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杨绢野螟又名黄杨黑缘螟蛾,分布范围较广。其幼虫危害黄杨、卫矛、冬青等树木。幼虫吐丝缀叶结巢,取食叶片、嫩梢,尤喜危害新梢嫩叶,严重时整株树叶片被食殆尽,树冠仅剩丝网、叶表皮和碎片,导致整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秦皇岛市在城区绿化中,小叶黄杨发展迅速,绿地、道路、公园、庭院、小区绿化都有栽植,且每年以上亿株递增。随着小叶黄杨栽植的增加,黄杨绢野螟危害随之加重。1999年调查,凡栽有小叶黄杨处都可以见到该虫的危害,有虫株率达10%以上。受到危害的叶片失去亮绿光泽,仅剩叶表皮,严重地段大面积枯黄死亡,而小叶黄杨多片…  相似文献   

2.
<正>黄杨绢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泛。近几年在衡水市的发生及危害也在不断加重,以幼虫取食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的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时造成黄杨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及观赏。  相似文献   

3.
黄杨绢野螟,又名黄杨黑缘螟蛾,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女贞等。幼虫取食嫩芽和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全部吃光。2003年夏秋,此虫在泗县暴发。2004 ̄2006年采用林间调查和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生物农药博落回对园林害虫黄杨绢野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以博落回生物杀虫剂1%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00倍液、1500倍液、2000倍液,处理黄杨叶片,观察并记录浸有农药的黄杨叶片对绢野螟老熟幼虫的毒杀作用,结果显示:24h后,大部分叶片已被取食,初步判断主要是胃毒死亡。经方差检验,处理组的黄杨绢野螟幼虫平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平均死亡率大于85%,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5.
黄杨绢野螟 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在甘肃南部各地严重发生,城镇绿化蒙受越来越重的损失.该虫以幼虫取食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整株枯死.甘肃南部黄杨类植物主要种植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为了减少化学防治对城镇环境的污染,我们选择了5种药剂,并于2004年5-6月间对黄杨绢野螟进行了无公害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对黄扬绢野螟在杭州市萧山区的危害特点、生物习性、发生规律、大发生原因进行调查与观察,结果证明,黄杨绢野螟在萧山区一年发生四代,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幼虫世代重迭现象严重,气候与发生具有相关性,并把握黄扬绢野螟的发生特性,提出控制其危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杨绢野螟是园林植物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滕州市1a3代,以2、3龄幼虫在茧内越冬,幼虫取食黄杨类植物叶片成缺刻或食光全叶,造成植株点片变黄、枯死。采取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8.
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杨绢野螟在浙江丽水1a发生1~5代,以各代3~4龄幼虫缀叶结薄茧在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出蛰活动,5~9月为害严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用25%灭幼脲Ⅲ号悬胶剂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10d后均可达90%以上;卵期、幼龄幼虫期修剪是防治黄杨绢野螟的有效办法,但修剪次数不宜过多;园林上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天敌昆虫,对有效控制黄杨绢野螟的的为害、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杨绢野螟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杨绢野螟是为害黄杨科植物的食叶性害虫,在保定1年发生2代,以3龄初幼虫在受害枝端吐丝紧密粘合的两片叶内越冬,每年4月是为害高峰。防治方法,可以人工捕捉幼虫,也可在早期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加大 ,新的绿化树种的引进 ,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不断演替 ,一些新的病虫害不断扩散蔓延 ,并暴发成灾 ,例如松材线虫病、草坪根部病害以及烟粉虱等的暴发都曾使我们一度陷于被动。近年来随着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 ,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 ,城市环境受到污染 ,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 ,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防治 ,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1 分布危害黄杨绢野螟 [Diaphaniaperspectalis (Walker) ]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分布广泛。近几年在我市不断加重 ,国内也有多地报道其暴发。其主要危害…  相似文献   

11.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在鲁中地区一年发生1—3代,以3龄初幼虫于受害树枝端吐丝紧密粘合两片叶在内休眠,越冬。第1代和第2代各有1/3数量的3龄幼虫进入越夏、越冬休眠状态,其余2/3幼虫继续发育成为第2代或第3代。每年春季4月是该虫危害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黄杨绢野螟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并针对3龄前幼虫提出了防治对策,为当地今后的黄杨绢野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观察,提出以预防为主的5项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黄杨绢野螟是黄杨的主要虫害,合理用药:用药防治仍是控制该虫的重要应急措施。搞好虫情测报,适时用药,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有机磷农药,还可推广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喷药应彻底,对下部叶片也不应漏喷。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严重为害瓜子黄杨(Buxus sinica)的害虫主要有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吹绵蚧(Icerya purchasi)、桔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4种,对这4种害虫在福建尤溪的发生、危害与生活史进行了观察,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采集、室内饲养和查阅资料,确定在赤峰市松山区新城4种园林绿化灌木上发现的3种昆虫为外来物种,其中:白蜡蚧(白蜡虫)寄生辽东水蜡树(水蜡)、辽东丁香的枝条、叶片;丁香潜叶跳甲取食紫丁香的叶片;黄杨绢野螟取食黄杨的嫩枝幼叶。辽东丁香是白蜡蚧寄主植物新记录种,黄杨绢野螟是内蒙古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
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15%士达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月季长管蚜虫,虫口减退率在90%以上;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防治黄杨绢野螟,虫口减退率在99%,士达防治绢野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黄杨绢野螟(Glyphodes pempectalis)主要危害黄杨等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在防治时对药物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开展了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中阿维菌索、阿维灭幼脲和百草一号对黄杨绢野螟均有效,但以阿维灭幼脲效果最佳,其经济使用浓度是:1.8%阿维菌素4000倍、25%阿维灭幼脲2000倍、百草一号1200倍,防效均达90%以上;苏云金杆菌8000IU/mg可湿性粉剂受试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建议在第1代3龄前使用。  相似文献   

19.
黄杨绢野螟的防治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和高抗药性现状,选择了几种药剂开展了室外防治试验,结果发现锐劲特和吡虫啉对黄杨绢野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5%锐劲特1000倍液第7d防治效果高达92.0%,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推广应用;吡虫啉药后等7d防效次之,达84.0%。阿维菌素初期防治效果不高,药后等7d防效逐步升高至61.2%,其中2000倍液药后继续观察至15d的防效可达81.5%。同时,提出了开展综合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杨绢野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杨绢野螟在阜阳1年发生3~4代,10月份3龄左右幼虫陆续吐丝缀两叶成虫苞,在其中结茧越冬。以幼虫吐丝缀小枝条结巢,取食其内叶片、嫩梢为害,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甚至致其死亡。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春季发生的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