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土壤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该地区玉米合理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密度D1(6.75万株/hm2,常规密度)和D2(8.25万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株距配置,分别为H1(60 cm等行距,常规行距)、H2(80 cm+40 cm大小行)和H3(38 cm或34.5 cm匀播,行距与株距相等),共D1H1(当地常规种植)、D1H2、D1H3、D2H1、D2H2、D2H36个处理,对各关键生育期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分布、有效贮水量的变化、阶段性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随着剖面的加深而提高,D2H1在灌浆中期和成熟期0~200 cm具有最高土壤有效贮水量;各处理阶段性耗水量均为拔节期—抽雄期最高,其次是抽雄期-灌浆中期;D2 H 1处理在全生育期耗水量最低,成熟期实际产量达9612.86 kg/hm2,最高水分利用效率30.49 kg/(hm2·mm).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看,在等行距种植基础上,可将密度提高至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主作物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单位土壤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玉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冀东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适宜推广种植带宽150 cm,玉米大行距12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0 cm,大豆4行种植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紫云英配施不同量化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紫云英配施不同量化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设置不施肥(CK),仅施100%化肥(即当地常规施肥量),紫云英(22 500kg/hm2)分别与当地常规施肥量的100%、80%、60%、40%配施6个处理,连续3a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08年紫云英+6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 540kg/hm2,比CK增产18.2%;其次是紫云英+80%化肥处理,产量达到9 315kg/hm2,比CK增产15.4%。2009年紫云英+8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 424.5kg/hm2,比CK增产39.6%。2010年紫云英+10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紫云英+80%化肥处理。紫云英与80%、60%、40%化肥配施,其总净收入均高于仅施100%化肥处理和CK。从稻谷产量、净收入和产投比及环境友好性综合来看,紫云英(22 500kg/hm2)与当地常规施肥量的60%配施最优。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德宏州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随着玉米育种、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玉米种植的密度和最佳行距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行了5种不同行距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行距增加,玉米产量有下降趋势,不同行距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行距50 cm、株距35 cm产量最高,达8 382.0 kg/hm~2,较行距75 cm、株距23 cm对照增产17.9%,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豫西地区夏玉米最优行距,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密度(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和5个行距(宽+窄)配置[60 cm+60 cm(CK)、70 cm+50 cm、80 cm+40 cm、90 cm+30 cm、100 cm+2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行距配置对高产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密度条件下均以80 cm+40 cm(宽+窄)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对照茎粗降低0.1%,单株叶面积减小2.1%,单株干物质量减小16.3%,空秆率增加1.8个百分点,80 cm+40 cm处理空秆率最小.宽窄行处理随着宽行距的逐渐增加,穗位叶SPAD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密度增加,稳位叶SPAD值减小.因此,在豫西地区夏玉米种植条件下,建议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密度为97 500株/hm2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或50 cm+7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以利于玉米高密度群体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和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蒲公英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筛选出适于蒲公英生产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鲜叶产量最高的组合为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675kg/hm2、行距20cm、株距10cm;生物产量最高的组合为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675kg/hm2、行距30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8.
于2014年、2015年2年在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邓子村实施玉米间作马铃薯增密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缩小株距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的处理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无明显影响。玉米品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紧凑型耐密品种先玉696、隆瑞3869较半紧凑型玉米品种中金368和云瑞8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玉米种植密度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55 560株/hm2时产量最高,与另外2个密度因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各处理来看,较对照增产的处理有9个,较对照减产的处理有2个,产量最高的为先玉696在密度为55 560株/hm2时。综上所述,昭通套种玉米最适栽培密度为55 560株/hm2,种植幅带采用1.8 m,株距为20 cm,玉米品种宜采用类似先玉696的紧凑耐密型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垄沟集雨模式下不同垄宽对糯玉米子粒营养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平作为对照(CK),研究了垄沟集雨模式下不同垄宽(50、60、70 cm)对糯玉米子粒营养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集雨模式下,随着垄宽的增大,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和地上部生物量逐渐降低。与常规平作相比,不同垄宽的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均能够提高糯玉米的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垄宽60 cm处理的糯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系数均最高,指标值分别为20.47 t/hm~2、28.21 kg/(hm~2·mm)和0.36,分别较CK增加了18.19%、56.9%和9.09%;垄宽70 cm处理的子粒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华北地区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垄宽70 cm、株距27 cm有利于糯玉米子粒营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的磷肥用量,对磷肥施入量设置6个处理组,测量各处理组玉米的产量,统计分析各处理组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磷肥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增加玉米种植经济效益,过量施入磷肥会导致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降低。在施入300 kg/hm2尿素、54 kg/hm2氧化钾、60 kg/hm2过磷酸钙时,玉米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2.
于半干旱地区黑钙土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N1为0 kg/hm2(CK),N2为120 kg/hm2,N3为150 kg/hm2,N4为180 kg/hm2,小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氮吸收与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熟期N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较CK提高了46.62%,差异显著;N3处理氮吸收量最高,分别较N1和N4提高了28.42%和2.94%,N3显著高于N1处理;拔节期,叶片内氮分配比例N3、N4显著低于N1处理,茎内分配比例N3、N4显著高于N1处理,成熟期子粒中氮分配比例最高;氮肥利用率表现出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的变化,N4最低,仅为26.30%;玉米产量、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氮肥施用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对混推复垦地养分变化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混推复垦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养分的变化、作物长势和产量(生产力)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量为18500,11000kg/hm2时,不论增施1年还是2年,仅表现出0~20cm土壤有效P显著高于对照(CK);增施有机肥量为11000kg/hm2时,不论增施1年还是2年,玉米株高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CK),且玉米产量和秸秆产量也表现出最高;增施有机肥量为11000kg/hm2时,连续2年的累计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4.
杨珊  李登美 《农技服务》2011,28(7):975+1047-975,1047
为探索红壤土玉米施肥技术,为今后玉米平衡施肥提供依据,研究了红壤土不同施肥量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土中N、P、K施肥量分别为165 kg/hm2、135 kg/hm2、120 kg/hm2(OPT+P)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产量达6 552 kg/hm2,经济效益比OPT处理(N、P、K施肥量分别为165 kg/hm2、90 kg/hm2、120 kg/hm2)增加1 111.2元/hm2。因此,建议在罗甸县试验区使用OPT+P的配方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15.
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冀西北半干旱高寒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对13个玉米品种和4个莜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消化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反交冀丰58在滩地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冀丰503,其最高鲜重产量分别为60000kg/hm2和56000kg/hm2,相应干重产量分别为10500kg/hm2和9250kg/hm2。9244莜麦在滩地种植其产量高于其它3个莜麦品种,鲜重产量最高达32852kg/hm2,相应干重产量为8377kg/hm2。玉米和莜麦两种作物混合比较,在滩地种植的反交冀丰58玉米的消化能处于第一位。在降水一定的年份,同样的栽培条件下,滩地的储水量大,耗水量小,玉米和莜麦在滩地的水分利用率均高于沙地,这也是两种作物滩地产量高于沙地产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鄂西南蚕区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邓文  叶楚华  胡兴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74-2477
分析比较了4种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对4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西红柿、生姜、玉米、甘薯4种套种作物中,套种生姜的经济效益最优,单位耕地面积作物产值达91 539元/hm2,土地生产率达135 289元/hm2,有效能量产投比达3.6∶1.0。套种玉米对桑叶产量有不良影响,桑园全年产叶量仅为14 000 kg/hm2;套种生姜的桑园全年产叶量最高,为17 500 kg/hm2。不同桑园立体种植模式总体评价结果是桑树/生姜>桑树/西红柿>桑树/甘薯>桑树/玉米。  相似文献   

17.
密度与行距对协玉3号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36-941
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等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宽窄行60 cm+40 cm共3个行距和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植株性状以及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行距与密度对其株高、穗位高、第3节茎粗、雄花分枝、穗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植株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万株/hm2和60 cm等行距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 646.70 kg/hm2。因此,增宽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密度是实现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超高产的有效途径,对山西省中部水浇地条件下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红古区丝瓜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当地主栽丝瓜品种美国高产为指示品种,设置8个密度处理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生育期影响不大,栽植密度为1 110株/hm2、株距90 cm时,美国高产单株产量最高,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栽植密度为3 330株/hm2、株距30 cm时,折合总产量和产值均最高,分别为12 797.97 kg/hm2、31 643.70元/hm2,栽培效果最佳。随着密度降低,产量和产值也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9.
天水市薹蒜兼用型大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金蒜3号为指示品种,进行了薹蒜兼用大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蒜薹、蒜头产量以62.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9 652.8、32 440.5 kg/hm2。综合考虑薹茎、蒜头及其产量等产品性状,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建议种植密度以行距16 cm、株距16 cm,即39.1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以“登海605”为试验品种,共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了各处理下玉米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腐殖酸可促进玉米生长、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提升玉米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其中,在常规施肥基础之上减氮10%并配合施入3000kg/hm2腐殖酸,玉米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最高,是适宜东平县的玉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