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2):43-43
目前蚕种生产中 ,最头疼的问题是蚕种大量发生生种 ,尤其是秋制春的蚕种发生生种 ,损失特别大。如何克服这一技术问题呢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顾家栋等科研人员经过试验 ,认为稚蚕期的低温、短光照、大蚕期的长光照、高温是生种发生的重要原因 ,现详细综述如下 :根据蚕卵化性变化理论与蚕种生产试验证明 ,蚕种生种的发生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 1 )蚕品种内在因素遗传特性 :因我区现行推广的品种“桂蚕一号”和“两广二号”,都含有 932和7532的血统 ,而 932、7532都含多化血缘成分 ,由于多化血缘成份的存在 ,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蚕种易向…  相似文献   

2.
养好小蚕才能确保蚕种丰产优质,小蚕用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保证叶质,建立小蚕专用桑园: 种茧育用桑叶质,不仅影响当代蚕儿强健度,直接影响蚕种品质,还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命率。试验证明:1~5龄全部给予良桑,发病率为16.2%;1~5龄全部不良桑,发病率88.2%;1龄良桑,2~5龄不  相似文献   

3.
(一)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是否产滞育卵,和催青温度有密切关系,为了下代产黑种,轮月系统要求80°F以上的催青温度,大造系统(广东的二化性品种)的催青温度要求比较低,基本和一般二化性品种一致。 (二)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对蚕期光照极为敏感,长光照多产生种,短光照多产黑种。为了产黑种,以每日光照6—12小时、黑暗12—18小时,最有效果。光照时间在3小时以下,反而有增多生种的倾向。 (三)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从1龄至簇中均表现短日照多产黑种,长日照多产生种,其中1、2龄的影响比较小,而4、5龄及簇中的影响比较大。试验表明,稚蚕期和壮蚕期之间,不存在逆转现象。因此认为,光照的逆转期可能在卵期和幼虫期临界处,而不在第三龄。 (四)壮蚕期及簇中,高温饲育易产生种,低温饲育易产黑种。 (五)饲料老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影响,老饲料易产黑种,嫩饲料易产生种,为了减少生种应选用成熟偏老的饲料。 (六)决定多化性品种是否滞育的两个主要条件,即卵期高温催青、幼虫期短光照饲育。这一性状的形成,我们认为是由于长期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蚕期不同叶质对原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现行原种大蚕期(4~5龄)的用桑量约占全期用桑量的94%左右。在这段时期内,用桑的质量对体质、茧质、产卵量有很大影响。又据一些试验报导,蚕卵的造成,主要是以4龄及5龄初中期所吃的桑叶为材料,亦说明这段时期用桑质量与造卵数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大蚕期叶质对原蚕的影响,我们将大蚕期分作前期(4龄~5龄初期),后期(5龄初期~上簇)进行了试验。试验经过和成绩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簇中死蚕和内部污染茧的发生已成为问题。因此,对这些的预防方法使用消石灰、改良派夫索鲁和西鲁唑鲁的防治效果及对茧和缫丝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材料和方法①对茧和缥丝影响的试验:供试的蚕品种春蚕期是朝日1号X东海1号,'早秋和晚秋蚕期使用芙蓉1号又东海1号。供试头数是4龄起蚕时每区2000头。1一3龄人主饲料育,4、5龄条桑育,5龄每天2回桑,不除沙,自然上簇。供试药剂和散布量,每  相似文献   

6.
从1日龄一直到产蛋结束,两个牧场的白来航母鸡用如下两种光照方案进行试验。方案(1)(对照组)在鸡8周龄时,光照时间由每天23小时减少到每天12小时,并维持到20周龄;以后每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到每天16小时为止。方案(2)(试验组)在最初两周,光照时间迅速下降,由每天22小时经18小时下降到每天6小时,18周后增加光照2小时,21周后在22点到0点补充光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叶丝转化率,促使蚕体发育齐一,增加蚕体重与茧层重,通过光照条件的研究来改良养蚕环境,在黄时宪老师指导下,我们在1985年春期,在壮蚕期(4—5龄)用夜间全照明育和夜间黑暗育对发育经过、食下量、消化率,茧质进行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各龄蚕对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在蚕的饲育技术上,人们往往把4龄蚕划为大蚕期,但是从蚕的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看,却与5龄蚕相差甚大,4龄和5龄蚕不仅对温度的反应不同,而且在对病原物的抵抗性也远远不及5龄蚕。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人们对4龄蚕的饲养管理、消毒防病以及温湿度的控制、叶质的选择等方面都较粗放。有鉴于此,我们进行了4龄不同温度、叶质对蚕的影响试验。一、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家蚕壁虱病是由于虱状恙螨寄生所致。1983年我区损失蚕种中80%为壁虱病所引起。资料报导,用20%三氯杀螨醇500倍液在蚕期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喷药杀虱,在25℃温度下,6小时即能杀死雌螨,11小时即能杀死大肚雌螨。我们为了喷药杀虱措施的安全推广,84年春进行了三氯杀螨醇在蚕室蚕具和蚕座蚕体喷布后残害影响的调查。春蚕期以常熟农药厂生产的20%三氯杀螨醇作试验,供试蚕品种为苏_5×苏_6。分别进行了以下几个试验: (1) 5月15日以20%三氯杀螨醇的500倍液喷湿厚纸板盒,24小时后将二龄蚕移入饲养。  相似文献   

10.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8,45(3):103-103
最近笔者接到宾阳等地蚕农电话,说当地有好几个村都同时发生5龄蚕大批死于脓病的现象,疑似蚕种有问题。笔者分析这现象与蚕种无关,因为脓病从感染到发病一般是小蚕期为2~3天,大蚕期为4~6天,如果是蚕种受脓病病毒污染,那么蚕在1~2龄时,早就发病死亡了,不会拖到5龄蚕才发病。为什么最近广西各地都普遍发生家蚕脓病呢?主要是入夏以来,  相似文献   

11.
一、大蚕饲养大蚕期4—5龄食桑量大,约占全龄用桑量的95%,是蚕儿积累营养,充实卵质的时期,5龄又是雄性精细胞发育完成的时期,也是丝腺迅速成长的阶段。因此,养好大蚕是蚕种生产上保证完成和提高蚕种质量的重要关键。要养好大蚕,从技术上说,取决于营养和气象环境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原蚕从桑叶中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适当的水份,而  相似文献   

12.
一、试验目的:第一试验在第二造多湿环境下复盖饲育对蚕儿蚕种品质有什么影响;第二找出二造原种南七防干纸育操作规程。二、试验方法:材料:115南、九白海。方法:1.对照区:1龄10囘,2龄9囘,3—4龄8囘,5龄7囘、每一饲育区0.5g,重复四次。2.方桑试验区:1—3龄5囘,防干拆叠育,用方  相似文献   

13.
小蚕期个体形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别家蚕品种的真实性及检验蚕种杂交率是蚕桑生产的重要工作,但目前生产上还没有一种理想实用的方法。研究发现,采用体视显微镜(解剖镜)放大观察蚁蚕或1、2龄小蚕,不同蚕品种具有不同的蚕体颜色、斑纹、斑纹颜色和形状、体型等形体特征,这种形体特征与4、5龄大蚕的形体特征不同,据此可研究建立根据小蚕期形体特征鉴别家蚕品种及检验蚕种杂交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浸酸和催青条件对广蚕三号×7532蚕种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蚕三号×7532品种自通过省级鉴定之后,在生产上正逐步扩大饲养。随着养蚕数量的增加,为能更好地把握蚕种在冷藏、浸酸、催青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措施,提高蚕种的孵化质量,解决在生产上所遇到的问题,于是我们进行了不同浸酸时间、温度以及不同温湿度的催青条件对广蚕三号×7532蚕种的孵化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以供生产参考。材料与方法一、供试品种广蚕三号×7532正反交杂种。二、处理方法 1.浸酸处理用产后在75~78°F的常温条件下、经过20小时(以当天18时盛产~  相似文献   

15.
蚕种点青期遮黑处理对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美华 《中国蚕业》2004,25(3):76-78
在蚕种催青过程中,自蚕种点青期开始进行遮黑处理是促进蚕种孵化齐一的技术措施,但许多蚕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做到.如本市历来习惯于点青日分包蚕种,转青日发放蚕种,由于养蚕规模小,蚕农户数多,使蚕种分包数多,分包时间过长;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蚕种发放时间长,诸多因素导致在上述操作过程中的遮黑处理比较困难.为了探究不同遮黑处理对蚕种孵化的影响,以及何时遮黑处理最有利于蚕种孵化齐一,笔者在2001年晚秋期、2002年夏蚕期进行了蚕种点青期不同时间遮黑处理预备试验,于2003年晚秋期在原有试验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蚕种遮黑处理试验.现将2003年晚秋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敏  昝明财 《四川蚕业》2007,35(3):16-17
近两年来,家蚕瀛系品种872健康性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呈普遍趋势,影响到蚕种生产,引起了蚕种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更进一步了解872品种对环境、叶质的适应性,我们用不同成熟度桑叶饲养872品种,发现叶质对872品种饲育成绩影响较大。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872A、872B1.2试验时间地点2005年4月21日至5月27日,四川省三台蚕种场选种组。1.3试验方法取同一母号的卵圈同时收蚁、同室饲养,1~3龄三回育,4~5龄四回育,饲育温湿度1~3龄平均26.8℃差3,4~5龄平均24.9℃差3。分A组嫩叶区,B组老叶区,C组适龄叶区,每区重复3次,每小区4龄定400头蚕饲养,…  相似文献   

17.
一、试验方法试验1使用的种雏是3月初孵化的。为取得光照强度对鸡的影响结果,同批鸡的一半用人工光照,另一半用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人工光照用白炽灯,照度20勒克斯,自然光照照度800勒克斯。育雏第1周,每天人工光照23小时。到20周龄前的育成期,每天光照8小时。20周龄后转入半地半床舍,每天光照14小时,进入产蛋期日光照16小时。试验2使用的种雏是10月孵化的,试验组合与试验1相同。试验3育成期使用了试验1的方法,产蛋期使用了4种光照,即:高照度区,用白炽灯人工光照,照度1000勒克斯,日光照16小…  相似文献   

18.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2):42-42
笔者在春蚕期走访了一家养蚕新户 ,蚕农问为什么他在地上养的五龄蚕大大小小 ,蚕发育极不整齐 ?我说 :“造成养蚕发育不齐的原因主要是养蚕技术没掌握”。具体分析如下 :1、蚕种催青期不加温 ,任其在自然低温中发育至出蚁 ,所以蚁蚕体质受影响 ,体质较差的蚁蚕发育慢。2、收蚁用叶及小蚕期的采叶标准没掌握好 ,老嫩不一 ,切叶没抖匀就喂 ,或小蚕切叶过大或不切叶喂蚕 ,也会造成蚕发育不齐。3、春季养蚕不加温 ,蚕发育慢 ,容易产生夜眠 ,导致蚕发育不整齐。4、眠起处理不当。遇到蚕眠不整齐 ,没有采取提青分批的办法 ,饷食时 ,又没等到全部蚕…  相似文献   

19.
桑蚕尿素添食效果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证实桑蚕5龄尿素添食对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实际效果,在81年春期,夏期和早秋期进行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分记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尿素用市售日本进口含氮量46%。蚕品种:夏期和早秋期均用浙农1号×苏12,桑品种:湖桑。添食方法:5龄起蚕开始处  相似文献   

20.
宋志光 《四川蚕业》2007,35(2):17-18
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从小蚕到大蚕都经过精心饲养管理,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收获,但往往由于在上蔟过程中一时疏忽,虽注重了温度、湿度、光线的调节,由于上蔟过密,蔟具的使用不当、覆盖物的错误使用等造成浮蚕和同宫茧增多,结茧率下降,死笼率上升等,影响蚕茧的质量和数量,导致蚕种产量的降低,成本的增加。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找到合适的上蔟密度和适当的覆盖物,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蚕茧品质和蚕种产量。1试验时间、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2005年秋蚕期1·2供试材料北碚蚕种场春季生产原种871A×871B、872A×872B,塑料折蔟、一龄塑料蚕网,瓦楞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