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开展常规施肥、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粉碎还田结合化肥施用4种典型的粮田土壤管理技术模式对粮田土壤培肥的效果、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粮田培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部分化肥玉米季较常规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11.9%,小麦季提高14.44%,与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技术模式相比产量略有提高或基本持平,但无显著差异。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玉米季和小麦季分别提升土壤有机质5.56%和9.60%。因此在京郊粮田土壤管理上推荐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技术模式,并且在玉米秸秆还田填加秸秆腐熟剂。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对麦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肥、栏肥和秸秆还田及其不同组合的施肥处理,以长期不施肥料为对照,对麦-稻两熟作物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确定不同施肥处理对麦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等量化肥3个处理中,以栏肥配施化肥麦稻有效穗最高,产量也最高,其次为秸秆还田配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的麦稻有效穗最低;在不施化肥3个处理中,施栏肥麦稻有效穗及其产量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和对照.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促进了作物生长,提高了秸秆重量,也增加了秸秆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kg N/hm2、60 kg P2O5/hm2和90 kg K2O/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5和5~15 cm的土层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数量、耕层土壤养分速效量以及有机质含量,特别是0~5 cm土层,说明连续秸秆覆盖加免耕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表土层富集。  相似文献   

4.
长期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连续12年4个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秸秆比不施肥处理增加小麦基本苗37.0万株.hm-2,提高11.7%;增加有效穗14.0万穗.hm-2,提高6.3%,增加小麦产量161.1 kg.hm-2,提高13.7%。化肥+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处理增加小麦基本苗15.0万株.hm-2,提高4.5%;增加有效穗14.2万穗.hm-2,提高3.9%;增加小麦产量196.9 kg.hm-2,提高6.2%。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5.6%~6.5%,同时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单施化肥和化肥+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而不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则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在秸秆还田中,要注意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以弥补作物高产大量携走土壤中的钾,保持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中性紫色土属中钾少磷缺氮型。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养分贮备,维持 P、K 活性,但对当季小麦的影响则与配施化肥类型有关,配施 NK 或 NPK 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对(?)季小麦供肥量减少,籽粒/秸秆比降低。稻草与 NP 配施对土壤和作物均有良好影响。为发挥稻草的培肥土壤和增产作用,必须根据土壤、秸秆和作物养分供需状况,调节养分的平衡供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秸秆腐解规律和土壤养分变化过程,连续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增产幅度为8.5%~21.5%,处理间差异显著。除SN2(秸秆还田配施N 225 kg/hm2)和SP1(秸秆还田配施P 75 kg/hm2)秸秆生物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处理秸秆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单施秸秆处理,范围在3.3%~13.7%,区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晚稻成熟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逐步线性回归方程表明结实率是晚稻产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能够提高土壤pH、全氮、碱解氮、有机碳、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和全钾,降低土壤C/N比,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PK处理效果最显著。因此需要将秸秆还田与施用化肥、微肥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出秸秆还田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及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西部潮土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下连续两年4个种植茬口秸秆全还田和施用钾肥对耕层土壤钾素状况、作物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两年后,秸秆还田及施用钾肥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其中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小麦或玉米产量各个茬口均以NPKst处理最高,不施钾肥秸秆不还田(NP)处理最低。施用钾肥小麦平均增产8.03%,玉米平均增产2.92%;秸秆还田条件配合施用钾肥,小麦平均增产14.13%,玉米平均增产6.99%。施用钾肥秸秆不还田(NPK)处理和NPKst处理第一种植季的钾肥当季回收率分别为31.8%、24.4%,4个种植季钾肥累计回收率分别为39.2%、25.3%。定位两年后,单施钾肥处理(NPK)土壤钾素平衡达到-481.2 kg/hm2,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NPKst)土壤钾素平衡达到74.2 kg/hm2。为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是维持潮土土壤钾素持续供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小麦-玉米两季秸秆全还田条件下,探索不同有机-无机运筹模式对作物产量、氮效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种植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科学培肥地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计化肥与不同用量有机肥配合并结合施用秸秆腐熟剂措施,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运筹模式对产量构成、氮养分吸收、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等特征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F处理(单施化肥),FA处理(化肥配秸秆腐熟剂),FM1处理(化肥配1 500 kg·hm-2有机肥),FM2处理(化肥配3 000 kg·hm-2有机肥),FM3处理(化肥配4 500 kg·hm-2有机肥),FAM2处理(化肥配3 000 kg·hm-2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 【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均可显著增加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其中FM3处理产量最高,小麦增产20.6%,玉米增产10.6%,FAM2处理小麦增产19.5%,玉米增产8.2%。产量增加源于产量各构成要素的协同提高,小麦以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较为显著,玉米以行粒数增加最为显著。(2)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可以促进氮素向籽粒运移,提高氮素收获指数,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小麦和玉米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其中FM3处理和FAM2处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与F处理达显著差异。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的FA和FAM2处理较不施菌剂处理周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3—1.6 kg·kg-1。(3)增施有机肥和施用秸秆腐熟剂显著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其中FM3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施用2年后相比F处理全氮增加0.17 g·kg-1,有机质增加1.97 g·kg-1。各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比例。 【结论】连续2年试验表明,增施有机肥、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增加小麦-玉米产量,促进籽粒氮素吸收和转运,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推荐FAM2处理作为本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有效的增产及土壤培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周航  黎青  杨文叶  李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08-2109,2146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毛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4年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试验,3个等量化肥处理和3个不施化肥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毛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菜饼配施化肥处理毛竹产量最高,累计产竹量达50.05t/hm2,比对照增产75.2%。菜饼配施化肥和栏肥配施化肥分别比单施化肥毛竹产量增长率为28.1%~22.7%;单施菜饼和施栏肥比对照增产16.2%~9.8%。有机肥配施化肥年竹产量呈逐年提高趋势,而单施化肥年产量不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施栏肥增幅大,菜饼次之,无机区增幅较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增幅最大的是菜饼配施化肥,其次为配施栏肥。[结论]菜饼配施化肥对毛竹产量提高和土壤改良效果最明显,栏肥配施化肥也是一条有效措施。但最佳施肥量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方式对风沙土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风沙土土壤养分贫瘠,玉米低产的问题,进行不同施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推荐施肥(N 225 kg/hm2,P2O575 kg/hm2,K2O 67.5 kg/hm2)产量最高,其次是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处理(7 500 kg/hm2秸秆+ 150 kg/hm2复微).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处理和有机肥(鸡粪15 000 kg/hm2)处理地力提升效果最明显.推荐施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方式的经济效益明显,其中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复合微肥处理对产量和土壤培肥具有较理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肥料运筹对杂交狼尾草氮素利用效率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苏南京地区,研究了肥料运筹对杂交狼尾草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67 500 kg/hm2 无机氮肥(纯氮)270.0 kg/hm2处理,杂交狼尾草干物质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达到最大值,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较低,第3、第4、第5刈次植株硝酸盐含量均高于0.25%,单独饲喂家畜存在硝酸盐中毒的潜在危险;施用有机肥45 000 kg/hm2 无机氮肥(纯氮)270.0 kg/hm2和67 500 kg/hm2 无机氮肥(纯氮)67.5 kg/hm2处理,杂交狼尾草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显著最高,总干物质产量也较高,分别为9 922.3 kg/hm2和9 219.6 kg/hm2,第2、第3、第4刈次植株硝酸盐含量均低于0.25%,饲喂家畜无任何硝酸盐中毒的危险。因此,综合考虑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植株硝酸盐含量,有机肥45 000 kg/hm2 无机氮肥(纯氮)270.0 kg/hm2和67 500 kg/hm2 无机氮肥(纯氮)67.5 kg/hm2均为杂交狼尾草较适宜的肥料运筹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连续4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区稻田上,土壤氮素来源以施肥带入为主,占土壤氮素总收入95%以上,氮素带出以作物吸收和氨挥发损失为主要途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早稻对无机氮吸收利用好于有机氮,晚稻对有机氮利用优于无机氮;对水稻4年产量统计分析,单施有机肥(M)处理与化肥(NPK)处理具有同等的产量效果,但有机肥料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生产力;单施有机肥(M)处理氮肥利用率达37.8%,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5.1%,而单施化肥(NPK)处理氮肥利用率仅为25.7%.  相似文献   

13.
厩肥、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春小麦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厩肥的施用使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平均增加770kg/hm^2、1240kg/hm^2、4%,使穗粒数平均增加4.2粒。氮磷、氮磷钾化肥的施用使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都有明显增加;厩肥与氮磷化肥配合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表现为正交互作用,与NPK化肥配合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南方双季稻产量、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猪粪堆肥代替2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D)、10%的猪粪堆肥代替1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C)的产量最高。早稻处理D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23.38%,较纯化肥处理增产8.41%;晚稻处理C、D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处理A增产72.49%和71.21%,分别较纯化肥处理增产12.46%和11.63%。试验结果显示有机肥对早、晚稻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有机肥和化肥适当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茎叶和稻米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量。  相似文献   

15.
江苏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的路径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1996—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资料和农村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研究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油菜籽、棉花、桑蚕茧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对农业生产减量施用化肥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4年江苏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以桑蚕茧和蔬菜作物最大,分别为50~60kg/667m~2和40~50kg/667m~2;棉花和粳稻其次,为30~40kg/667m~2;小麦、玉米和中籼稻第三,为20~30kg/667m~2;油菜最小,为20kg/667m~2左右。2)2014年江苏省的小麦、粳稻、蔬菜和其余5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30.72%、24.83%、16.61%和27.84%,化肥施用量分别占其总用量的25.21%、27.58%、21.71%和25.5%。3)针对江苏省化肥施用现状,提出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强作物轮作体系等化肥减量施用可行路径。4)化肥减量施用措施的重点是控制小麦、粳稻等粮食作物,蔬菜、桑蚕茧等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并优先控制苏北地区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完善减量施肥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化肥施用量制度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等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绿肥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双季稻区紫云英与水稻轮作制度下,探讨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方法,进行早稻和晚稻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施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化肥配施绿肥也能够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化肥减量40%配施60%绿肥处理的下茬晚稻产量最高,而2008年晚稻以及2009早稻产量甚至显著高于100%化肥处理,2年早稻平均产量比100%化肥处理增加了247 kg/hm2,提高了3.8%。[结论]种植和利用紫云英可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有机-无机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太湖平原乌泥土稻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于2009至2010年在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研究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无机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不同时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其中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无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9.5%、16.2%和17.4%;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无机肥处理(4 146.1 kg.hm-2),增产率为16.2%~20.3%。在水稻季和小麦季,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不同时期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均不同程度高于无机肥处理或与无机肥处理持平。以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稻麦轮作体系下能够获得比单施无机肥处理更高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化肥及其配施对生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有机肥、化肥及其配施对生菜产量及品质、效益的影响,在相同肥料成本的基础上,设无肥、NPK化肥、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菜施用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均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增产16.85%,比单施有机肥增产82.87%;单施化肥处理的生菜硝酸盐含量比单施有机肥处理的高9.59倍,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高4.3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还能促进生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养分利用率提高23%(绝对值)。  相似文献   

20.
沼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各施肥水平的水稻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仅与无肥区产量达到5%的显著差异;施用沼肥基础上以化肥中等用量水平产量最高(470.0 kg/667m2),仅施用沼肥的处理产量位居第二,较最高产量仅低30 kg/667m2,而最高产量处理增加的投入远超过30 kg/667m2稻谷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因此,推广以沼肥为主要肥源,少施或不施化肥的水稻生产途径,是达到减少资源浪费,净化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