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建文  黄艳  何开家  刘布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56-14156,14168
[目的]研究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脂溶性的化学成分,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质谱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25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7,11-二甲基-3-亚甲基-(E)-1,6,10-十二碳三烯(23.750%)、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S-(1α,7α.,8aα)]-萘(15.541%)、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S)-环己烯(30.349%)和角鲨烯(11.485%).[结论]这些成分均首次从粗齿冷水花中分离鉴定,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牛筋果[Harrisonia perforata ((Blanco)Merrill)]果实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石油醚萃取部分共鉴定了29种脂溶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69.67%.并确定其相对含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是顺-9,12-十八碳二烯醇(12.35%)、棕榈酸(9.67%)、于9,17-十八碳烯醛(8.97%)、亚油酸(7.97%)、油酸乙酯(5.81%)、伊谷甾醇(4.88%)、亚油酸乙酯(4.10%)。在此基础上.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测定了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石油醚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均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40、22和288μg/mL,由于石油醚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远远大于其它萃取物.因此笔者等先行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美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243-9244
[目的]比较北缬草不同采集部位中生理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μBondapakTM C18(3.9 mm×300 mm);先由流动相A[水-乙腈-磷酸(80∶20∶0.05,V/V/V)]洗脱40 min后,换成流动相B[水-乙腈-磷酸(20∶80∶0.05,V/V/V)]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缬草素类检测波长为256 nm,缬草烯酸类检测波长为220 nm,进样量为20 μl,分析不同采集时期北缬草不同采集部位中生理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北缬草不同采收部位间以根及根茎中生理活性成分含量为最高,叶部次之,地上茎部最少.9月为北缬草的最佳采集时期.[结论]不同时间采收的北缬草不同部位中生理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韩君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8):195-198
[目的]对白扁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含量测定与成分分析.[方法]用石油醚对粉碎的白扁豆脱脂,80%乙醇进行回流提取,正丁醇萃取,浓缩正丁醇得白扁豆总皂苷.白扁豆总皂苷粗提物通过硅胶柱、中压C18色谱柱进行进一步纯化,用薄层监测收集富集皂苷类成分的洗脱液,得到需要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测定,以0.5%香草酸-冰醋酸溶液和高氯酸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540 nm,并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仪(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在负离子模式下对总皂苷进行成分分析.[结果]白扁豆总皂苷通过硅胶柱、中压C18色谱柱纯化得到较纯的总皂苷.总皂苷UV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096~0.0192 mg/mL(R2=0.9981);平均回收率为98.15%.白扁豆总皂苷共鉴定出18个化合物.[结论]采用硅胶柱干法上样及中压C18色谱柱分离纯化,该方法纯化度高.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与UV法可用于白扁豆总皂苷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后续白扁豆总皂苷生物活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藏药材印度獐牙菜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印度獐牙菜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方法]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印度獐芽菜乙醇浸膏,所得产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洗脱后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印度獐芽菜全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和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山酮(Ⅱ)。[结论]2种化合物β-谷甾醇与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山酮均为首次从印度獐芽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李雪  李梅  陈春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535+3567-3535,3567
[目的]对唇香草脂肪酸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唇香草脂肪酸成分,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0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9,12,15-十八三烯酸(12.38%)、棕榈酸(6.28%)和棕榈酸甲酯(5.08%).[结论]该方法分析了唇香草的脂肪酸成分,为唇香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绒藤脂溶性成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绒藤脂溶性成分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SAS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绒藤脂溶性成分的工艺方法,探讨不同提取剂、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和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绒藤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最佳提取剂,超声波功率700W,提取时间30min,液固比8:1(V/m)。该条件下,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得率可达7.04%。[结论]超声波辅助提取绒藤脂溶性成分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高河菜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河菜脂溶性化学成分,为高河菜的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脂溶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8种组分,占总成分含量的80.80%,其中植醇(26.49%)、乙基胆甾醇(10.65%)、2-甘油-亚麻酸脂(7.84%)和亚麻酸甲酯(7.16%)含量较高。[结论]高河菜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萜类、脂肪酸酯、甾醇和烷烃类化合物,为高河菜的科学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萝卜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萝卜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方法]通过对萝卜叶水提物、水提物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萝卜中脂肪油类有效成分β-谷甾醇进行清除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测试,对萝卜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以柠檬酸为对照其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乙酸乙酯层>二氯甲烷层>萝卜叶水提物>β-谷甾醇>石油醚层>柠檬酸.[结论]萝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竹节参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竹节参脂溶性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竹节参的脂溶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并分析鉴定组分。[结果]共检测出27个峰,鉴定出23种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3.41%。竹节参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1-十八碳烯(18.06%)、3-甲基-2-丁酮(12.88%)、3-甲基丁酸(8.40%)、正己酸(6.60%)、辛酸(6.41%)、异丙基乙醚(6.08%)、2-乙氧基戊烷(5.08%)、十二烷(4.93%)、可巴烯(4.17%)。[结论]该试验检测出了竹节参脂溶性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及含量,为综合开发利用竹节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牛木叶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Lour.)Bl.]叶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从中鉴定出25个化合物,占其总量的76.32%。在已鉴定的25个化学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为α-D-乙基葡萄糖苷(18.93%)、2-羟基-2-环戊烯-1-酮(16.77%)、棕榈酸(9.27%)、棕榈酸乙酯(5.18%)、儿茶酚(4.27%)、软木三萜酮(3.11%)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气象色谱-质谱法对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挥发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象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可鉴定出野生藏茴香中的19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旋萜二烯(70.32%)、右旋香芹酮(14.02%),人工种植藏茴香中的17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茴香脑(40.86%)、右旋萜二烯(16.60%)、草蒿脑(7.52%);2种物质的比较,有9种相同的化合物。[结论]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叶中的挥发油在成分构成上比较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香槟玫瑰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槟玫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蒸馏提取法从香槟玫瑰花干样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46种主要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7.77%。香槟玫瑰花挥发油的主要组分分别为乙醇(8.23%)、异丁醛(18.94%)、α-蒎烯(4.73%)、芳樟醇(4.09%)、乙酸金合欢酯(4.31%)、橙花醇(4.59%)、香茅醇(15.59%)、乙酸香茅酯(3.91%)、异丁香酚甲醚(2.58%)、缬草醛(7.73%)。[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香槟玫瑰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靳有才  庆易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21-7121,7127
[目的]对青海野生薄荷的乙醚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乙醚作提取溶剂,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青海野生薄荷中的化学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L-薄荷酮(25.17%)、11-十八烯酸甲酯(15.64%)、D-柠檬烯(9.17%)、大根香叶烯(6.83%)、胡椒酮(3.37%)、6-甲基-3-异丙基-2-环己烯酮(4.18%)和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16%);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占鉴定量的67.52%。[结论]不同方法提取的野生薄荷乙醚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普洱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倩  佟玲  李文博  高钧  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72-7073
[目的]为普洱茶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回流法提取普洱茶中的挥发油,并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结果]从普洱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n-棕榈酸,其次为(Z,Z)-9,12-十八碳二烯酸、顺式芳樟醇、植醇、十四烷、1,2,3-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己醛、二十一烷和苯甲醛,以上成分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1.43%。[结论]普洱茶挥发油中主要含醇类、酸类、醛类、烃类、酯类、杂氧类、芳香族、杂环类等7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赵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53-9654
[目的]对蓼子朴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蓼子朴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GC-MS对所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蓼子朴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0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8-亚异丙基二环[4.3.0]-2-壬酮(13.92%)、二乙醇缩乙醛(10.38%)、二乙二醇缩乙二醛(10.30%)、邻丙酰基苯甲酸甲酯(10.08%)、肉豆蔻酸(8.03%)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7.38%)等。[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蓼子朴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的药剂。[方法]比较寡雄腐霉菌、烯酰吗啉和精甲霜灵·代森锰锌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寡雄腐酶菌对烟草黑胫病菌丝EC50为0.113μg/ml,烯酰吗啉EC50为0.713μg/ml;田间防治效果显示,寡雄腐霉菌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64.07%),与精甲霜·锰锌(65.35%)差异不显著,且略高于烯酰吗啉(63.85%)。[结论]寡雄腐霉菌能显著降低烟草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明明  罗静  钟永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22-9323,9360
[目的]分析小茴香茎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首先采用固相微方法萃取小茴香茎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分离和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小茴香籽的结果对比.[结果]从小茴香茎中鉴别出的挥发性成分22个,涵盖了醚、酮、酯、烃和萜等类,其中以反式茴香脑为主,其次是柠檬烯,两者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1.61%和16.16%,与小茴香籽的主要成分相同;小茴香茎的次要成分主要是1,3,3-三甲基-二环[2.2.1]庚-2-醇乙酸酯(6.23%)、大根香叶烯D(5.01%)、乙酸小茴香酯(4.25%)、β-法尼烯(3.66%)等,与小茴香籽的次要成分差异较大;同主要和次要成分相比,微量成分之间的差异更大.[结论]小茴香茎的挥发性成分与小茴香籽一样,主要以反式茴香脑和柠檬烯为主,但次要及微量成分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