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核不育抗虫杂交棉在长江上游生态区子、皮棉产量均显著低于中下游。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纤维长度、比强度与中下游表现趋于一致。这表明,在长江上游进行杂交棉跨生态区选育是有效的;但中下游麦克隆值显著偏高。无论是长江上游还是中下游,杂交棉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增加单株结铃数,兼顾铃重和衣分的适度改良。采用目标区域亲缘作恢复系配组,F1的适应性和产量潜力更佳,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机率更大。  相似文献   

2.
杂交棉与常规棉在江苏区试中的产量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996~2006年期间江苏省杂交棉及常规棉区域试验资料,采用通径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杂交棉与常规棉在皮棉产量表现、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的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铃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棉,衣分显著低于常规棉。杂交棉与常规棉产量构成因素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顺序均为株铃数〉铃重〉衣分,但杂交棉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关系更密切,单株结铃数、铃重和衣分之间的偏相关关系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棉在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优于常规棉品种,种植杂交棉是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杂交棉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严重滞后于品种的发展,杂交棉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栽培技术问题,制约了杂交棉杂种优势的发挥和产量的提高。现提供规范化的长江流域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河流域棉花区试泗阳试验点数据,结合国家棉花育种攻关要求,对黄河流域棉花品系的产量、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及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育成的杂交棉品系在产量、纤维改良方面成效显著,且多数参试品系可在泗阳及其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探讨一般抗虫杂交棉简化整枝的可能性。试验表明简化整枝与正常整枝的重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正常密度下,一般抗虫杂交棉简化整枝是可行的,对产量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态区、施肥组合及播期对绥农20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通过不同生态区、施肥组合及播期对绥农20高油品种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绥农20在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产量和品质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产量在第Ⅴ生态区最高,脂肪含量在第Ⅵ生态区最高,蛋白质含量在第Ⅲ生态区最高,蛋脂总量也在第Ⅲ生态区最高;在第Ⅲ生态区不同施肥组合试验表明,在常量化肥做种肥的基础上,增施磷素活化剂、叶喷增产灵或磷酸二氢钾可显著提高产量,并使品质略有提高;适期播种(5月初)有利于提质增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四川十年来育成品种的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常规格各种结构因素与皮棉产量均为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棉仅衣分达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杂交棉的产量潜力比常规棉大。  相似文献   

8.
杂交抗虫棉主要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河南省抗虫杂交棉区域试验多个试验点的数据,采用Excel统计分析处理,把株铃数、密度、铃重等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及抗病性等13个性状综合在一起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旨在更客观合理地找出影响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为选育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提供依据。1产量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抗虫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中,株铃数、密度、霜前花率与皮棉产量相关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且为正相关;黄萎病株率、株高与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铃重、枯萎病株率、生育期呈不显著负相关;纤维长度、果枝数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比强度…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评价长江流域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发展水平,分析了2011—2021年度中国长江流域冬麦区单年单点和一年多点小麦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对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茎数等性状的试验精确度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麦区单年单点品种试验精确度较好,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EV)在5%和10%以下的试点数占比分别在60%和95%以上,但品种比较精确度(RLSD0.05)在3%以下的试验比例不到10%,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单点品种试验RLSD0.05在10%以下的试点数分别占比约60%和90%。一年多点区域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显著优于单年单点试验,上游和中下游试验平均CEV分别在8%和5%以下。采用试点固定模型时,长江上游和中下游试验平均RLSD0.05分别为2.19%和1.49%,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对品种比较精确度的要求;但采用试点随机模型时,小麦品种试验尚无法鉴别出品种间3%的产量差异。试验对生育期、株高、基本苗、千粒重和穗数的RLSD0.05优于产量性状,而最高茎数和穗粒数的RLSD0.05较低。  相似文献   

10.
种植杂交棉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已成为广大棉农植棉的主要种源。几年来,作者在从事杂交种生产的同时对高产技术和提高种子质量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如何提高质量和产量的操作技术谈一些体会。1杂交棉制种的效益分析杂交棉毛子质量标准要求纯度>96%,净度>97%,发芽率>  相似文献   

11.
玉米品种的推广主要取决于其在当地种植的产量,产量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决定。通过在辽宁省各地区种植高密品种,系统比较了高密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高密品种在阜新和铁岭地区产量优势显著,适宜推广;在宽甸、丹东和沈阳地区无产量优势,不宜推广;在其他地区产量无明显优劣势,可适度推广。各生态区光照、积温和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推广种植高密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因子及品种对其的适应性。高密品种在辽宁省内的推广是有区域限制的,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品种优势是实现辽宁省玉米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的杂交棉产量经历10年徘徊,杂交棉育种遇到瓶颈;杂交制种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制种成本逐年上升;杂交种市场混乱,同质化严重,种子质量良莠不齐;杂交棉种植密度过低.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常规棉产量与杂交棉相当,农民没有留种的习惯,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另外,常规棉具有用种成本低、稳产、容易增产且管理相对简单等特点,更符合棉花生产轻简化、机械化的趋势要求。杂交棉和常规棉并存、共同发展的状况会存在较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1995—1996年进行的一代杂交棉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杂交棉一代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中棉所12)20%以上,最高达46.3%;杂交棉一代种的生长势、抗枯黄萎病性明显强于对照,杂交棉一代种纤维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4.
棉花区试的主要目的是对育成或引进的棉花新品系(种)的特征、特性、应用价值、适宜种植区域和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进行多年多点系统研究和总结。通过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多)年多点试验,在春播、麦棉套种或与其它作物配套栽培条件下,鉴定杂交棉参试品系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早熟性、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等,为杂交棉新品系的生产试验、品种审定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效栽培途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直线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 对杂交棉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株结铃数对皮棉产量的作用最大, 其次是单铃子棉重, 再次是衣分, 密度对皮棉产量的作用最小。据此结果提出了杂交棉高产高效栽培途径及相应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缩节安对杂交棉生长及其产量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节安对杂交棉生长及其产量品质影响邢朝拄,王海林,靖深蓉,袁有禄,刘少林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55112随着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杂交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缩节安作为棉花常用生长调节剂,其剂量的大小,对杂交棉生长、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  相似文献   

17.
越南是亚洲第三大杂交棉生产国,近年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杂交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面积已占到全国棉田面积的70%以上,自育杂交棉的种子产量和纤维品质明显优于进口杂交棉,而且自育杂交棉的价格也较便宜。19世纪初,越南从印度引种了杂交棉H.4和H.6,...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棉花品种(系)为母本,高优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F1),进行杂种优势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特早熟杂交棉果枝数和铃数要显著高于常规棉,产量优势为10%左右。产量构成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铃重对霜前皮棉产量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衣分和单株铃数。特早熟杂交棉选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棉花的铃重,选择生长健壮、铃大和结铃性好的亲本配制组合,以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江汉平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棉产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超过30万hm^2。其中,杂交棉面积占90%以上。近几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推广,一方面红铃虫、棉铃虫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一些次要害虫逐步转变为主要害虫,棉田的病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据调查,每年由病虫害造成的减产达到了总产的15%以上。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施肥是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试验旨在初步探讨氮、磷、钾对杂交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高产施肥方案,为杂交棉在大面积生产中采用何种施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基本情况试验于1996年在宿州市顺河乡马场中学试验地进行,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