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舞毒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舞毒蛾病虫尸稀释液于室内感染其一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_(50))为89个多角体/毫升;感二龄幼虫,LC_(50)为560个多角体/毫升。经二年蚕场防虫试验,以含82—320万多角体/毫升虫尸液防治1—3龄幼虫,效果达81—98%。用虫尸稀释液行小区感染一龄柞蚕及野外蚕场喷毒感染一、二龄柞蚕试验,病毒浓度从56—87,000个多角体/毫升,对柞蚕未见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吡虫啉对蚕的毒性试验表明 :4龄起蚕致死中浓度 (LC50 )为 2 71mg/L ,致死中量 (LD50 )为0 0 3 4 μg/头。 4龄起蚕连续添食吡虫啉水溶液试验表明 :0 0 0 71mg/mL( 1 4× 1 0 4 倍稀释液 )浓度吡虫啉连续添毒对蚕有明显的毒性 ,茧的经济性状也有显著地下降。 0 0 1 2 5mg/mL( 8× 1 0 4 倍稀释液 )吡虫啉连续添毒 1 2h的蚕 ,上蔟率为 86%,死笼茧率为 3 9%,鲜茧茧层率为 2 1 2 %,比对照区低 0 3 %,而持续添毒则表现为全部死亡。此外 ,吡虫啉对家蚕具有触杀和熏蒸毒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杀菌剂椒碱烯酰胺用于蚕业生产上防治桑褐斑病的可行性,采用菌丝抑制法测定椒碱烯酰胺对其病原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毒力,采用田间喷雾法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其对非靶标生/L,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田间用药2次后,椒碱烯酰胺300倍稀释液防效最高为4458%,500倍稀释液为3249%,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1 000倍稀释液为004%。椒碱烯酰胺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8166 mg/L,约为甲基硫菌灵的19倍。椒碱烯酰胺对家蚕龄期经过、茧层量和健蛹体质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眠蚕的体质量。研究结果可以为用椒碱烯酰胺与化学农药配伍防治桑褐斑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簇中死蚕和内部污染茧的发生已成为问题。因此,对这些的预防方法使用消石灰、改良派夫索鲁和西鲁唑鲁的防治效果及对茧和缫丝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材料和方法①对茧和缥丝影响的试验:供试的蚕品种春蚕期是朝日1号X东海1号,'早秋和晚秋蚕期使用芙蓉1号又东海1号。供试头数是4龄起蚕时每区2000头。1一3龄人主饲料育,4、5龄条桑育,5龄每天2回桑,不除沙,自然上簇。供试药剂和散布量,每  相似文献   

5.
讲演者已报告过人工饲料育蚕的病毒感染性比桑叶育蚕高,这次报告是因为研究了关于蚕儿用人工饲料饲育的时期长短与病毒感染性的关系。对5龄起蚕用桑叶添食CPV,比较1~4龄人工饲料育、1~3龄人工饲料4龄桑叶育、1龄人工饲料2~4龄桑叶育、1~4龄桑叶育的蚕儿时,-log ED_(50)值分别为4.8、4.6、3.9、3.1,人工饲料育的时期越长病毒感染性越高。对4龄起蚕添食CPV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倾向。在与上述相同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料育蚕与桑叶育蚕比较,对核多角体病病毒的经口接种抵抗力小的情况已有报告(松原、林屋;林屋等)。讲演者继续前报,研究了关于对用不同饲料饲育的蚕儿接种了NPV、CPV、FV的各种病毒时蚕儿的感染性等情况。首先,对1~2龄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蚕在3龄起蚕时,分别经口接种了NPV、CPV及FV。其结果,经口接种NPV的,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之间的-log ED_(50)值相差最大,接种FV的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是以人工饲料无菌育蚕和桑叶育蚕为材料,使其经受低温或微量毒物刺激,添食家蚕质型多角体(CPB)悬浮液,求出LD_(50)由此研究家蚕经受理化学刺激后所引起的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明确:(1)家蚕经低温处理后,对CPV感染抵抗性除蚁蚕外,均急剧下降,但3龄至5龄间下降变化值无大差异;(2)经受低温处理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与低温处理时间有关,12小时内,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急剧下降,12小时后已无明显差异;(3)经受低温处理后,若在常温下经一定时间绝食饥饿,对CPV感染抵抗性反有一定程度恢复,在饥饿12-18小时的范围内,时间愈长,恢复提高愈明显;(4)经受杀虫双、虫螨净等农药刺激的蚕,对CPV感染抵抗性下降,接触毒物量愈多,下降愈明显.中毒后给与良桑,感染抵抗性逐渐恢复提高;(5)长期食下氟化物污染桑,蚕生理上陷于虚弱,对CPV感染抵抗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作为确立小蚕期人工饲料无菌饲育、大蚕期条桑育这一饲育法的基础研究,在春蚕、夏蚕以及秋蚕各蚕期,研究了关于1~3龄及1~4龄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以后用桑叶饲育的蚕儿对各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病毒用了核多角体病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及软化病病毒3种,接种是把各种病毒按10种浓度稀释,然后对用各种饲育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应用昆虫抗保幼激素活性物质(YA_(20))调控家蚕生长发育和对茧丝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龄蚕添食YA_(20)液30—50ppm,三眠蚕诱导率很低;二龄到四龄蚕24小时前任何时间起连续添食48小时(30ppm),均能100%地诱导出三眠蚕,龄期经过当龄延长1—2天,而全龄则缩短2天、3天、4天以上;五龄蚕后期添食YA_(20),全茧量、茧层量可提高。(2)YA_(20)诱导的三眠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依二龄蚕添食>三龄蚕添食>四龄蚕添食而变化。(3)三眠蚕单位饲料转化率高于对照的4%—9%,单位饲料的生产量为对照的75%—90%。(4)三眠茧的解舒优,茧丝纤度偏差小,生丝强力、伸度、抱合力好,可缫制出4A—6A级高品位细纤度生丝。  相似文献   

10.
室内食下毒性测定和田间残毒期试验结果表明:虱螨脲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食下毒性(LC50)为7.7972 mg/L,属于高毒级;5%虱螨脲乳油2 000倍、1 000倍和500倍稀释药液处理的桑叶间隔30 d后,饲喂3龄起蚕可使全部死亡,饲喂5龄起蚕的生命率和结茧率均大幅下降。虱螨脲在桑叶上的毒性残留较长,对家蚕具有累积毒性,毒性作用缓慢,供试浓度在3 d左右表现症状,食桑减慢,龄期经过延长,蚕体表皮破裂,中肠脱出而死。虱螨脲对养蚕生产具有高风险性,桑园附近农作物应避免使用含有虱螨脲成分的农药。  相似文献   

11.
1—4龄起蚕添食NPV后,用人工饲料无菌育进行个体隔离饲养,並对残存的蚕在低温处理前进行体表消毒,5龄起蚕时进行低温处理,调查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血液型脓病的诱发与1—4龄添食NPV的关系,其结果是: 1—2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儿子5龄起蚕时即使进行低温处理,完全没有看到血液脓病的发生。 3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于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仅发生11.3%血液型脓病。 4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于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发生50%血液型脓病。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植物杀虫剂印楝素(azadirachtin)对家蚕的食下、熏蒸、内吸毒性及安全间隔时间:印楝素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02.67×10-6mg/L,致死中量(LD50)为12.56×10-10mg/头,家蚕对印楝素极敏感,但中毒后至死亡的时间较长,一般需3~5d;印楝素在田间常规使用浓度下对家蚕基本无熏蒸毒性;0.5%印楝素乳油2000倍稀释液根灌、喷叶处理,通过桑根或桑叶内吸并在树体内传导的作用极小,即未喷洒到药液的桑叶对家蚕相对安全;印楝素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时间很长,饲喂0.5%印楝素乳油800、1200、1800和2700倍稀释液处理后的桑叶,间隔30d对3龄蚕的死亡率均在50%以上。蚕用消毒剂消力威(三氯异氰尿酸、碳酸氢钠粉)1000倍和500倍溶液浸渍受印楝素污染的桑叶30min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确了在供试桑、蚕品种相同,饲养温度相同,病毒多角体处理及感染方法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蚕期的LD_(50)有明显差异。采用液态双相聚合物分离法及生物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蚕室附近被中肠型脓病病毒多角体污染情况及其中多角体的致病力。初步观察了土粒表面对病毒多角体(CP)的吸附情况。在养蚕生产现场调查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以1%石灰浆每平方米用量225毫升,对于蚕室内外的泥土地面消毒是不彻底的,提出了改进现行石灰消毒的用量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秋蚕五龄用桑商讨秋蚕五龄用桑,通常采用枝条下部叶质粗硬的桑叶,若在早期就使用而在五龄采用枝条上部良桑时,认为多少有助于茧质的提高,但是若在早期给与枝条下部桑叶时则必须考虑对虫质的影响,试验如下:  相似文献   

15.
哌虫啶(Paichongding)是一种最新开发的新烟碱杀虫剂,主要用于水稻等作物防治同翅目害虫。对家蚕毒性测定表明:哌虫啶对3龄起蚕的食下致死中浓度(LC50)为0.6249mg/L,95%置信限为0.5725~0.6699mg/L;10%哌虫啶悬浮剂1500倍稀释液田间喷雾桑叶,间隔15d后饲喂3龄蚕的死亡率100%,间隔60d后饲喂3龄蚕无中毒表现。哌虫啶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较强,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很长,桑园周围其它农作物应谨慎使用该杀虫剂。  相似文献   

16.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大蚕期摄入的营养物质在蚕体内的代谢分配,以及丝和卵物质的合成时期,1984年夏秋期以浙农1号×杭花为材料,自4龄第2日起,每日取蚕30头分成甲、乙、丙、3组,每头给与0.6uCi/50ul的?-~(14)C-甘氨酸添食,直至上簇,其中甲组在处理24小时后解剖取丝腺作自摄影;乙组化蛾后取卵巢管制成整体标本作自摄影;丙组采茧后行一粒缫,测定每50公尺茧丝的放射能并自摄影.又在5龄第3日取雌蚕用0.6  相似文献   

18.
大蚕期不同叶质对原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现行原种大蚕期(4~5龄)的用桑量约占全期用桑量的94%左右。在这段时期内,用桑的质量对体质、茧质、产卵量有很大影响。又据一些试验报导,蚕卵的造成,主要是以4龄及5龄初中期所吃的桑叶为材料,亦说明这段时期用桑质量与造卵数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大蚕期叶质对原蚕的影响,我们将大蚕期分作前期(4龄~5龄初期),后期(5龄初期~上簇)进行了试验。试验经过和成绩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测定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食下毒性(LC50)为1319万孢子/mL(即供试药剂稀释758倍),与其推荐使用稀释浓度500~1000倍(2000~1000万孢子/mL)接近;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500倍和1000倍稀释液对桑树喷叶处理,喷药后1 d起采摘桑叶,连续饲喂3龄起蚕均无致病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在稀释500倍和1000倍的推荐使用浓度下,对养蚕生产的安全性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
家蚕添食脓微灵,亮蚕灵,复合酚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有关药剂给蚕添食对防治蚕病的效果 ,1998年中秋蚕、1999年春蚕期 ,我们在海安镇平桥村三组杨本明家开展了家蚕添食脓微灵 (又名强力碘 )、亮蚕灵、复合酚的试验 ,对防治蚕病有一定的效果 ,现初报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添食药剂 :脓微灵、亮蚕灵、复合酚三种家蚕添食药剂。  1.2 添食方法与次数脓微灵 :将 10 0倍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桑叶上 (与桑叶之比为 1:10 ,以下两种药剂稀释液与桑叶之比类同 ) ,稍晾干后给蚕添食 ,4龄起蚕添食一次 ,5龄起蚕隔日添食一次。亮蚕灵 :5 0倍稀释液 ,每支药剂加白酒10 0毫升 ,将稀释液与白酒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