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如何将民俗文化通过培养民俗队伍、进行古村落保护、弘扬民俗节日、发展农家乐等手段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基础,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西的民俗文化又对建设陕西的新农村起着强烈的助推作用。本文介绍了陕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陕西民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袁勋  谢琦 《湖北农业科学》2022,(12):217-220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新的境遇。智能时代,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应充分利用好智能技术,实现民俗文化空间的再生产,借助智能终端,向受众全方位展现并还原民俗的地域语境,展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让民俗文化在历史、自然、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无限动力。通过分析民俗文化传播的当前境遇,提出智能时代民俗活动的可持续传播路径,以期为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天水文化资源丰富、民俗特色凸显,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其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本文尝试性的从天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文化消费市场扩张的背景下,民俗文化产业部门不断加深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天水民众自觉主动承担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的责任,增强天水民俗文化的活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产业依托民俗文化资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杨陵区上川口村的锣鼓民俗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效益,但其发展还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分析了杨陵区上川口村锣鼓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旅游是整合当地民俗习性以及地方特色及文化综合形成的一种旅游资源,其自身具有其它地区无法模仿和替代的特点,有着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及挖掘整理的意义,由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本文从平凉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平凉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对实现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放开发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其它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环城西苑为例,介绍民俗文化的开发应用情况,探讨民俗文化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提出应将民俗文化与园林设计结合起来,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型园林绿地。  相似文献   

8.
民俗总是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花朵。庆阳民俗文化的特色与庆阳特殊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认识、挖掘庆阳民俗文化。开发以香包为支柱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有力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方言研究与地方民俗文化弘扬应互动互补,方言乃民俗事象,亦为民俗内容。巢湖方言习语记录着巢湖当地诸如生产、岁时、信仰等类型的民俗,映射着巢湖百姓生活万象,而巢湖民俗源自于巢湖流域百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模式、行为轨迹,从巢湖方言习语中可管窥巢湖流域民情风俗之一斑。巢湖方言习语具有地域自身独特的谐音民俗特征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化功能。巢湖方言与习俗之间关系大多是动态的、互存的和平衡的,只是世革言殊,方言语汇的消长并非与民俗演变亦步亦趋,新民俗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方言习语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2月10日,全省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在长春开班,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和专项资金管理。培训班上,原省政协副主席赵家治和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分别就农民画与新农村建设、东北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品牌打造做了精彩的  相似文献   

11.
康玲  邓思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09-4810
节日民俗文化变迁有很多原因,其中旅游开发对节日民俗文化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文化变迁也影响到旅游开发。分析了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尤其应注意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使传统节日民俗和旅游开发双赢。  相似文献   

12.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住、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扶持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又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茶地进行,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经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冲突将日益加剧.如何调和这种现实矛盾?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引发了本文所要阐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刘勇  刘喜东  李国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64-7065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主题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科普文化教育、特色功能展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以规划中的陕西杨凌示范区水运公园为例,从规划理念、景点布局设计和民俗文化设计3个方面对以农业为主题的公园进行了深入探讨,较全面地分析了农业主题公园的园林景观、特色景点、生态农业、民俗文化和高科技农业新成果,较深入地研究了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对农业主题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安徽省绩溪县伏岭村为调研点,以当地一项民俗活动——"舞回"为研究对象,以村民对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为切入口,从村民交往圈层、村民相互信任度、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参与度、在外村民对村落共同体的反哺情况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民俗文化传承对村落社会资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俗体育旅游是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方式;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安地区畲族民俗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福安畲族民俗体育旅游具有区位、自然、人文及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等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民俗体育旅游实际参与少,各种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管理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研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全面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功能以及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打造具有畲族特色的福安民俗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作为三峡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价值的体现,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三峡民俗文化服务于和谐三峡移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之一,在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中的价值体现,以宜昌市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新农村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理顺设计思路,客观评价景观对地方观光农业的创新实践,探讨不同模式中景观设计的应用特点。结果表明,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中具有经济、生态和人文价值。然而,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景观样式相对单一,景观规划不够合理,景观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因此,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的环境要素,突出民俗文化的景观特色,体现设计美学的思想融合,强调原生型景观材料的设计效果,从而展示情景交融的自然美,彰显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美。针对宜昌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官庄村城乡一体化、邓村坪村绿色生态型、嫘祖镇民俗文化型三种模式。研究阐明了当前新农村景观设计,应当不断完善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条件等现状,对新农村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整体性规划,并切合"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花瑶民俗文化是实现雪峰山生态文化延续的重要依托,为回应“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发展改革计划,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湖南雪峰山全域旅游发展视野,对花瑶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WOT模式深度挖掘花瑶民俗文化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具备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针对花瑶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花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未被充分挖掘、花瑶文化传播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花瑶民俗文化保护性传承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