是一种为害油松苗木比较严重的病害。本文针对油松苗木易发的猝倒病发病根源、主要症状及发病规律等特点,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对油松苗木猝倒病的防治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提出从种子处理、苗圃地选择、整地、苗木管理等多方面结合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油松苗木猝倒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施肥方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以期为榉树容器苗的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榉树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和指数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共9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施肥处理榉树容器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两种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榉树容器苗生物量积累、氮含量以及各养分积累量的增加。指数施肥各处理茎和叶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磷、钾含量大多先增后减,并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榉树容器苗各器官氮含量大小依次为:叶根茎,磷、钾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榉树容器苗养分积累量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 714.84、106.82和302.02 mg·株-1,分别是传统施肥处理的1.28~1.84、1.18~2.21和1.21~2.18倍。[结论]两种施肥方式施用效果都比C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指数施肥效果优于传统施肥,并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施肥方式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处理对油松苗木根系构型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1年生油松菌根苗(混合接菌,HJ)和非菌根苗(未接菌,WJ)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2倍指数施肥(DEF),对比分析苗木根系的形态(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根系功能(比根长、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及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显著影响1年生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各施肥处理下,菌根侵染率均为HJ高于WJ处理。2)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苗木直径0~0.5 mm根系的形态指标;2种接菌处理下,EF处理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均最高。3)各施肥处理下,油松苗木比根长、比表面积均为HJ低于WJ处理,而根组织密度及根系总生物量为HJ高于WJ处理。接种菌根真菌处理下,苗木根系生物量变化规律均为EF>DEF>CF>CK。综上所述,指数施肥结合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有利于促进油松苗木根系形态构建。  相似文献   

17.
以醋渣、松针、菇渣等农林废弃物为材料,按不同比例配制成7种轻型基质,分别研究了其理化性状及其对油松移植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3(松针3+醋渣4+树皮粉2.5+羊粪0.5)的容重、最大持水量、基质相对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为最佳;油松移植容器苗成活率达最高,为92.27%;油松移植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也达最高,分别为32.64 cm和0.62 cm。以基质的物理性状及苗木的生长量作为综合指标,采用秩和比法对基质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以松针、醋渣、树皮粉、羊粪组成的3号基质是油松移植容器苗培育的最优轻型基质。该研究为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也为退耕还林等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良种壮苗保障。  相似文献   

18.
油松多元素专用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木施肥是培育壮苗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合理施肥能使苗木体内营养元素保持适当的比例,实现苗木稳产、高产。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油松3年生换床苗为试材,就不同肥料配比对油松各个营养阶段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施肥配方对油松苗高、地茎、生物量、纤维素的影响,以期为油松营养生理体系的建立及合理化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影响油松幼苗的株高、地径生长及树体的生物量积累。不同施肥处理相比,配施优于单施,以多元肥处理最优,可显著提高各生长指标。经施肥处理的油松与对照相比,生长期内苗高生长量增加10.51%~17.12%,地径生长量增加7.46%~14.93%,生物量增加16.16%~27.2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格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为培育优质阔叶树种容器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黄心土+20%火烧土+10%草炭土+20%河砂为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大(15 cm×18 cm、16 cm×16 cm)、中(12 cm×15 cm、13 cm×13 cm)、小(10 cm×10 cm、10 cm×10 cm)3种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塑料育苗钵对猴樟1年生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叶绿度(SPAD值)、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大规格容器猴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均大于中、小规格容器猴樟苗.大规格白色无纺布袋黑色塑料育苗钵猴樟苗的苗高、地径、总干重和苗木质量指数分别极显著(P<0.01)高于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塑料育苗钵的苗高、地径、总干重和苗木质量指数.不同类型容器对猴樟苗的苗高及苗木质量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大、中和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猴樟苗的地径及生物量总体上明显大于黑色塑料育苗钵的地径和生物量,白色无纺布袋猴樟苗的SPAD值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黑色塑料育苗钵猴樟苗.[结论]白色无纺布袋育苗比黑色塑料育苗钵育苗更有利于促进猴樟苗地上部生长;猴樟育苗以选择容量稍大的容器为宜,以装基质后口径15 cm、高18 cm的白色无纺布袋育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施N处理对乌桕容器苗营养元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筛选出培育乌桕容器苗的最佳施肥方法和施氮量。以当年生乌桕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C600)、指数施肥(Z200、Z400、Z600、Z800、Z1000)和不施肥(CK)共7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N素施肥处理对乌桕容器苗N、P、K等营养元素浓度(质量分数,下同)、积累量和可溶性糖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N处理对乌桕容器苗养分状况均有显著影响。随施N量的增加,乌桕容器苗各器官的N浓度都是先增后减,最大值出现在指数施肥Z600处,根、茎、叶的N浓度分别为101.80、91.50 mg·g-1和121.33 mg·g-1。乌桕容器苗各器官P浓度都较对照有所降低。指数施肥条件下,根和茎中的K浓度随施N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叶中的K浓度随施N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Z600处达到最大;乌桕容器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的营养元素积累量都随施N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Z600处;在指数施肥的各处理中,乌桕容器苗根、茎、叶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施N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