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淮麦25是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冬春轮回选择群体选育出的高产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2009年该品种在江苏淮北麦区多点示范种植,生产示范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性,是适合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淮麦30系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郑麦9023/淮86175(黔丰1号/78—4101//石81-424)采用轮回选择法于2006年选育而成的弱春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0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2012年该品种在江苏淮北及沿淮麦区多点生产示范种植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性,是适合于在淮北麦区晚播及沿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郯麦98由郯城县种子公司选育,品种来源为济宁13/942。2009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9057。  相似文献   

4.
郯麦98号由郯城县种子公司以济宁13×942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9057。  相似文献   

5.
许农5号是许昌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2005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5005;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7010。在河南省及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生产试验中均比当前黄淮麦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对照品种产量高出5%以上.增产效果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国审优质小麦新品种舜麦1718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麦1718是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粮作室利用一父多母/一母多父(32S/Gabo)混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山西省南部中熟水地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7003;2009年通过山西省中部中熟水地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9013;2011年通过河南省引种,审定编号:豫引麦2011002;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9。  相似文献   

7.
<正>为充分展示现代科研成果,加快品种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我区从2009年秋播开始,广泛吸收近几年通过审定的、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通过相同栽培条件下的对比观察,从中选择综合性状表现好、产量水平高、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淮麦29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麦29系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淮麦20/绵阳04254通过有性杂交,连续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水平突出的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9010.  相似文献   

9.
淮麦16由江苏省淮阴市农科所通过冬春性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方法选育而成,原编号淮核9412。多年参加省、市和国家各级试验,表现综合抗性好,可在淮北和淮南两大小麦生态区种植。199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995~199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224.05kg/hm2,比对照冀麦5418增产6.74%,达极显著水平。1996~1997年度省区试比对照冀麦5418增产11.57%,达极显著水平。1997~1998年度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陕麦229增产14.…  相似文献   

10.
石麦26是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加快石麦26的推广应用速度,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以2014年、2015年国家黄淮北片区域试验和2016年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对石麦26的丰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麦26具有良好的丰产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597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是优良小麦品种的必备条件。某一个小麦品种只要具有了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特性,就能在生产上长期推广应用,才能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1997~1999三年陕西省关中灌区高肥组区域试验产量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分析法对小偃597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偃597三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12.2%、11.3%、19.0%分别低于对照品种;回归系数(b)三年分别为:0.84、1.00、0.95。说明小偃597高产稳产性要优于对照品种,同时小偃597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灾害性小麦病害。为了培育和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解决赤霉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的危害。通过高产育种和抗赤霉病育种技术路线有机结合,运用“综合性状协调点”的观点,培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多年表现既高产稳产又抗赤霉病(MR-R)小麦品种扬麦18,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密度、施肥量级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春小麦新品种北麦4号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参试因子施肥量级对产量影响较大,密度550万株/hm^2,施肥量级210kg/hm^2配套农艺措施,北麦4号产量水平可达到5500kg/hm^2.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的生产特性,以2005~2006年度山东省小麦高肥1组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临麦4号和对照品种潍麦8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临麦4号丰产性能高、稳定性能好、适应范围广,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江苏弱筋小麦品种表现及存在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作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和培育新品种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寻求弱筋小麦品种的突破,分析了弱筋小麦品质随着品种和种植环境改变而变化显著,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偏高且年度间不稳定,优质与高产等江苏弱筋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弱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选育弱筋品质标准高且指标较稳定的品种,迅速推广利用溶剂保持力(SRC)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关中及同类麦区普遍存在的冷热旱害,病害、倒伏、穗发芽等突出问题及大众消费需求,开展了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种质为遗传背景,采用轮回复交技术,轮回选择与系统选育相结合,在基因累加和性状聚合上采用不同的优先序,实施多性状聚合并缩短育种进程。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品种‘陕512’,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高产稳产:陕西省区试连续三年产量名列前茅,生产上多次涌现9750 kg/hm2以上的田块。(2)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冬春抗旱,抗干热风,抗穗发芽,对白粉病等病害有足够的抗性,茎秆粗壮抗倒,叶功能好,籽粒灌浆充分,粒大饱满。(3)品质优良:商品性优异,蒸煮品质好。‘陕512’在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一是完善了小麦蛋白质组成SDS-PAGE和A-PAGE测试技术、辩读与评价方法,发现并运用了HMWgs14+15的优质效应;二是创新了利用太谷核不育进行性状聚合的杂交策略和选育技术,创造了从组合配置到省级审定仅用7年的小麦高效育种纪录;三是解决了大穗大粒品种难以高产、高产不优质、优质与抗病抗逆性难以结合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节水高产栽培小麦品种光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常规节水条件下,通过对不同小麦基因型材料光合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节水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探讨光合性状指标与高产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依此进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高产品种的光合性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产条件下,穗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而穗粒重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穗粒数的增加;开花期的穗面积、旗叶光合速率和单茎叶面积是决定穗粒重的重要因素;粒叶比与穗粒重和经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大穗型、小叶形、高粒叶比是节水高产品种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8.
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扬麦20’的培育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中国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和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路线,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扬麦20’。试验结果表明其综合性状优异,中抗白粉病与赤霉病,纹枯病轻,较对照‘扬麦158’等增产3.4%~12.4%,主要品质指标符合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缓解了在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品种的短缺问题,将促进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麦茬直播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及高产技术,总结了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情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夏玉米生产中耕层浅薄土壤理化性状差、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水肥投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灾害发生频繁玉米稳产性差、玉米收获偏早等高产限制因素,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1)深耕改土与秸秆直接还田,(2)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3)因土壤养分和玉米需求平衡施肥,(4)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抗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5)适时晚收等高产技术对策,以期为黄淮海麦茬直播夏玉米增产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晋麦63的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63的选育中,选用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的优异种质,使目标性状得到了有效的组合,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实现了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选种质量和效率。利用该品种进行广泛组配,获得其遗传特点为抗旱性、丰产性及综合农艺性状优,稳产适应性好,遗传传递力强,配组范围广,不良连锁基因易打破。利用其做亲本已选育出4个抗旱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其中有3个品种同时通过国家审定。同时还育成了一批苗头品系和优异种质。实践表明:晋麦63不仅是一个优良的种植品种,而且是一个优异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