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以依尔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肥依尔是根据马铃薯营养需求而研制出的一种专用型叶面肥,在马铃薯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喷施依尔后,植株生长健壮,叶厚而绿,根系发达。单薯重、单株薯重、淀粉含量及大中薯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科学施用基肥,适当喷施叶面肥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为探索减施磷钾基肥喷施叶面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一次性施入基肥的常规施肥量(CK)、80%磷钾基肥+喷施叶面肥2次(T1)、80%磷钾基肥+清水对照(T2)、60%磷钾基肥+喷施叶面肥2次(T3)、60%磷钾基肥+清水对照(T4),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株高、茎粗、LAI、SPAD值及块茎产量影响。与CK相比,T1处理各项指标表现较好,其中株高、LAI、SPAD值、商品薯率和产量均为最佳,茎粗、单株薯重和单株结薯数则CK表现最佳,T1为其次,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经济效益方面虽然T1处理成本投入升高,但净产值也有所增加,比CK处理高出8.06%,理论上增加收入262元/667m2,这对生产者意义重大。所以,该施肥方式可以作为马铃薯减肥增效生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叶面调控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的影响,以丽薯6号和云薯505为材料,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设2种叶面肥和2种植物生长激素处理(叶面肥设2个浓度,植物生长激素设1个浓度)。结果表明:在叶面肥调控中,促进丽薯6号、云薯505微型薯结薯的最佳处理分别是浓度1 g/L的花多多和浓度1 g/L的K_2SO_4,2种叶面肥均能够显著增加2 g以上及2 g以下薯块数量。植物生长激素调控中,浓度5 mg/L的ABA显著提高了丽薯6号、云薯505的2 g以上微型薯结薯数;浓度5 mg/L的6-BA显著增加了2 g以下云薯505的结薯数,而丽薯6号的2 g以下结薯数减少。在微型薯繁育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叶面调控方案能够提高单株结薯数。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甘肃高海拔干旱区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35 350 kg.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2倍,配施钾肥马铃薯可增产16.7~2 916.7 kg.hm-2,增幅0.1%~9.0%,每千克K2O可增收马铃薯0.2~19.4 kg,增产增收效益好。施钾后马铃薯薯块数增加29.3%,薯块重增加7.7%,增产以增加穴薯为主,其次是增加薯块重,同时马铃薯品质也有较大改善。试验表明,在施入适量有机肥和氮磷基础上,高产高效的K2O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5.
白糖浓度及光照条件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马铃薯脱毒苗直接在三角瓶中诱导马铃薯结薯,试图在更少的空间和更短的时间内诱导出大量试管薯,以便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获得高质量的原原种。本试验在6 mg.L-1 6-BA的诱导培养基中诱导试管薯,通过对不同白糖浓度、不同光照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黑暗条件对试管薯形成、结薯数和平均单薯重有促进作用;培养基中加入100 g.L-1的白糖明显提前试管薯形成期,显著增加结薯数和单薯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铃薯》2015,(5):278-282
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品种‘东农303’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生长调节剂和硼酸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结薯及休眠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硼酸外,其余物质都能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多效唑能显著抑制马铃薯植株生长,减少节数效果最为明显;烯效唑和B9可以显著提高微型薯的结薯数、有效薯数和总薯重,但对有效薯率和平均单薯重影响不大;但从处理后微型薯的休眠期看,烯效唑和多效唑能明显延长薯块的休眠期,而B9对微型薯的休眠期没有明显影响,由此说明,设施隔离的微型薯生产过程中,B9具有较好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种薯切块与小种薯播种栽培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节约用种量考虑 ,生产中常采用种薯切块的方法种植马铃薯。但由于消毒不严 ,一些病害易通过切刀传播 ,引起马铃薯发病 ,造成产量下降。在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时 ,采用小整薯播种不但可以避免病害传播 ,而且还可以起到抗旱保苗 ,保证苗齐苗壮的作用 ,从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供各地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东农303。4个薯块重500g的为大薯 ,7个重500g的为中薯 ,14个重500g的为小薯 ,各选取25kg作为试验材料。大薯切成4块 ,中薯切成2块 ,小薯不切。切块种薯用草木灰涂抹切口 ,以…  相似文献   

9.
必速灭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网棚条件下,进行了必速灭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必速灭可以显著地降低微型薯疮痂病感病率,降低病情指数,减轻疮痂病在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中的危害,而且促进了马铃薯扦插苗苗期的生长,提高了扦插苗的存活率、单株产量、小区收获产量和单株薯重。  相似文献   

10.
春夏季连旱是严重制约靖远县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为了探索利用田间地头的集雨水窖,用少量的水保障砂田马铃薯的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旱作区砂田马铃薯高产稳产的目的,引进注水补灌技术,利用地头的集雨水窖开展注水补灌次数对砂田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注水3次产量最高,达30 870 kg/hm~2,增产率49.89%,注水2次增产率33.50%,注水1次增产率23.89%;马铃薯注水3次单株鲜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马铃薯单株商品薯重注水3次最高为0.59 kg,注水2次为0.53 kg,注水1次为0.49 kg,不注水的为0.34 kg。商品薯率、经济效益随着注水补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注水补灌是砂田马铃薯抗旱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7个优良马铃薯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组合,分析了群体主要性状与生产力的遗传相关及其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群体平均单株结薯数、平均块茎重、商品薯数量和产量及小薯数量和产量与群体产量的遗传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平均块茎重、商品薯数量和产量是筛选商品价值较高的优良群体的重要相关性状.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平均单株结薯数、平均决茎重、商品薯产量、小薯产量和数量几个性状上对模型Ⅰ差异显著,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显著差异.特殊配合力方差为总方差的61.47%~147.52%,表明该群体的生产力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控制.相对配合力总效应值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_(3.4)=0.99).综合评定亲本801-5,Katahdin和Baraka在马铃薯群体和品种选育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脱毒马铃薯小种薯的高效繁育方法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防虫网隔离匍匐茎的脱毒马铃薯小种薯高效繁育方法:马铃薯播种在防虫网上,用少量基质覆盖种薯,上覆银-黑双色地膜,马铃薯匍匐茎生长在双色地膜与防虫网之间所形成的黑暗、潮湿空间中,形成类似雾培法的环境条件。播后45d,单株产生82个匍匐茎顶端,经5次采收,单株结薯数可达59.2个,平均薯重10.7g,大大提高脱毒马铃薯的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3.
晋西南山区川水地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晋西南山区川水地覆膜种植的马铃薯主栽品种费乌瑞它进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每公顷密度在53 892~89 820株范围内,其单株商品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商品薯重、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存在显著与极显著差异;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差异;小区产量以每公顷76 989株最高,小区商品薯产量以每公顷67 365株最高,而在生产实际中,追求更多的是商品薯产量,所以,该区域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覆膜种植以每公顷67 365株的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4.
因病毒引起的种薯退化是马铃薯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生产脱毒种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而试管薯是脱毒种薯生产的首要环节。然而,不同基因型马铃薯的试管薯形成能力差异较大,阻碍了试管薯的应用。比较了4个杂交组合后代共222个基因型材料(Solanum tuberosum L.)在短日照(8 h光照/16 h黑暗)诱导条件下的试管薯形成情况。结果显示,4个组合在结薯方式、结薯时间、结薯率及单薯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受亲本遗传基础影响十分明显。进一步比较各个组合内不同基因型的试管薯形成情况,发现组合内差异大于组合间差异,差异程度也因组合而异。此外,基于SSR分子标记与试管薯形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4个组合中与结薯时间、结薯率及单薯重相关的遗传位点差异明显。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仅存在个别共有位点,同一组合中不同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则因组合而异。结果从群体层面上结合表型和遗传位点,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基础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决定性影响,为马铃薯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叶面肥与土壤施肥相比,具有吸收快、作用强、成本低、增产多、效益高的明显优点.本试验的目的是探讨甘薯膨大素、增产菌和多效唑3种叶面肥不同组合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和叶面肥供试品种为极早熟马铃薯品种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马铃薯疮痂病发生与防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对内蒙古自治区18个种薯生产单位和11个马铃薯县(旗、市)进行了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pp.)实地访问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8个种薯生产单位有疮痂病率83.0%,病薯率0.0%~100.0%,11个县(旗、市)商品薯有疮痂病率100.0%,病薯率0.1%~38.0%。重复使用蛭石生产种薯、商品薯生产田轮作少、发病重。种薯较商品薯疮痂病问题更为严重。品种感病、条件适宜、重复使用蛭石、轮作少和缺乏有效杀菌剂是病害严重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使用效果显著的蛭石消毒剂或种薯处理剂是内蒙古马铃薯疮痂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山区马铃薯东农303留种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山秋种是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具体表现在植株粗壮,地上与地下部比重高,大薯数多,单株薯重和单薯重高等。因此,利用南方山区开展马铃薯秋繁留种,就近解决种源,保持良种特性,减少退化,扩大马铃薯生产,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一条就地留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种植,比较了马铃薯二倍体与四倍体的长势、叶色、薯形、薯皮色、薯肉色、芽眼深浅、单株产量、单株块茎数、平均块茎重等植物学和农艺性状,并对二倍体马铃薯的花粉育性以及2n花粉的频率进行了鉴定。根据单株产量、块茎数、薯形、2n花粉频率等综合性状,筛选出DY14-4-25、DY4-30以及Q49-1-9,为进一步开展马铃薯分解育种工作打下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微型化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控制植株个体生长;而其首要条件是种苗基础和营养水平.利用普通日光温室,在瓶苗假植或使用已有的微型薯育苗的基础上,采取砂床剪枝扦插和高密度少肥栽培生产微型薯,比移栽瓶苗或直播微型薯的办法更好.即在剪枝扦插后40天收获,平均获得单薯重1~5克的微型薯个数占总数的(76.0~91.6%,最高达100%.单薯重1克以上的4个规格1~3克、大于3克、大于5克、大于10克)微型薯直播亩产达1806~2194公斤,接近或超过大薯切块直播(1962公斤/亩),但4个规格微型薯的含量不呈规律性差异.单薯重小于1克的微型薯育苗移栽亩产达2299公斤,略高于大规格微型薯直播产量.但考虑其利用价值,将单薯重小于1克的微型薯作为脱毒原原种微型化生产的基础种苗使用更合适.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十分敏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对农业的危害不断增加。为了丰富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抗旱新品种,以18个马铃薯品种作为供试材料,测定干旱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对单株结薯数、平均薯重、大中薯数等10个主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293%。根据综合得分值,‘中薯31号’‘华颂7号’和‘华颂56’为相对抗旱的马铃薯品种。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马铃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GD)值0.66为基准,将18个马铃薯品种分为4类:‘中薯9号’‘中薯28号’‘中薯31号’‘内农薯2号’‘大西洋’‘中薯18号’和‘中薯668号’为一类;‘中薯27号’‘中薯19号’‘V7’‘华颂56’‘希森6号’‘华颂58’‘内农薯1号’和‘华颂34’为一类;‘华颂7号’和‘Innovator’为一类;‘冀张薯12号’单独归为一类。此研究结果为今后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抗旱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