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生态环境问题较其他...  相似文献   

4.
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系统景观分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在中小尺度空间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优化系统结构、进行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建立稳定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甘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特性。探讨了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类型研究的客观基础及其分类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景观类型划分,对各级各类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特征进行了评述、并做出了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类型图。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在背景调研及深入剖析黄土高原边缘地区生态系统特点基础之上,应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构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框架,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论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北京顺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管理的重要依据。文中提出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关键生态问题识别、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核心步骤的技术路线,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研究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义的主要生态系统为林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萎缩、水污染、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生态安全上潮白河沿线一带、东北部山区地带和潮白河以东大部分区域生态安全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尤其是西南部地区生态安全指数较低;应通过在主要城镇组团核心周边进行生态控制带建设、恢复潮白河等天然河流,保护汉石桥湿地、东北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潮白河沿线等大型斑块,建立沿道路的生态廊道,综合构建顺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多维度多层次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聚类分析(FCA)和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对陕西省综合分区进行定量研究;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建立区划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应用上述方法,对陕西省95个县市的生态、经济、社会进行综合分区研究,结果得出生态环境区7个,经济社会区9个,综合区13个。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表明,上述研究结果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准确反映各区的状况,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为各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3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可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区划原则、依据、方法及命名,探讨利用3S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分析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隋唐以前人为诱因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中所产生的反面影响,结合这一时期历史上人类活动,深入揭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其次应该注意到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改造同步进行,而且也应该明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 10 4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中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模、计算,对甘肃省定西县安定区泉湾村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了定量化分析;扩展了层次分析的应用范围,对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多方案择优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决策结果表明: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就应该首先注重社区畜牧业的发展,其次是推动退牧还草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评价了陕北黄土高原延川县刘马家圪塔村现行生态建设模式,并利用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趋势线分析法,分析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应,特别运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垦殖指数等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对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背景,并咨询专家意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以综合反映该区域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的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背景、生态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人类适宜度的计算分类,最终算出研究区各县的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并归为不同评价等级。以期为黄土高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土壤水分生态条件的恶化愈来愈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限制因素,我们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区域水分变异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改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提高植被生产力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万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道路网络对黄土高原过渡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及其风沙过渡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干扰是造成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而道路网络作为人类干扰的途径,贯穿于各类景观,其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同时对土地生态安全产生影响.在分析道路对景观影响的基础上,论述道路网络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基于生态效应,从格局和过程研究入手,提出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安全指数,综合评估道路网络潜在生态影响及累积性后果,进而分析道路网络对典型脆弱区生态安全的影响.以陕北横山县为研究区,利用GIS分析道路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所造成的生态安全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大,道路密度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较高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