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国内外的研究,阐述微气候的概念和特征,指出其与园林空间、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空间的潜在对应关系,并以园林中最为重要的植物要素为客体,以微气候视角讨论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植物景观如何营造具有微气候效果的景观。进而从植物自身生态特点、苏州城市特点、苏州园林空间及立意特点,重点分析了其中的植物景观在地域性的种植方式上、空间性的微气候营造上、融合性的生长方式上及精神性的立意表达上营造微气候的方式。最后提出启示当代设计的植物景观营造要点,以期为解读古典园林、创新当代园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绘画、手工等艺术紧密联结、源远流长,是中国园林大系中私家园林代表之作。简单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几个代表名园,并就其构景艺术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作为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意 境表达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文学艺术形式为线索,诱发游赏者对园林空间景物产生情感激动和理念 联想的观点,进而使园林意境得以顺利、准确的表达。并在此基础得出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主要美学 特征,以便对今后的园林造景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颐和园作为四大名园之一,从实用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空间层次、细节处理等多方面来讲,都有别具一格的美,让人印象深刻,需要我们细心感受.颐和园大体上沿袭了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特点和成就.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后期的缩影,对我们学习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传岭  程春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32-2733,2735
在认识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园林旅游开发中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倡导文化旅游,建立旅游解说系统,营造景观场,并提高导游人员文化素质,以实现我国古典园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风水学与古典园林的核心,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风水学为理论基础,从阴阳论、五行说、象征意三个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方位、均衡景观、相生相克、颜色和吉凶寓意的形式,并举例以证。  相似文献   

7.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范例,与颐和园、留 园、抽政园并成为中国四大名园。意境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明清时期意境的理论也已经发 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已经集大成的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8.
基于既往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从苏州古典园林的庭园空间构成、空间类型、及空间序列3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庭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空间单元,具有一般空间的基本属性,研究分析了庭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相互间的配置关系; 归纳了园林空间的结构、特点及类型; 总结了园林空间序列中流线、主题、场景产生的动态变化、心理感受、及艺术意境。从局部单个空间到总体全面布局,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可为园林的发展与革新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能将古典园林融入现代景观的成功案例却很罕见。本文从造园的角度剖析苏州博物馆新馆,总结出四种获得古典意韵的造园手法,即材质创新和传承、符号的运用、隐喻的手法、距离的保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活动的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茶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丰富和重新诠释,更是从茶和茶文化这一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生活的精神内核。通过分析茶文化与茶类植物、园林泉水、园林建筑、园林活动等的密切关系,结合种茶、采茶、制茶、泉水、煮茶、品茶、茶诗、茶画、茶联、茶类景题等文人园林活动,发掘茶文化对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文人生活的影响,来延续园林精神和茶文化传统,彰显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富有禅意的园林茶景观。进而提升园林意境,提炼文人气质,扩大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播效应,以达到名茶与名泉、名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丰富多样,常以小中见大、错落有致、流动多变而著称。通过揭示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变化规律,可为空间配置与序列提供理论依据,因而提取构成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的要素:庭园的面积、庭园空间长宽比、庭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场景、空间布局、高差变化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古典园林以水、山及山水为重要的组织要素;水园呈面状展开,庭绕水布,序列完整;山园立体开敞,序列递进;面状与立体布局叠加成混合式山水园等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空间配置特点及序列关系。  相似文献   

12.
魏胜林  徐梦萤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1-10414
笔者以苏州部分现代住区为实例,以《园冶》古典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为依据,重点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的山水理景艺术手法在现代山水型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之间存在许多内在的连系。生态社区是新型人类聚居模式,代表我国今后住宅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生态社区的最主要类型;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的代表。两者的本质特征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的核心是宜居和融于自然。  相似文献   

13.
苏杭园林植物配置特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园林风格、植物种类选择与应用、植物景观营造手法、植物配置原则、服务对象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和杭州自然风景名胜区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差异。  相似文献   

14.
视距作为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景观效果的观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视距进行研究,是为了创造更好的视觉体验,弥补同领域研究的不足,同时为今后园林景观的视距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性作品拙政园进行实地调研,从建筑、山石、水体、植物4方面对视距进行了分析,得出设计特点和潜在规律:建筑视距以20~30m是景点与周围景物结合的整体景面的最佳观赏视距;山体的较佳观赏视距在9~23 m;水体控制在7~17 m左右;二维植物景观视距多控制在4 m以内等.  相似文献   

15.
周坤杰  包建伟  王化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77-16079
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艺圃4个苏州古典园林的果树应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果树在各园林得到广泛应用;②各园林的果树数量及种类差别较大;③果树管理水平不高,生长状况不理想。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同时,为使果树景观效果更佳,提出果树栽植创意。  相似文献   

16.
田雨 《农业与技术》2009,29(3):12-14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人文思想出发,从而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的特点,包括崇尚自然、中国园林特有的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美、利用植物表现文化内涵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听觉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造型艺术。其中,听觉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高妙境界之一。要实现中国古典园林“雅静之至”的理想境界,确实也离不开令人荡气回肠的听觉因素。在园林中听觉与视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建构园林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为因素都可以形成听觉美。园林听觉美对现代景观的效果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参8  相似文献   

18.
苏州古典园林叠石艺术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雯睿  魏胜林  仲笑林  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11-13814
山石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要素,其理景艺术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精髓。笔者以苏州例证古典园林山石理景为实例,笔者以《园冶》等造园艺术理论为依据,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叠石艺术,旨在为园林专业学生培养园林文才和画意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古典园林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传承、应用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和创新,才能使现代园林既具有文化内涵、实用功能,又兼顾审美鉴赏价值。本文概述了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内涵,包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辩证分析了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异同点,以及如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并以杭州郭庄为例,介绍了郭庄景观设计中对于古典园林中审美意识、结构布局、文化内涵的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代景观必须秉持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由于受着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造园体系、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在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构成中,植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含义。笔者着重从植物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