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故文化的异同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就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语翻译中的词汇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词汇石化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 多数研究者利用外部因素来解释, 认为中西方存在的客观现实因素、语言和文化因素是造成词汇石化的原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词汇心理表征、词汇网络建设策略和情感因素等内在心理认知机制也是词汇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承载和反映了社会文化现象。了解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准确地进行翻译,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4.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语言中最活跃或者说最富有变化的成分是词汇,词汇同社会文化的各项活动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密切相关,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传播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我把语面意义相同、文化内  相似文献   

5.
运用词义关系理论,对农科类英语作文资源库中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对比,指出隐藏于汉英2种语言背后的美学观念差异,语义次范畴组合差异以及文化意蕴差异,是造成英、汉语中词汇搭配差异的三大因素。词汇的搭配不是词汇的简单聚合,而是词汇间语段间的语义选择以及纵聚合与横组合关系的建构的结果。掌握词汇搭配的关键首先是把词汇知识转变成心理词汇知识,其次是激活和扩展心理词汇知识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各国文化的融合,而语言学习也成了热点,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英语已经成为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到了大学,我们依然离不开英语的学习,这个时候英语依然是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而存在。我们都知道,语言是由词汇组成的,词汇是语言中最小的单元,那么英语词汇的学习就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析高校英语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存在的问题,探讨词汇学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国外来词汇引进的描述和分析,主要论述了美利坚民族精神对美语词汇的影响。这一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美国文化与美国英语之间的关系,在美国英语较为盛行的全球化时代,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美国语言文化的了解。美利坚民族的包容精神使美国人能从其它语言中引进大量词汇,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美国英语的词汇量并丰富了美国人的表达方式;而美利坚民族的创新精神又使美语词汇得到极大的革新,从而使其新颖、特别,有别于英式英语。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特有语言文化与英语相结合的产物,文章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多样化翻译方法,以达到传递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学派的影响,语言学习被认为是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和单词的积累,而词语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却被严重忽视。针对这一现象,词汇学派提出了词汇短语绒预制板块”)的概念,认为词汇短语,而非生成学派所提出的句法,才是语言使用者内化知识的基础,继而认为外语学习中应注重对词汇短语的掌握,以达到熟练使用目标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以及价值观等的不同,汉译英时容易产生"中式英语","中式英语"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的表现主要有:词汇冗余;词汇缺乏;机械对应;搭配不当;词性误用;褒贬误用和对中国特色词翻译的不当上。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民宿作为一种非标准性住宿形态和个性化的产业形式,正迅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乡土文化是民宿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在根基。但在实践中,乡土文化在民宿中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原真性,不能与在地文化契合的现状。为此,应挖掘乡土文化精髓,寻求传统乡土文化与民宿的契合;树立科学开发理念,构建生态和文化民宿;采用合理的民宿开发合作模式,建立乡村居民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俊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4):362-365,376
在词语文化层面上,动物文化丛的内容涉及面极广。以动物词为研究对象,探讨英汉词语形象的对应与不对应正好说明词语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同一动物词语,英汉可具有相同的“文化继承型”形象,也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继承型”形象;另外,一种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继承型”形象,另一种语言不一定具备,而是以“自然联想型”形象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工程。将城市文化植入农村的现实举措在一定层面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引发其根本性的变革,农村文化发展保持了其自身的传统生活空间和姿态。对于该现象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景观,在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文化植入手段,以期高度自信的城市文化与相对自觉的农村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共建。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立人之本,大学是立人之所,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传播中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有人气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地基,这是形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等几方面,提出了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在大学文化育人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乡村的文化、经济、景观等诸多方面都在经历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构,而乡村游客的文化取向则是促使中国乡村生产与消费功能发生转换的关键因素。在全球信仰危机与价值失重的文化层面,乡村旅游复燃了人们重建理想与希望的激情;乡村游客的文化取向及其乡村意象认知的媒体代言正在生成一种意识形态,进而殖民化乡村的重构。文章结合中国几个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历史考察和跟踪调研,分析了乡村游客文化取向的机理、特征和参与乡村重构的途径、作用与影响;基于乡村旅游的文化建构功能,提出了还原中国乡村风貌、明确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导向、引导乡村游客消费理念、重构乡村田园理想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文化概念及人类学研究范畴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由于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从而导致人类学学科范畴含混不清。考察国内国际人类学研究现状,不难发现,过于宽泛的研究领域使人类学丧失了应有的学科内涵,因此要促进人类学学科稳健发展,首先需要对文化概念进行比较清晰且具有高度认同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进行选择。从考察学术界对“文化”一词的界定情况以及人类学研究论题的变迁轨迹人手,指出过于宽泛模糊的文化概念对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诸多侵害,并就如何界定文化概念和如何选择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受到广泛关注。古村落文化的活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增加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内涵, 推动上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上甘棠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活化文化灵魂、唤 醒文化记忆、激发文化活力、重塑文化价值、丰富文化体验等几个方面提出上甘棠文化活化的建 议。  相似文献   

18.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 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时琴  廖凤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71-374,376
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国际性和拥有美学价值、保健实用价值、丰富文化内涵的茶文化资源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目前在贵州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很多方面都有待深入,如:基础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茶企业规模的弱小、机械化生产程度低、茶产业文化影响淡弱、品牌宣传力度不强、品种繁杂、缺乏支柱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人才匮乏等。该文针对这些开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合理开发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以实现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