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麦秸为原料生产人造板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从麦秸的原料特性、生产工艺技术与产品特性、产品的原辅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生产效益等方面分析以麦秸为原料生产人造板产品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目前麦秸尚不具备做为人造板产品生产原料的利用价值以及麦秸人造板产品开发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麦秸为原料生产人造板产品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麦秸的原料特性、生产工艺技术与产品特性、产品的原辅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生产效益等方面分析了以麦秸为原料生产人造板产品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在目前条件下麦秸尚不具备做为人造板产品生产的原料利用价值以及麦秸人造板产品开发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麦秸人造板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趋向成熟,其生产的麦秸人造板产品完全可以达标。问题在于麦秸原料纤维质量差、秸秆表面富含蜡质,采用木质人造板生产中使用的脲醛树脂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目前在麦秸人造板生产中使用的胶粘剂仍为异氰酸酯(MDI)。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异氰酸酯每吨的价格由原采的13000元增至20000元以上。昂贵的胶粘剂价格必然会导致麦秸人造板生产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湖南林业科技》2005,32(3):44-44
近来,国内外麦秸人造板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趋向成熟,其生产的麦秸人造板产品完全可以达标。问题在于麦秸原料纤维质量差、秸秆表面富含蜡质,采用木质人造板生产中使用的脲醛树脂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目前在麦秸人造板生产中使用的胶粘剂仍为异氰酸酯(MDI)。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异氰酸酯每吨的价格由原来13000元增至20000元以上。昂贵的胶粘剂价格必然会导致麦秸人造板生产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麦秸/聚氨酯复合人造板的工艺对其吸声系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洋 《林产工业》2003,30(5):25-27
通过变化麦秸和聚氨酯的比例、麦秸/聚氨酯复合人造板的密度、以及发泡温度,研究了麦秸/聚氨酯复合人造板在不同的声波频率下的吸声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声波频率下,发泡温度的高低对麦秸/聚氨酯复合人造板的吸声系数有不同的影响;麦秸/聚氨酯复合人造板的密度与其吸声系数的大小关系密切;在声波频率为250~4 000Hz区域内,麦秸和聚氨酯的比例对麦秸/聚氨酯复合人造板的吸声系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森林资源缺乏的形势下,利用农业剩余物制造人造板更加必要,农业剩余物是最具潜力的替代纤维资源。本文基于作者大量的研究经历,总结和讨论了在利用异氰酸酯和农业剩余物制造人造板时,应重视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原料准备、热压工艺、胶接技术、防止霉变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认为,利用稻秸和麦秸制造人造板,最合适的胶粘剂是异氰酸酯树脂胶,同时还应选择合适的工艺、胶接办法和处理办法。表1参9。  相似文献   

7.
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人造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发展非木材纤维原料人造板的意义,介绍了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近年来开展的利用竹材、亚麻屑、蔗渣、棉秆、葵花秆、麦秸、谷秸、玉米秸、芦苇、豆秸和烟秆等非木材纤维原料制造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硬质纤维板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上述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适于制造人造板,这些人造板在很多场合可以替代木材人造板使用,因而,在中国发展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人造板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物人造板天地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秸、稻草、玉米秸、棉秆、花生壳、亚麻屑、向日葵秆、烟秆、豆秸等纤维素含量接近于阔叶树村,少数接近于针叶树材。用这些农作物剩余物制造出的人造板,如麦秸均质板,其各项性能指标可以接近甚至达到木质人造板的质量水平。我国天然木材缺乏,但确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大量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农作物剩余物,是制造非木质人造板原料的可靠来源。我国在发展农业剩余物人造板工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剩余物人造板生产。从保护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农…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麦秸的组分、特性、麦秸资源及其经济价值和农作物秸杆人造板生产的概况;预测了麦秸人造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麦秸人造板的发展前景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在我国发展麦秸人造板的前景和意义,探讨了目前生产麦秸人造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指出了当前必须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以稻秸为原料制造高中密度人造板的技术基础研究,其内容包括稻秸表面特性的改变、稻秸原料单元制备、稻秸单元的胶合、稻秸单元干燥、异氰酸酯胶粘剂拌胶工艺、稻秸单元的铺装方法、稻秸板坯的压缩性和初强度、稻秸板坯的传热特性、稻秸人造板的热压时间和稻秸人造板的切割及砂光特性.本项研究结果为高中密度稻秸人造板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论发展麦秸人造板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工业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发展麦秸人造板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秸秆间歇发酵产酸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等生物质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利用其作原料生产有机酸既能降低成本,又可保护环境.本文主要对厌氧活性污泥产有机酸的间歇产酸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该实验用经稀硫酸预处理后的秸秆结合活性污泥进行厌氧发酵产酸,分别针对温度、底物浓度、pH和氮源对产酸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预测与原料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琳  孙琦  周定国 《林业科技》2005,30(5):45-47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和人造板工业高速发展的现状,阐述我国人造板原材料演变的历程。农作物秸秆作为绿色原料,在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等省份储量丰富。本文从工艺、成本、环保等角度,分析其作为人造板原料所具有的优势,并讨论了21世纪中国秸秆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板工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近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20世纪,人们开始用农作物秸秆制造人造板,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麦秸为原料、PMDI为胶粘剂的人造板生产性开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尤其在北美洲建设了相当数量的生产线。主要设备制造与系统成套商分别为:Compak、Daproma、Kvaner(即现在的Metso)公司。我国部分企业在90年代后期也进行了工业化生产试验并建设了或正策划建设这样的生产线。到2003年英国Compak公司在上海开始建设在中国的第一条生产线。  相似文献   

16.
越南甜竹纤维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竹原料、甜竹浆的纤维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竹原料纤维平均长度为2.37 mm、平均宽度17.91μm、长宽比值132.40;纤维平均壁厚为8.13μm、平均腔径为2.57μm、壁腔比值6.33。研究了在蒸煮过程中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蒸煮过程中甜竹纤维长度不断变小,从2.37 mm(原料)到1.79 mm(全浆),减少24%;蒸煮过程中纤维长宽比值也不断缩小,从132.40(原料)到98.89(全浆)。与青皮竹浆、桉木浆(阔叶木)、马尾松浆(针叶木)和麦草浆(草类)的纤维形态相比,甜竹浆纤维长度大于麦草浆纤维,小于马尾松浆纤维,与青皮竹浆和桉木浆纤维长度基本相近,因此甜竹浆纤维属于长纤维范围,是一种优良的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木质剩余物和向日葵秸秆制作外包装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制成包装材料得到科学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该产品既能缓解包装行业对木材的需求,克服纯木质包装材料使用中的主要缺点,又能将农业剩余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农业资源,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同时这种包装材料由于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的优势特点更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在介绍我国森林资源和实木包装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用木质剩余物和向日葵秸秆制作外包装材料的可行性并对其生产制备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麦秸/石膏复合材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麦秸和石膏为原料,采用铺装生产工艺,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原料形态、料膏比、乳白胶加入量和原料预处理方式等工艺因子对麦秸/石膏复合材性能的影响,并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的胶接状况。结果表明:料膏比10%、原料筛网目数10~20目、乳白胶的加入量12.5%、麦秸经热水处理3h,所制备的麦秸/石膏复合材各项物理力学性能较佳,指标可达到LY/T1598—2002石膏刨花板标准合格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介绍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现存问题,以及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影响玉米秸秆颗粒状燃料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碎料为原料,在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原料粒径的情况下,使用环模压缩制成玉米秸秆颗粒状燃料,分别测定压缩密度和耐久性,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在工业化生产中原料含水率是影响颗粒燃料的重要因素,而原料的粒径则是非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