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襄麦35是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合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全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集北方小麦的丰产性和南方小麦的多抗性于一体,并且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GB/T17320-1998),是湖北省小麦高产育种的成功尝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襄阳市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阳市近年小麦单产、总产量持续增加,集约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当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多年探索及其综合集成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襄阳市小麦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襄阳市粮食增产及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襄麦35是襄阳市农科院以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审定,适宜在全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集北方小麦的丰产性和南方小麦的多抗性于一体,是湖北小麦育种工作者在高产育种中的成功尝试,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襄阳市黑小麦生产的调研情况,分析了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及品质结构现状,提出了以专用小麦和特色功能小麦开发为抓手,加大湖北省小麦品种结构调整力度的基本思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5.
襄州区实施小麦高产创建的成效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农业部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湖北省襄州区通过集成技术、集约资源、集合力量等措施实施小麦高产创建,集高产良种、机械播种、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于一体,最终夺取了小麦大面积的丰产丰收。2014年我区小麦经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专家实割实测验收,平均亩产达到542.9㎏/667㎡,再次刷新湖北省小麦万亩高产创建记录,为今后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快速培育并推广种植适宜湖北省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开展了应用单倍体技术选育小麦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单倍体技术育成了小麦新品种襄麦D31,该品种201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15年秋开展了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以探索襄麦D31适宜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播期显著影响襄麦D31的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的影响则较小;鄂北地区襄麦D31适宜的播期与密度为10月底稀播180万苗/hm2,但密播并不影响产量;单倍体技术育种是值得推广的高效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湖北省位于我国小麦优势生产区域之内,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据农业部2010年统计,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8位。近年来,在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理念的引导下,随着国家良种补贴及其他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湖北省一批优质、高产、抗性较好的品种相继育成或引进,并投入生产,使湖北省大田小麦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证明,小麦加工品质主要受占小麦干物质15%左右的蛋白质[1]、特别是谷蛋白的含量和性质  相似文献   

8.
开展长江中下游稻茬麦中弱筋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区光温水条件及稻麦两熟协调高产的品种,明确其适宜种植范围,提出湖北省小麦主产区优质弱、中筋小麦品种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为有效缓解干热风对小麦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2011~2015年,河南省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连续4年针对干热风为害进行试验研究与高产示范,并对新乡市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整理,研究与集成了小麦预防干热风高产栽培技术。一、选择高产稳产品种,确保用种安全以半冬性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重点推广新麦26、郑麦366、西农979;中筋小麦以矮抗58、周麦22、百农207等为主。晚  相似文献   

10.
华麦2152是湖北省2008年8月审定命名的中筋小麦新品种,其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种标准,且表现为早熟、矮秆、高产、稳产。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讨论了该品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冬小麦"三系"高产制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育系AL22(A)和恢复系99 AR144-1(R)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父母本行比、氮肥用量和化学调控对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父母本行比对制种产量影响较大,当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最高,为1 718.1 kg/hm2,比平均制种产量高25.7%;在一定范围内,制种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期追施尿素240 kg/hm2时,制种产量可达1 636.8 kg/hm2,比对照(不施氮肥)高33.9%;拔节期喷施壮丰安和赤霉素对制种产量影响不大。[结论]在该试验中,当父母本行比为2∶6、拔节期追施尿素240 kg/hm2、拔节期喷施壮丰安225 ml/hm2和赤霉素30 g/hm2时,制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估测不同树龄扁桃树的产量.[方法]应用框产法,利用不同树龄树体体积与单位体积内果实数和极矫正系数相乘.[结果]5年生扁桃树高产产量平均0.92 kg,中产产量平均0.4kg,低产产量平均0.09kg.7年生扁桃树高产产量平均1.6 kg,中产产量平均0.69 kg,低产产量平均0.16 kg.11年生扁桃树高产产量平均7.16 kg,中产产量平均3.11 kg,低产产量平均0.71 kg.[结论]框产估测法应用于扁桃估测产量,简便、快捷,可用于实际生产进行扁桃测产.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产量与光温生产效率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夏玉米各产量层次之间的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能力,量化山东省夏玉米籽粒产量与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农业生产条件和栽培措施对产量差及效率差的贡献率,探讨产量差、效率差协同缩减的可能性,为缩小夏玉米产量差距、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东省泰安、淄博和烟台3市进行,针对山东夏玉米生产调研出的问题,在同一地块采用综合管理模式,从合理密植、优化肥水、增产增效的角度设计了4种管理模式,模拟超高产水平(SH)、高产高效水平(HH)、农户水平(FP)和基础产量水平(CK)4个产量层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层次之间的产量差及光温资源生产效率差。结合光温生产潜力分析和作物产量性能分析,探究产量差和效率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差增效途径。【结果】当前山东省夏玉米光温潜力与超高产水平、超高产水平与高产高效水平、高产高效水平与农户生产水平、农户生产水平与基础产量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分别为5.85、0.82、1.90、1.35 t·hm -2,光能生产效率差分别为1.74、0.15、0.28、0.45 g·MJ -1,温度生产效率差分别为1.09、0.10、0.17、0.28 kg·hm -2·℃ -1;当前不可控因素对产量差和光、温生产效率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8.49%和66.09%,可控因素对产量差和光、温生产效率差的贡献率分别为41.51%和33.91%,地域差异因素对产量差、光能生产效率差和温度生产效率差的贡献率分别为1.98%、2.49%和3.24%;产量差与光温资源生产效率差之间有显著相关性;SH和HH处理较FP处理和CK有较高的地上部生物量、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和冠层光能截获率。 【结论】当前山东省夏玉米农户生产水平与光温潜力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光能生产效率差、温度生产效率差分别为8.56 t·hm -2、2.17 g·MJ -1、1.35 kg·hm -2·℃ -1,产量与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玉米籽粒产量差和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差显著相关,在现有农户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高产高效管理模式(种植密度增加1.5×10 4株·hm -2,适当增加施肥量,将一次性施肥改为于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和乳熟期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分次施肥)能够缩小产量差距1.90 t·hm -2,提高光、温资源生产效率14.74%和14.41%,是协同缩差增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收集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资料,了解最高日产和早期泌乳性状与305d产奶量的关系.[方法]利用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场2004~2009年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资料进行了最高日产和早期泌乳性状与305d产奶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最高日产和早期泌乳性状与305d产奶量均呈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极显著(P<0.01);最高日产与305d产奶量的相关系数最高,确定最高日产对305d产奶量的回归方程为预测305d产奶量的最优回归方程,方程式Y=1521.1+177.2X.[结论]用最高日产奶量预测305d产奶量较实测305d产奶量提00d左右,为牛场早期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产量虚拟变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粮食产量为被解释变量,粮食面积、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及2个虚拟变量(D1、D2)为解释变量。经过多元回归,获得了拟合度较好的中国粮食产量虚拟变量模型,其预测产量历年平均相对误差为3.02%,说明该模型预测性较好。从分析结果看,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化肥用量和农业劳动力,这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尚处在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过渡时期,适度增加化肥和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对粮食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头季稻剑叶同化产物分配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头季稻剑叶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约70%~75%的剑叶14C同化产物进入到了穗部,25%~30%残留在剑叶和茎鞘中;(2)约65%~80%的剑叶同化产物分配在倒一和倒二节间;(3)同化产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与再生稻产量及所有的产量构成因子均呈负相关,同化产物在茎鞘、剑叶及其他叶片的分配比例与再生稻产量及所有的产量构成因子均呈正相关;(4)各节间的同化产物分配比例与再生稻相应节位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浙江省区域粮食生产系统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等生产指标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各区种植面积呈大幅减少趋势,减少幅度浙北>浙中西>浙南;粮食总产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幅度浙北>浙中西>浙南;粮食单产均呈增加趋势,增加的幅度浙南>浙北>浙中西,但增幅都较小。利用综合增长率或减少率法,分别建立悲观、一般、乐观条件下的粮食生产系统预测方案,并以实际生产指标值为基数,预测未来粮食的总产、种植面积和单产。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目的】分析全球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探讨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方法】采用全球水稻生产资料定量分析水稻面积和单产变化及其对总产贡献,及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全球水稻生产自1961年至2006年,由于复种指数提高,面积增长32%,年均增长0.61%。单产提高1.21倍,年均增长1.82%,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矮杆品种和杂交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灌溉设施改善和化肥施用。总产增长1.92倍,年均增长2.46%。水稻总产增长中,由面积增长贡献27%,由单产提高贡献7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水稻面积年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水稻单产的增长率逐年变小,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分别为2.58%、0.98%和1.16%。面积下降和单产增长率变小导致总产增长率下降,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总产年均增产率分别为2.73%、1.48%和0.88%。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是,水稻生产技术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下降,病虫草危害及自然灾害频繁,多熟制生产系统水稻单产下降,水稻生产效益低。【结论】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对策是改良水稻品种和扩大杂交稻应用,在非洲推进非洲新水稻应用,推广水稻集成栽培技术弥合水稻产量差异,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政府加大对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国审品种京冬22的选育·特性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分析和比较小麦新品种京冬22号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国家区试结果为依据,采用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京冬22号的特征特性和产量结构。[结果]京冬22号的产量三因素协调,其平均产量在参试15个品种30个点次试验中位居前列,在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3%,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京冬22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于2007年国家审定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穗数、粒数、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对通粳981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穗数、粒数和粒重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粒数、粒重,其中穗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但在基本苗较多或施N量较大的情况下,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都很重要。[结论]农业生产中可针对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主攻目标,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