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密度特征和种群密度特征,以及群落密度和调查样点共有种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属性是种群属性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适宜的油菜品种和栽培密度来指导山地油菜生产。[方法]采用2015年油菜不同品种、密度的4因素4水平山地田间小区试验资料,研究不同品种和密度对山地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云南省保山市山地油菜品种可以大力推广云油双2号和花油8号,重点示范H148-1,淘汰A35。高产栽培的最适直播密度是14.67万~22.01万株/hm2。[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山市和其他相似地区山地油菜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山地水土灾害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IS技术对庆元县山地灾害与地形、地貌、坡度和坡向作空间叠置分析结果表明:山地灾害发生密度,以高丘地形、凝灰岩低丘地貌、东南向缓坡最高;山地灾害绝对发生量,则以低山地形、凝灰岩低山地貌、东南向斜坡地段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确定核桃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适宜密度,以“绿苑1号”为试材,分别在丘陵山地和平原地区设置3个处理(株行距3m×4 m、4 m×4 m和4m×5 m栽培),重复3次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山地丘陵栽培适宜密度是株行距3 m×4 m,而平原地区栽培适宜密度则是4 m×5 m.平原地区普遍挂果第2年,栽培密度3 m×4 m与4 m×4 m产量差异不如丘陵地区明显.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当地条件,适当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烟草根结线虫是云南山地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土壤中的初始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关系研究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在土壤中接种不同密度幼生的试验,研究了土壤初始虫口密度与发病及产量损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山地地貌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以湘西北龙山县土壤有机碳(0~100cm土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密度及储量进行了研究。运用ArcGIS空间插值法估算了该县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有机碳密度地形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龙山县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0 537.07×10~9 g,平均有机碳密度达10.61kg·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研究区有机碳密度以位于境内两条山脉西北坡的山原最高,龙山主脉山脊、紧接河谷的中低山山地有机碳密度次之,河谷开阔地与山地之间的缓坡地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再次,龙山主脉两侧河谷开阔地带最低。山脉东西坡水热条件的差异是东西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根本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旱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低于山地土壤。  相似文献   

7.
选择山地林道网典型的半树状配置线型为对象 ,应用模图分析法研究山地林道网密度、综合系数与配置线型之间的关系 ,建立精确计算林道网合理密度的迭代模型 ,探讨综合系数影响因素 ,并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对庆元县突发性山地水土灾害与土地利用类型作相关研究后发现,林业用地灾害发生绝对量最大,尤其是杉、松用材林,而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材用毛竹林几乎没有发生.灾害发生密度以耕地最高,尤其是山坡旱地,居二级土地利用类型之首,其次是望天田.因此,防治山地灾害必须考虑梯地、梯田的退耕还林.在南方山区,封山育林、保护自然植被,是防止山地灾害的有效措施,而发展材用毛竹林是山区生态经济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祁连山康乐林区4种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为祁连山康乐林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在祁连山康乐林区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康乐林区4种植被带0~40 cm土层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被带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储量均值表现为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带高山荒漠草甸草原带山地荒漠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荒漠草甸草原带0~1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78 kg/m~2、7.69 kg/m~2和6.92 kg/m~2,高于我国森林土壤0~10 cm土层平均碳密度(4.24 kg/m~2),山地荒漠草原带0~1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为2.92 kg/m~2,低于我国森林土壤0~10 cm土层平均碳密度;4种植被带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分别是30~40 cm土层的2.89倍和2.03倍,说明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在表层具有很强的表聚性。祁连山康乐林区山地荒漠草原带0~1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低于我国森林土壤0~10 cm土层平均碳密度,应该加强对祁连山康乐林区山地荒漠草原带的保护,严禁超载放牧,恢复天然植被。  相似文献   

10.
一、栽培技术规范化 做好预整地,丘陵、山地等结合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工程,因地制宜,修筑梯田、鱼鳞坑等.新栽幼树密度行株距5米×4米.  相似文献   

11.
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种日期、不同施肥量对山地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地附子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硫酸钾施用量为2 700 kg/hm2,附子产量达到最佳水平,而播种日期对附子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闽南山地对比分析不同密度7a生湿地松林分结构和密度效果的差异,用β分布模型拟合不同密度湿地松林分直径分布规律,以探讨湿地松最佳栽植密度和合理的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3.
黔南福泉山地烤烟栽培调控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福泉山地烟的高标准栽培技术,对山地烟进行了规范化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福泉山地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以施氮量112.5 kg/hm2,密度1.80万株/hm2,留叶数20~22片为宜。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不同密度对山地嫁接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1年以杭茄2019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的5个定植密度中,定植密度16 500株/hm2处理茄子株高较高,开展度较小,始收期早,单株结果数、果实大小、单果重适中,商品性好,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建议在山地嫁接茄子生产中推广;定植密度高于16 500株/hm2反而会影响植株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6.
福安是南方地区葡萄最大的集中产区之一,葡萄种植是产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来,葡萄产业迅速向山地发展,加快了对山地资源开发,也产生了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为此,对山地葡萄发展与山地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山地葡萄园规划建设、种植密度与架式、树体管理、土肥水管理、绿色防控保护生态等关键技术,对山地葡萄生态优质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地放养鸡育成期管理一般采取放牧+补饲或半舍饲的饲养方式。这样可保证肉、蛋品质优良。现将山地放养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关键技术要点简述如下,供养殖户参考。1山地放养鸡的放养季节及密度山地放养鸡的放养季节一般安排在雏鸡脱温后的4~5月份以后,当白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19.
在庄浪县山地梯田条件下,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模式,进行了粮饲兼用玉米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播种密度为5.25万~6万株/hm~2时,综合产值最高,可在庄浪县山地梯田及相同生态区域推广,高于或低于5.25万~6万株/hm~2时,综合产值下降。  相似文献   

20.
山地生态养鸡是指将传统的农家养鸡方法与现代科学养鸡技术相结合,利用林地、果园、荒山、冬闲田等自然资源,实行规模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鸡模式,优势明显,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新亮点。一、山地生态养鸡的优势1.减少疾病发生自1980年代以来,室内养殖肉鸡和蛋鸡发展很快,但由于室内养殖密度大、通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