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中国主要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以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CO2、CH4和N2O是几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CH4和N2O最重要的排放源之一,本文从减少水稻田和反刍动物CH4气体排放、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进行CO2气体施肥以减少秸秆燃烧和畜禽粪便随意堆置过程中CH4和N2O排放以及调整农田氮肥施用方法减少土壤N2O排放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在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些措施,以期在这些方面为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沈红 《现代农业》2012,(8):64-65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问题。农业生产在全球气体循环(包括CO2,CH4,N2O)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碳汇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5%,而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5%~18%。由于盘锦市森  相似文献   

3.
<正>FAO统计数据库(FAOSTAT)是有关农业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全面的信息来源,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分析有关问题提供主要数据支撑。最近,FAOSTAT发布了关于全球农业、林业和土地其他用途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新估计数。(一)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FAOSTAT数据显示,全球农业、林业和渔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过去50年里几乎翻了一番,2011年已超过100亿t CO2当量,占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黑龙港流域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大气中CO2增多,温室效应进导致了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大气温度升高、降水分布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为此,黑龙港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面对这种弊大于利的影响局面,政府从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层面,宜采用还原法、限制减少CO2排放等对策,农业自身宜采取主动出击法、适应法等措施,保障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戴佳伟  钱坤  陈琛  严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81-19982,20014
[目的]探讨安徽淮河流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安徽淮河流域地区主要农作物油菜和小麦田的CO2排放通量以及水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并探讨了该地区农田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的排放通量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农田土壤CO2、CH4的排放通量整体上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升高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同时也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制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CO2浓度升高以及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升高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物候期、光合作用、产量及作物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气候变化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在SRES各情景范围之内,未来20a仍会以每10 a约0.2℃的速率上升,存在进一步变暖趋势.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实际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农...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业生产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资料最根本的来源,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农业生产活动改变了地表大气、土壤和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贡献,并通过对稻田生态系统、旱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废弃物以及饲养业对温室气体CO2、CH4、N2O的产生、传输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所起的作用,从而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近年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逐年变暖,温室效益现象逐渐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成为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难题。CO2、CH4、N2O是常见的几种温室气体,据可靠资料我国农村活动产生温室气体CH4、N2O占总排放量的50%、60%,说明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文章笔者先分析我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然后着重阐述减排技术对策,如改善饲料质量和动物口粮搭配、选择有效新种子、采用释肥、长效肥料等,以期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提供可行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OTCs系统模拟了气温升高2℃和CO2浓度升高60 mg/kg等气候变化条件,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早稻两优287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变化特点,统计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增加CO2浓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增温处理次之,大田对照(无增温,无CO2浓度增加)产量最低;秸秆产量变化也有类似特点。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特点为,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频发,基本避开了低温冷害;不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与低温冷害均有发生。气候变暖对早稻发育期的影响特点为,生育前期差异不大,间隔均在1 d以内。进入拔节期开始,增温处理与增加CO2浓度处理生育进程逐渐加快,其中,增CO2增温+增CO2增温OTCs对照大田对照。增温2℃与CO2浓度升高60 mg/kg的气候变暖条件下,荆州市早稻露地育秧播期可提前至3月14日;如果是温室育秧,育秧的日期可安排在3月10日左右,比当前气候条件下早稻播种期提前了13 d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典型气候/环境因子变化对九段沙湿地碳固定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长江口区域几种典型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全球变暖、CO2增加和海水无机氮污染加剧等),并从植物生长量和土壤呼吸角度综合分析了这些气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对照相比,单方面的温度升高、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会提高九段沙土壤的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升温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CO2浓度升高会促使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CO2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的共同作用不会显著降低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的基础上加入升温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因此,要尽力避免海水中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两个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升温情况的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年来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冬季气候变暖明显,导致目光温室大棚内病虫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辽宁省喀左县冬季气候变暖进行了分析,并对日光温室大棚病虫害发生防治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及其对气候变暖的贡献远超过其他气体。因CO2强烈的温室效应而倍受人们关注。导致大气CO2浓度进一步增加的各种过程研究更是全球研究的焦点。该研究主要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从降低汽油机NOx排放问题入手,研究单缸化油器式汽油机进气加入CO2对其排放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了进气加入不同流量CO2条件下NOx、HC、CO和CO2的排放趋势,以及加入CO2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汽油机进气加入适量CO2可显著降低NOx的排放,对HC和CO的排放影响不大,但会使发动机输出功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叶面积指数是作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参数,也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当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逐年上升,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农业将受到影响.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采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系统,通过在黄淮海平原典型站点模拟3种CO2浓度条件下冬小麦在水分充足和水分亏缺2种情境下的生长过程,分析不同CO2浓度下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对叶面积指数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在干旱情况下对叶面积指数的正效应比湿润情况下更为明显,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发生水分亏缺的作物叶面积指数数倍增长.研究结论有助于分析CO2浓度变化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为农田水分管理提供依据,又为估算叶面积指数提出了一种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类型对北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吉林省延边地区不同施肥类型对水稻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CO2排放主要集中于8~10月,而CH4排放以7、8月为主,水稻生育盛期时N2O表现出明显的负排放特征,净排放发生于移栽期及秋季晒田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促进了水稻生育盛期CO2和CH4的排放,导致生长季CO2和CH4排放总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而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生长季N2O净排放。水稻植株促进了水稻生育期6~8月稻田CO2和CH4的排放,与无植株相比,月均通量分别增加了42.9%~226.1%和146.6%~418.9%。生长季土壤温度对稻田CH4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但对CO2和N2O排放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CO_2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特征与有机质含量关系,设计耕层土壤6个不同有机质含量处理。通过对土壤CO2排放定位连续观测,研究耕层土壤不同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土壤CO2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土壤CO2排放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呈单峰曲线季节变化,与地温和气温变化一致;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指数方程均可模拟土壤CO2通量与地温和气温关系,指数方程拟合效果优于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土壤CO2排放最大通量、平均通量、排放总量与耕层土壤有机质呈单峰曲线变化关系,二次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当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64.50、54.32、59.80 g·kg-1时,土壤CO2排放最大通量、土壤CO2排放平均通量、土壤CO2排放总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态箱法,在2010年5月和6月对松嫩平原莫莫格芦苇沼泽湿地和草甸湿地土壤CO2排放通量进行了对比观测。结果表明:莫莫格芦苇沼泽湿地和草甸湿地土壤CO2排放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芦苇沼泽湿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上15 cm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草甸湿地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下5 cm温度的相关性更强;土壤水分仅影响草甸湿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光合有效辐射对芦苇湿地和草甸湿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经引起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CO2、N2O、CH4等温室气体浓度增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解我国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历史过程、发展动向、研究热点,该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主题词"农业温室气体"/"低碳农业"/"农业节能减排"/"土壤固碳"/"稻田甲烷排放"/"氧化亚氮排放"/"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模糊匹配,共搜索收集我国研究人员中文期刊文献4732篇(198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其中包括期刊、教育期刊、特色期刊、博硕士论文和学术辑刊论文。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年出版量、关键词、作者和机构分布进行计量学分析,可以看出相关文献年发表数量在逐渐增加;以可视化图谱展现了1987—2017年的研究热点、研究动态、主要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0.
利用英国PP-system土壤呼吸测定仪对北疆典型绿洲农田作物棉花、小麦与玉米生态系统的土壤CO2释放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棉花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排放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午前大于午后,且小麦与玉米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呈平缓曲线,棉花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曲线变化较为剧烈;从土壤CO2排放总量来看,夏季日棉花生态系统的土壤排放总量最大,为30.98g CO2/(m2.d),其次为小麦和玉米生态系统,分别为8.04g CO2/(m2.d)和23.92g CO2/(m2.d);土壤CO2排放与气温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9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