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四川省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指出搞好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必须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的网络体系、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提出了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应提交的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研究动态监测的方法、技术与组织模式,是为了提高动态监测评价的科学性。[方法]基于现状分析,研究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的对策。[结果]应从构建完善的动态监测空间尺度体系、合理的工作体系、科学快捷的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等方面,完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评价工作。[结论]进一步提高中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水平,是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宏观决策的要求,可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服务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全国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梳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情况,分析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探究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功能定位,从完善体系、优化技术、加强应用、科学组织、总体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以及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刍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问题,就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目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初步讨论。认为要搞好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必须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的网络体系、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三大理论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预测和预报水土流失,为有关部门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5.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落实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介绍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方法的特点,针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土壤侵蚀因子计算方法、水土流失面积界定、水土流失量计算、动态监测与普查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东北黑土地重点治理区2010—2012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松辽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的管理、分工、技术方法,指出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管理具有目标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根据监测成果分析认为,东北黑土地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实践证明,开展水土流失流失动态监测对持续推进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审查。笔者通过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找出黑龙江省目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合作、优化监测点布局、拓宽数据获取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顺利完成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3S”技术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野外核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野外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提高野外核查的准确性和效率,笔者结合多年外业工作经验,总结了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野外核查方法,并以太湖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为例,介绍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野外核查工作中数据来源、前期准备、野外核查、内业整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表明,采取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野外核查工作方法,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CSLE模型需要的参数、参数的计算方法、成果数据的统计及整编要求,设计开发了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软件,可实现土壤侵蚀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的自动化计算、数据批量处理及成果数据自动整编等功能。该软件在新安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已得到应用,显著提高了模型侵蚀强度计算和成果整编的效率,同时提高了工作和产品的质量,可为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开展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手段,也有助于推进全国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的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是贯彻落实新时期水利发展总基调的基础性工作。2018年水利部组织流域和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采用统一的技术方法、分环节全流程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首次实现了全国年度动态监测工作全覆盖,全面掌握了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分布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28.61%(不含港澳台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好转,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今后仍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政策,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分区施策,精准管理,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建设优美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工业污染等几个方面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指出了制约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所在。同时 ,针对陕西省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 ,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发展生态产业 ;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节水社会 ;加速林草建设 ,保护生物资源 ;优化城乡能源结构 ,优化工业和城镇布局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 ;从加速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对改善和促进陕西省环境状况 ,加速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向量模法的陕南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论述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陕南地区的水环境现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应用向量模法对陕南地区2000-2007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呈现波动趋势,但逐渐趋于平缓.并针对陕南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加强区域水源涵养与水源地保护、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县域生态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EFM,eco-footprint model)中存在诸多不足,提出了改进生态足迹模型(IEFM,improve eco-footprint model)的计算方法。从陕西省长武县实际资源消耗量与产量出发,对长武县2007年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与EFM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长武县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2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是1.23 hm2/人,人均生态盈余为0.94 hm2/人;2)长武县生态适度人口为7.208×105人,实际人口与生态适度人口的比例是0.24;生态利用效率为1.54 万元/hm2;3)长武县耕地、能源地的人均足迹占人均生态足迹的72%,林地和畜牧用地的人均足迹占人均生态足迹27%,人均建成地、水域、电力用地、垃圾排放用地的生态足迹仅占人均生态足迹的1.2%;4)长武县的人均足迹、人均承载力IEFM的计算值分别是EFM计算值的0.515倍和5.467倍;IEFM与EFM的生态赤字/盈余情况相反。长武县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准确评价不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耦合利用程度,有助于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基于农业水土资源的自然禀赋和人为利用情况建立嵌套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网格、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09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水土资源可被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7个亚区; 一级分区总体差异明显; Ⅰ区水热充足,水资源利用情况最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Ⅱ区水热条件良好,耕地利用情况很好; Ⅲ区水热条件一般,水资源利用情况良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Ⅳ区气候湿润,水资源利用情况很好,但是耕地利用较不充分; Ⅴ区低温干燥,水资源较短缺,耕地利用不佳,耕地资源紧张。亚区图斑多集中在陕西中部地区。研究结果明晰了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匹配程度和开发利用潜力,可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国50多年来,张掖市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农业用水比例过大、南部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北部土地退化严重、中部环境污染和农田林网防护效益下降等,为此,提出了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②切实贯彻和落实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③保护优先,科学经营森林资源;④以国有林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⑤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林业产业发展;⑥依靠科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质量6条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精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3S技术对土地利用/覆被和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以精河县为研究区,选择2005年、2011年和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对精河县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定量的提取,结合近1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精河县"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评价指标体系,对精河县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先恶化后改善,总体向好的方面转变,但其分布格局极不平衡;(2)水体、耕地和林草地是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较高的地类;(3)精河县大部分地区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秦岭北麓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计算和分析了秦岭北麓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秦岭北麓的生态弹性指数大于50,生态系统具有中等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均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更具优势,承载指数大于70,水资源的承载指数则小于70;从资源的承载压力度来看,土地资源的承载压力比较小,水资源的承载压力则非常大,已超负荷。11个区县中,最低的水承载压力度为2.84,最高的已达到33.89的强压水平,水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子系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被集成在模型库子系统中,该模型通过水资源压力指数来定量地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区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分别以整个陕西省和陕西省各地市的水资源压力评价为例,对该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西北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水源枯竭,用水浪费,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西北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因素,提出合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经济可行,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一个途径;全民节水,科学配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侧面;理顺管理关系,优化配置水资源,综合治理,确立生态农业,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环境,是水资源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之计,通过以上途径,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区域地貌特征,陕西省土地被分为5个开发利用区,即:风沙旱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渭河平原区,秦巴山区,并对每区的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人类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把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经验相结合,因地制宜,分区建立良好的区域经济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