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巢湖沿岸典型圩区油菜-小麦生长季营养盐输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巢湖沿岸某典型圩区在油菜和小麦生长的秋、冬、春季,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进排水观测、取样和室内水质分析,探讨圩区面源营养盐的输出特征.结果表明,圩区08-09季(2008年10月-2009年5月)和09-10季(2009年10月-2010年5月)2个油麦季降水量分别为412,704mm,排灌站总排水量分别为141,249mm,排水总氮浓度分别为0.7~17.0 mg/L和0.9~33.3 mg/L,总磷浓度分别为0.005~0.44 mg/L和0.013~0.87 mg/L,表现出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和年际差别,其流量加权平均浓度均超过了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氮的输出以可溶性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为主,其中硝态氮浓度高于铵态氮,可溶性磷占总磷比例年际差别较大.总氮与硝态氮表现出较一致变化规律,且其逐月变化与施肥较一致,而磷指标动态变化与磷肥的施用时间并不一致,这与输送过程中沟渠的滞留作用及磷的迁移转化有关.圩区沟渠水质空间变化表明减量化施肥对减少氮磷流失有一定的效果.08-09和09-10的2个油麦季总氮净输出通量分别为6.1,21.0 kg/hm2,总磷的净输出通量分别为0.14,0.35 kg/hm2,分别相当于氮、磷总施肥量的3.1%,10.5%和0.6%,1.4%.秋、冬、春季由于温度较低且并不是水体水华的爆发时期,但是由于油麦季长,排水营养盐浓度较高,营养盐净输出负荷大,大量的营养盐在受纳水体的累积作用对随后夏季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容忽视.可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沟渠的滞留作用减少实际排入到受纳水体营养盐的总量.  相似文献   

2.
巢湖流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氮磷流失特征与产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减少巢湖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寻求高产稳产和环境友好的最佳结合点,研究了巢湖流域3种施肥措施大田示范条件下水稻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和排水沟渠水质特征及水稻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减量化施肥的地表径流总氮(TN)浓度比常规施肥的低23%,总磷(TP)浓度低16%;减量化施肥沟渠的TN浓度比常规施肥的低38%,总P低49%。优化施肥的地表径流TN浓度比常规施肥的低13%,TP浓度低约3%;优化施肥的沟渠TN浓度比常规施肥的低26%,TP浓度低7%。优化施肥的产量最高,减量化与常规施肥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巢湖流域优化施肥和减量化施肥技术是值得推广的水稻大田示范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3.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红枫湖保护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红枫湖保护区非点源污染及其与水质的关系,了解红枫湖非点源污染负荷现状,为红枫湖保护区非点源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研究红枫湖总氮(TN)和总磷(TP)污染负荷。[结果] 2016年TN,TP的非点源污染排放量为863.78和77.14 t,用经验系数计算的非点源污染排放量TN为701.19 t,TP为232.99 t,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加入了地形影响因子,具有更高的准确性。2016年非点源排放的TN,TP占总污染负荷的73.54%和82.54%,相较于2008年非点源污染负荷TN,TP占比分别增加了27.03%和19.69%,但水质总体为Ⅱ类。[结论]目前非点源污染是红枫湖的主要污染源,但对水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西笤溪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营养盐输出系数估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营养盐输出系数是建立非点源污染模型的重要参数。以位于太湖地区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 IS技术进行子流域划分并选择了11个典型小流域,通过对2004年Spot遥感影像解译获得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于2004年分3次监测了各个小流域出口的TN、TP浓度。基于以上数据,定性分析了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营养盐输出关系,表明随着耕地面积比例增大或林地面积比例减小,营养盐输出水平增大;在此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TP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进而计算获得西苕溪流域耕地的TN、TP输出系数分别为4.747 3 m g/L,0.089 6 m g/L,林地的TN、TP输出系数分别为0.271 3m g/L,0.007 5 m 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浅水塌陷塘新型湿地藻类群落季节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市潘三塘为例,探讨了浅水塌陷塘新型湿地的藻类群落季节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水塘夏季水体有机污染严重(CODCr为52.63 mg/L),营养盐(TP、TN)为Ⅴ类水质,分别达0.45 mg/L,2.01 mg/L,营养状况为重度富营养化,其藻类以蓝藻为优势种;春秋季水体污染稍弱于夏季,属Ⅳ类水质,为中度富营养化,秋季(藻类优势种为绿藻)富营养化程度略高于春季,总体水平接近重度富营养化.藻类生物量Chla秋季最高(27.54 mg/m3),夏季次之(16.85 mg/m3),春季最低(5.82 mg/m3),与TP、TN和CODCr分别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较好地指示水体内营养盐及有机物的污染水平,但与总硬度并无显著相关关系,对总硬度影响不大;另外,浅水塌陷塘湿地的藻类群落生物量与水深(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量的季节变化亦可影响藻类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古蔺河流域古蔺县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准确估算古蔺河流域古蔺县境内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输出负荷,确定出农田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中TN,TP输出量对水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输出系数法,对研究区内三种污染源和两种污染物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得到以下结果:研究区内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输出总量为4 051.14t/a。其中TN负荷量为3 738.50t/a,TP为312.64t/a。从污染源角度分析,农田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三种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16.57%,37.97%,45.45%。从污染物角度分析,TN,TP两种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70.51%和29.49%。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污染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污染源,TN负荷量远大于TP为主要污染物,根据研究区的水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重庆市36座水库的监测,各水库chla值范围为1.59~52.3mg/m3;TP范围为0.002~0.598mg/L;TN范围为0.52~5.94mg/L;SD范围为0.48~3.2m;CODMn范围为0.75~9.3mg/L。CODMn、TN与chla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D与chla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P与chla的相关性较差,利用回归分析得出TN、SD、CODMn与chla的线性关系。利用修正的卡尔森指数对水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35座大中型水库达到富营养化的水库为27座,达到中营养的8座,贫营养水库无。通过对富营养化水库分布分析,位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水库富营养化状况比都市区和渝西地区轻。对重庆市3座大型水库的营养盐输出作了初步估算,对比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口营养盐排放量,表明仅3座大型水库排放的TN超过67个城市污水口排放量,TP排放占城市污水排放量的16%。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内蒙古呼伦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呼伦湖富营养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2012—20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水体中TN,TP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并对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在时间上,Chla,TN,TP浓度均表现为:7,8月9月1月;在空间上,TN的浓度的范围为1.70~2.31mg/L,均值为1.94mg/L。TP的浓度的范围为0.15~0.25mg/L,均值为0.19mg/L。呼伦湖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Ⅴ类水体标准,是磷限制性湖泊。叶绿素a与总氮表现为:西南、东北两端中部,总磷浓度除一个水质观测点较高外,其他各观测点变化不大。呼伦湖水体夏季已经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而冬季和秋季呈轻度富营养化水平。[结论]呼伦湖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丰富的外源输入为非冰封期呼伦湖发生富营养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巢湖流域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巢湖是我国 5大淡水湖泊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 ,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活动的实际考察 ,分析了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及其成因 ,为巢湖富营养化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非点源污染物TN,TP时空演变特征,找出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影响TN,TP变动的最活跃单元,分析TN,TP污染防治分区演变,为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13年土地利用为基础数据,结合3S技术,运用输出系数模型和等标污染负荷法模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结果]1990—2013年期间南四湖流域非点源TN和TP污染排放量整体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稳,其中TN是主要污染物;TN的主要污染源是土地利用,TP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生活和畜禽养殖;1990—2013年期间,南四湖流域非点源TN和TP变动最活跃的单元是降水因子。[结论]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具有地区差异等特点。整体而言,湖西地区比湖东地区污染严重,但在近24a间,地区差异有缩小的趋势;1990—2013年期间,湖西地区非点源污染较为严重,属于重点治理区;北沙河流域、洸府河流域和梁济运河流域污染程度有加重趋势,是优先控制和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