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提高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当地农民种植玉米常见的灌溉方式,对畦灌、膜上灌和膜下滴灌三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种玉米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畦灌提高了40.7%,较膜上灌提高了46%,且畦灌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当地农民种植玉米常见的灌溉方式,对畦灌、膜上灌和膜下滴灌三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种玉米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畦灌提高了40.7%,较膜上灌提高了46%,且畦灌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微润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膜下滴灌作对照,共设5个处理,研究了微润灌溉条件下不同埋设深度、间距和压力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润灌溉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趋势异于膜下滴灌;玉米茎粗、株高和产量随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膜下滴灌(CK)的产量最高,与微润灌溉处理有极显著差异,分别比T1、T2、T3和T4高33.13%、34.48%、26.82%和63.94%;微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较膜下滴灌高,各处理无极显著差异,最高的为T2处理,且与膜下滴灌有显著差异;微润灌溉有利于玉米籽粒发育,使籽粒饱满,百粒质量增加;在不同的微润灌溉处理下,微润管的埋设深度、间距和压力对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压力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最大,间距对耗水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辽西地区膜下滴灌对不同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表明灌溉与不同玉米品种产量互作显著,各灌溉处理总耗水量(ET)差异均不显著,部分灌溉高产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灌水利用效率(IWUE)差异显著,豫丰508与新单001的IWUE较高,分别为2.07 kg/m3与2.02 kg/m3;通过聚类分析将玉米划分为低水效和高水效品种,表明高水效品种产量比低水效品种增产,辽单1211(产量最高为955.43 kg/667m2)是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优品种,高水效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百粒重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2016年在新疆兵团第二师农试站,进行了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溉试验研究,通过开展并获得3种不同土壤水分情况玉米试验结果,对膜下滴灌玉米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玉米生长指标、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土壤水分在65~85%θ田持处理的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最优,可以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减缓干旱造成的粟米减产现象,寻求辽西北粟米种植区最优的灌溉模式,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采取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雨养对照(Rain-fed Control Check,RCK),轻度非充分灌溉(Moderate Deficit Irrigation,MDI)和重度非充分灌溉(Severe Deficit Irrigation,SDI)3个处理,对粟米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RCK处理,MDI和SDI处理均可提高粟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MDI和SDI灌溉处理分别较RCK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19. 98%和19. 57%。MDI和SDI灌溉处理可显著提高粟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重,而对穗长、穗粗和百粒重无显著影响。MDI和SDI灌溉处理分别较RCK处理显著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分别34. 25%与31. 01%和26. 55%与27. 68%。综合经济效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推荐轻度非充分灌溉MDI处理为适宜该地区最优的灌水模式,其产量为8. 09 t·hm~(-2),净收益最高达24 114元·hm~(-2)。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对夏花生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不同灌溉方式处理,并在准确调查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量的基础上研究花生膜下滴灌技术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常规灌溉产量提高17.32%;膜下滴灌总水分利用效率为2.044 kg/m~3,较常规灌溉提高23.80%,其灌水的水分利用效率为6.935 kg/m~3。因此,膜下滴灌能改善水分在不同时间的分布,协调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荚果发育。  相似文献   

8.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制度的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的大田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生物量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适量的灌溉会促使玉米协调营养器官和经济器官的比例,从而提高经济产量。相同的灌溉定额不同的灌溉次数对产量有一定影响。膜下滴灌与传统种植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选择适于西辽河平原春玉米生产的灌溉方式,于2018—2020年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采用3种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开展试验,探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吐丝后,通辽市和赤峰市浅埋滴灌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浅埋滴灌下,玉米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较膜下滴灌、传统畦灌分别高9.31%、15.25%和13.45%、29.07%,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分别提高15.17%、32.38%和6.93%、47.82%。在3种灌溉方式下,春玉米吐丝前、吐丝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总的来看,浅埋滴灌下春玉米的产量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平均增产3.43%和7.43%,膜下滴灌较传统畦灌平均增产3.87%。在灌溉水利用效率上,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在氮肥偏生产力上,除2018年兴安盟试验点外,浅埋滴灌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综合产量、水氮高效利用等因素,浅埋滴灌的灌溉方式为西辽河平原和拟生态区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不同灌溉方式下氮素高效利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对比的方法进行,供试品种采用农华101,密度5 000株/亩,以当地农户生产灌溉定额为设定灌额,测定和分析了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2年中,浅埋滴灌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膜下滴灌条件下最低,二者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各处理间氮素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氮素利用效率以浅埋滴灌最高,大水漫灌次之,膜下滴灌最低,其中2019年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20年浅埋滴灌和大水漫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膜下滴灌;玉米籽粒产量以浅埋滴灌和大水漫灌最高,二者与膜下滴灌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综合结果分析可知,浅埋滴灌是西辽河平原玉米生产上较适合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等灌溉量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管式水分仪测定窄行、根区和宽行下0—50 cm土层水分含量,研究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及其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优先补充窄行和根区的土壤水分,而细流沟灌优先补充宽行表层的土壤水分。而玉米耗水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范围内,膜下滴灌的窄行和根区0—30 cm土层水分含量均高于细流沟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减小,40—50 cm土层水分动态受灌溉方式影响较小。膜下滴灌较细流沟灌可显著促进玉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生长,提高叶面积指数。开花期膜下滴灌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细流沟灌平均增加4.3%和8.3%,成熟期平均增加4.9%和15.1%。开花期和成熟期玉米总生物量均为膜下滴灌>细流沟灌处理,开花期增加12.2%,成熟期增加11.5%。膜下滴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细流沟灌处理,分别增加17...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普通地膜和渗水地膜交替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种植五种处理方式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覆盖方式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渗水地膜覆盖能使玉米产量增加32.66%,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9%,说明渗水地膜覆盖是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辽河农场厚德种业进行了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目的在于寻求膜下滴灌水肥配施方案。玉米田间试验采用拉丁字排列式。结果表明:该地区灌水量、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为正效应。从生理性状、产量增幅和水分利用效率角度评价,以优化施肥和中水处理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获得产量为991千克/亩。所需化肥量分别是尿素44.2千克/亩、二铵16千克/亩、硫酸钾8.0千克/亩,全生育期需水量442.8毫米,其中有效降雨量285.3毫米,补充灌溉量为157.5毫米。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膜下滴灌,设置不同灌水,确定最佳经济效益下的灌溉定额。结果表明,灌溉定额试验玉米产量、水分生产效益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多砾石砂土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溉制度。以灌水定额为变量(30.0 mm、37.5 mm、45.0 mm、52.5 mm和60.0 mm),显著性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为手段,进行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显著性分析结合生长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52.5 mm灌水定额适宜膜下滴灌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茎粗的生长;模糊综合评判确定52.5与60 mm灌水定额最有利。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灌水定额的增加对灌溉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灌水定额由30增加至45 mm处理间的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显著性差异(P< 0.05),但45至60 mm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模糊综合评判后发现,52.5 mm的灌水处理对膜下滴灌玉米的生长指标、增产指标与节水指标均最优。以节约水资源的理念出发,综合考虑膜下滴灌玉米的生长指标、产量及其构成,认为拔节期后灌水定额52.5 mm,灌溉定额472.5 mm的灌溉制度最适宜多砾石砂土膜下滴灌玉米种植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为大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兴农168为例,根据膜下滴灌灌水定额共设置5个处理,对应的灌水定额分别为104.0、138.0、172.0、206.0和240.0 mm。通过2016、2017年连续2年田间试验,分析研究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耗水量均与灌水定额呈正相关,但是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定额呈负相关。通过对比分析2016和2017年2年的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数据,认为试验地区玉米膜下滴灌的最适宜灌水量为172~206 mm。[结论]合理的灌水定额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处理(240、280、340、390、440 m3/667 m2)和常规地面灌处理(CK,550 ~ 650 m3/667 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为南疆地区膜下滴灌玉米栽培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在一定灌溉定额下(240 ~ 390 m3/667 m2)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的灌溉定额(> 390 m3/667 m2) 对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无显著提高。因此,膜下滴灌条件下,南疆套播玉米灌溉定额为 340 ~ 390 m3/667 m2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处理(240、280、340、390、440 m3/667 m2)和常规地面灌处理(CK,550 ~ 650 m3/667 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为南疆地区膜下滴灌玉米栽培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在一定灌溉定额下(240 ~ 390 m3/667 m2)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的灌溉定额(> 390 m3/667 m2) 对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无显著提高。因此,膜下滴灌条件下,南疆套播玉米灌溉定额为 340 ~ 390 m3/667 m2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确定新疆滴灌春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适宜水分下限,可为该地区滴灌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制度建立提供技术依据。以郑单958为试材,采用宽窄行覆膜种植,井水滴灌方式灌溉,分别在玉米拔节—抽雄期、扬花—灌浆期、乳熟—完熟期均设置3个不同的土壤水分下限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灌水下限不同,拔节—抽雄期、扬花—灌浆期、乳熟—完熟期土壤水分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90%和70%时,玉米生长发育最好,产量(15.61 t/hm~2)和水分利用效率〔29.14 kg/(hm~2·mm)〕最高,该处理(T_3)下全生育期总灌水量为464.2 mm。利用试验结果分别拟合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曲线,结果显示,耗水量为540.27 mm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97 kg/(hm~2·mm)〕,耗水量为570.68 mm时玉米产量最高(15.58 t/hm~2),该拟合结果与T_3处理的实际测定结果相近。滴灌条件下,春玉米拔节—抽雄期、扬花—灌浆期、乳熟—完熟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90%和70%。  相似文献   

20.
以地下浅层水作为灌溉水源,开展了玉米不同灌水方式效益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具有节水、增墒、增产、增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效果,膜下滴灌是实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